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韩寒、崔卫平、梁文道、刘苏里鼎力推荐) 9787300152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韩寒、崔卫平、梁文道、刘苏里鼎力推荐) 97873001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濂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随笔
  • 成长
  • 青年
  • 文学
  • 韩寒
  • 崔卫平
  • 梁文道
  • 刘苏里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52202
商品编码:2975283912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韩寒、崔卫平、梁文道、刘苏里鼎力推荐)

定价:32.00元

作者:周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3001522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畅销500000册。拥趸无数
第8届文津图书奖《北京晨报》上半年致敬20本好书榜
出版人杂志凤凰网年度图书

内容提要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目录


自序
部分 我们都是一小撮
金斯堡得不到,阿曼达甩不掉
让我们担忧我们的童真吧
射象者布莱尔
“不就是”与“又怎样”
笑而不语与中国表情
烈士与傻子
跳来跳去的罗素
笑眯眯的印度乞丐
活着,还是死去?
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
大学生的“德性”
古格斯的戒指与费尔德曼的甜饼
节庆、传统与革命
磕头的理由
装装文明人
榜样的力量
求求你感谢我
“我的”和“好的”
没本事移民的,请做个公民吧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人道主义是张一撕就破的薄纱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们都是一小撮

第二部分 重见天日的生活
你想要打听的那个人在哪里?
阿飞后传
沉默并诗意地活着
抒情是一种病
“实话实说”还是“是话就说”
掐死一切意识形态大臭虫
有这么一种困惑来自生活
存在的焦虑与勇气
丧钟为游记而鸣
重见天日的生活

第三部分 我们何时丧失理解
文学招谁惹谁了
请“真实”的康德起立
“帝国”失去“主义”,天下将会怎样
圆地球还是平地球?
历史尚未终结,国家仍需强化
谁是美国的孩子?
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的石器时代人
与正确无关的政治正确性
全民开讲2.0时代
大众文化的“群架二原则”
娱乐不精神
我们何时丧失理解
过期
好人电影与好公民电影
通过对话能够走向真理共识吗?
智者的审慎
理解之难

第四部分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
哲学是一个动词
民主在此可能吗?
幸福政治学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可欲的与相关的
尺度、分寸与
政治哲学家与政治现实
革命的窄门

作者介绍


周濂,1974年12月生于浙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专著一部,以及中英文论文30多篇。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

文摘


序言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一场关于清醒与认知的深刻对话 这本书,以一个极其精炼的标题,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个令人无奈又引人深思的现实:当个体选择沉溺于虚假的安逸,拒绝面对真相,甚至主动构建起一道隔绝现实的藩篱时,任何外力的唤醒都将显得徒劳无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也不是一本论述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社会的藩篱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书名本身就充满力量,它精准地抓住了“装睡”这个行为的核心——并非生理上的无法苏醒,而是心理上的拒绝感知。这种“装睡”可以是主动的遗忘,可以是选择性的无视,可以是刻意的回避,甚至可以是对于真相的恐惧。它是一道无形的墙,将个体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让本应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让本应响亮的警钟变得微弱。而“你永远都无法叫醒”这句话,更是道出了这种困境的绝望和根源——当拒绝本身成为一种选择,外部的努力便失去了意义。 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装睡”现象的犀利剖析。它更是一次关于“清醒”的探索,关于我们如何在混沌的世界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辨别表象下的真相,以及如何承担起作为个体应有的认知责任。它邀请读者一同审视自身,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去思考:我们为何会选择“装睡”?“装睡”的代价又是什么?而真正的“清醒”又将带给我们什么? 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抛出一个议题,而是汇聚了多位具有独立思想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韩寒、崔卫平、梁文道、刘苏里,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独立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的推荐,不仅仅是对本书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书中探讨议题的认同,暗示了这本书触及了当下社会中那些不容忽视的、关乎个体认知与社会生态的重要命题。 韩寒的推荐,常常带着一种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不动声色的批判。他擅长用犀利的语言,剖析时代症结,对那些虚伪、僵化、不思进取的现象毫不留情。可以预见,他的推荐,为本书注入了一份年轻的活力与对现实的尖锐反思。他或许看到了书中对个体盲从、对群体惰性的揭示,也或许看到了其中对突破藩篱、追求自由思考的呼唤。 崔卫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而闻名。她的推荐,往往意味着对本书思想深度和人文价值的认可。她可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对个体尊严的捍卫,对沉默的沉默的解构,以及对理性精神的守护。她的视角,会将读者引向对“装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机制和人性弱点的思考。 梁文道先生,作为一位广受欢迎的文化评论家,他的视野广阔,学识渊博,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总能触及文化、历史的根源。他的推荐,为本书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解读和历史纵深感。他或许会在这本书中看到对知识传播的困境,对文化惰性的剖析,以及对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判断的思考。 刘苏里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出版人,他对于思想的脉络和现实的需求有着极强的敏感度。他的推荐,通常意味着本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他可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对变革的无力感,以及对唤醒大众的迫切呼吁。 这四位推荐人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思想合力,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为这本书盖上了“品质保证”的印章。他们的名字与本书内容相呼应,共同指向了书中那份对“装睡”现象的洞察,对“清醒”状态的追求,以及对个体在社会中应有责任的强调。 本书的“内容”,虽然无法在此直接呈现,但我们可以从其精炼的标题和推荐人的构成,推测出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它很可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装睡”根源的深层挖掘: 个体层面: 探讨恐惧、惰性、习惯、安逸、恐惧真相、缺乏批判性思维等个体心理因素,是如何导致人们选择“装睡”。这本书或许会分析,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选择性忽略和沉溺于熟悉的信息茧房,成为了许多人逃避现实的手段。 社会层面: 审视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信息控制、教育体制、文化氛围等宏观因素,是如何助长“装睡”现象的。它可能会揭示,当社会环境鼓励顺从、压制异见时,“装睡”便成为一种生存策略。 历史维度: 借鉴历史经验,探讨“装睡”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演变。书中或许会通过历史的镜鉴,来警示当下。 二、对“清醒”价值的意义阐释: 独立思考的力量: 强调独立思考对于个体认知、判断和决策的重要性。这本书可能会倡导,不盲从,不迷信,勇于质疑,敢于发问,是保持清醒的关键。 责任与担当: 阐述清醒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更是一种责任。当个体意识到真相,便不能再以“不知情”为借口,而应承担起相应的行动责任。 个体觉醒与社会进步: 探讨个体清醒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书中或许会传递,每一个清醒的个体,都是改变现状的种子,集腋成裘,方能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三、对“叫醒”困境的深刻反思: 无效的努力: 分析为何那些试图“叫醒”他人的人,往往会遭遇挫败。书中可能会描绘,当“装睡”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机制,任何直接的干预都可能被视为攻击,从而引发更强的防御。 “叫醒”的艺术: 探讨如何以更巧妙、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去触及那些“装睡”者的内心。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关于沟通、引导、以及激发个体自主性的思考,而非一味地强行灌输。 对“装睡者”的理解: 在批判“装睡”现象的同时,这本书也可能展现出对“装睡者”的复杂情感,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无奈与困境,从而避免简单的道德审判,转向更深刻的反思。 四、对读者自身的启发与互动: 自我审视的契机: 鼓励读者反思自身,是否也曾有过“装睡”的时刻,或者正在经历某种程度的“装睡”。 行动的指南: 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思考,如何在信息纷杂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开放式的讨论空间: 本书的结构和语言,很可能鼓励读者之间的讨论和思想碰撞,形成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认知场域。 这本书,正如其名,直击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但同时,它也蕴含着对希望的探寻,对理性的呼唤,对个体力量的肯定。它邀请我们走出自我设定的藩篱,去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充满可能的世界。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思考,需要读者直面自身,需要读者与作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清醒与认知的深刻探索之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真相的坚持与追问。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保持清醒,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而这,恰恰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封面设计简洁却颇具力量的书,初次翻阅时,便被它沉甸甸的哲学思考和对现实的犀利洞察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如同一声警钟,敲击在每一个试图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灵魂之上。它并非一本浅显易懂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深度潜行,带领读者潜入那些被惯性思维、社会压力乃至自身惰性所掩盖的真实。书中那些看似日常的观察,却被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剖析,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人性弱点和社会藩篱。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对话,时而点头称是,时而陷入沉思,甚至会因为某些观点而感到一丝不安,仿佛被赤裸裸地审视。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审视我所处的环境,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却可能麻木不仁的现象。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引发新的思考,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看到一道道划破天际的闪电,短暂却足够照亮前行的路。

评分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它极具冲击力的书名所吸引。然而,真正的触动,却是在翻开书页之后。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探讨了那些关于个体存在、关于自由意志、关于社会规范的永恒命题。它不是一本充满了激昂口号的书,也不是一本充斥着空洞理论的书,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观察之中。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作者在引导我思考,在启发我辩证地看待事物。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些观点而陷入长久的思考,甚至会因此对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产生怀疑。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一种对世界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以最朴素、最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内心最深处的角落。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剖析,都显得那么鞭辟入里。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在生活中默默承受的无奈,那些在不经意间放弃的坚持,都被作者一一捕捉。然而,它并非一本让人感到沮丧的书,相反,在那些对现实的深刻揭示之后,隐藏着一种对个体力量的肯定,一种对独立思考的呼唤。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意,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憧憬。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岔路口,引导着你走向更深邃的思考。作者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触,描绘着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挣扎与无力,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妥协与抗争。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然后拍手叫绝的畅销书,相反,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任思绪在书中的世界里回荡。那些关于独立思考、关于个体价值、关于社会现实的种种描绘,如同细密的网,一点点地将我包裹,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一些曾经刻意回避的问题。书中的语言,时而如涓涓细流,温润地渗透;时而又如疾风骤雨,猛烈地冲击。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也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消化”的书,它不像速食产品那样能立即满足你的口腹之欲,而是需要你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可以说是极其敏锐的,他能够抓住那些大多数人会忽略的细微之处,然后将其放大,揭示出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一直以来笼罩在眼前的迷雾,突然被一阵清风吹散,露出清晰的景象。然而,这种清晰并非总是令人愉悦,有时反而会带来一丝沉重的责任感,因为一旦看清了真相,你就很难再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更侧重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鼓励读者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