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
定价:33.00元
作者:吴斌荣绘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28612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请跟随吴斌荣编绘的这本《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开始一段朴素的生活旅程,体验一次有趣的教育历程,透过她的细腻和敏锐,获得实用的教育方法,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这本书似清爽的风,舒缓父母内心的焦虑,让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一个恰当的去处。
教育融于生活,如行云流水即兴而流畅,如春风化雨无痕而浑然天成。
教育是生活中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一次正确的选择,是对孩子的了解,是对未来的打算,是生活赋予父母的深厚功力。
同类图书推荐:
target='_blank' href='#'>做更好的父亲
target='_blank' href='#'>儿童空间——童年无法重来
目录
翻开生活这本教科书
家庭生活头等重要
1 接送途中学问多
2 下班回家巧提问
3 迷上偶像成好事
4 不露声色性教育
5 浓郁书香来不易
6 电视手机互联网
7 兴趣爱好玩出来
8 分享彼此添体验
9 家有老人要当宝
10 家庭会议轻松开
11 立下家规学做人
12 不要轻视家务活
13 理解生命爱家庭
学校生活不容小觑
14 理解包容敬老师
15 双向沟通重细节
16 面对告状要冷静
17 作业签字促进步
18 奖状证书非
19 测验考试也快乐
20 选没选上都进步
21 团结友爱不过时
22 额外作业要适度
23 作文日记是助手
24 别被分数来困扰
社会生活充分挖掘
25 公民道德讲教养
26 艰苦朴素不能丢
27 邻里相处在社区
28 “三教九流”全接触
29 表格地图说明书
30 受得教训
31 物质攀比需引导
32 行为需警惕
33 结交各式好朋友
34 问题矛盾能应对
35 学做计划巧安排
36 灾难过后有希望
37 人生规划有理想
期待生命之花绽放
1 和孩子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2 努力做孩子引以为荣的父母
3 保持宁静、清醒和坚定
4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
5 让教育通过生活成为常态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却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它让我明白,父母的爱,不仅仅是给予,更是一种引导,一种放手,一种陪伴。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如何教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那部分所吸引。我的孩子小时候,我总是担心他做不好,所以很多事情都会替他包办。即使他已经长大一些,我也常常忍不住去指导,去监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的这种做法,恰恰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作者强调,父母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即使他们会犯错,即使他们会做得不够完美。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比如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去完成,并且在过程中给予鼓励和肯定。我开始尝试让孩子自己负责一些小任务,比如洗自己的衣服,或者准备自己的午餐。起初,他会有些手忙脚乱,但我并没有责怪,而是耐心地指导他。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信。他不再需要我的时刻监督,而是能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事情。看到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得独立,一天天变得强大。
评分《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作为父母的许多不足,同时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本,而是一本让你“看见”教育本质的书。它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一项技术,也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 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鼓励探索未知”的章节。我的孩子天生好奇心很强,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探索周围的世界。但有时候,他的探索方式会让我们感到困扰,比如在户外玩耍时,他可能会对一些“脏兮兮”的东西产生兴趣,或者在家里,他可能会尝试一些我们认为“危险”的行为。过去,我常常会出于保护的心理,阻止他,或者用批评的语气来制止。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方式恰恰扼杀了孩子宝贵的探索精神。作者强调,孩子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我开始试着放手,鼓励孩子去观察,去触摸,去尝试。当他问我“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时,我不再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而是和他一起查阅书籍,一起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当他想去了解一个他不熟悉的事物时,我鼓励他自己去寻找信息,去尝试理解。我看到了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书名是《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翻阅一本饱含智慧和经验的日志,每一页都散发着真切的体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没有刻意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极其贴近生活、触手可及的细节,来阐述为人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 其中,有一章讲到“餐桌上的沟通艺术”,我读完之后简直是醍醐灌顶。过去,我总是把餐桌当作一个解决孩子吃饭问题的战场,每天都在纠结他吃了多少,有没有营养均衡。但这本书的作者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餐桌不应该只是填饱肚子的场所,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和价值观传递的平台。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在吃饭时,放下手机,放下工作的烦恼,而是去倾听孩子一天的经历,分享家人的点滴。我试着在最近几次晚餐时实践,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的孩子话变得多了起来,不再只是沉默地吃饭,他会主动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也会问我一些他感兴趣的问题。而我也能趁着这个机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他认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比如分享、感恩、尊重等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远比我过去生硬的教导有效得多。
评分阅读《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以及我们与孩子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用最朴实、最真切的语言,点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却能深刻影响孩子成长的“微教育”时刻。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讲述。我过去总是担心孩子吃苦,或者达不到同龄人的水平,所以一旦孩子想要什么,我就会尽量满足。但这种做法,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索取”的习惯,让他难以体会到坚持和付出的意义。作者在这一章节中,通过生动的故事,阐述了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学会为了目标而努力。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设置一些“小挑战”,比如让孩子帮我完成家务,才能得到一些小奖励,或者鼓励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存钱。起初,孩子会有些不适应,会抱怨,甚至会哭闹。但我坚持了下来,并且在过程中,用耐心和理解去陪伴他。渐渐地,我看到了变化。孩子不再轻易放弃,他开始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明白了,美好的事物是需要努力去获得的,而不是唾手可得的。这种“延迟满足”的教育,不仅让孩子学会了等待,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了坚持和感恩。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的海洋里,每翻开一页,都能从中汲取到滋养心灵的养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将教育的视角拉回到了最本真的生活状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塑造孩子品格、培养孩子能力的关键节点。 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部分,对我触动尤为深刻。我一直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也尝试过给孩子买书,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读了几页就失去了兴趣。这本书让我明白,培养阅读习惯,不仅仅是提供书籍,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以及让阅读本身变得有趣。作者分享了许多具体的方法,比如父母自己热爱阅读,让孩子看到榜样;和孩子一起朗读,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将阅读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读完一本关于动物的书,就带孩子去动物园。我开始尝试这些方法,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后,引导他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们还会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或者将书中的故事改编成自己的小剧本。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对阅读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他会自己去图书馆借书,会和我分享他读到的有趣故事。这种由内而发的兴趣,比任何强制都更有力量。
评分《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教育”的固有认知。我曾经以为,教育就意味着学习文化知识,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者学习一些所谓的“成功学”的技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是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 书中关于“处理小挫折”的章节,让我深有感触。我记得我的孩子有一次在学校玩耍时,不小心摔倒磕破了膝盖,当时他哭得很厉害,我也心疼得不得了,立刻想把他抱起来,好好安抚,甚至想立刻带他去看医生。但是,在读完这一章节后,我改变了做法。作者强调,孩子在面对小挫折时,我们父母的角色不应该是“救火队员”,而应该是“引导者”。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疼痛,去理解为什么会摔倒,然后引导他自己寻找处理伤口的方法,比如用纸巾擦拭,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那天,当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摔倒时,我只是安静地陪在他身边,轻声问他:“痛不痛?我们怎么处理?”让他自己去尝试。他虽然还在哭,但他的眼睛里多了一份思考。他自己捡起了纸巾,然后小心翼翼地擦拭伤口,最后自己走到老师那里去报告。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蕴藏的独立和坚韧,而这些品质,恰恰是我们作为父母最想赋予他们的。
评分阅读《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大家庭,这里没有严厉的老师,只有耐心引导的家人。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陪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在场,更是心灵上的连接,是用心去感受孩子,去理解孩子,去与孩子共同成长。 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会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情绪。我曾经尝试过直接告诉他“你要换位思考”,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温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法:通过故事、情境模拟,以及鼓励孩子去观察和倾听。作者分享了许多小故事,比如关于帮助弱小,关于分享快乐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去思考故事中人物的感受。我还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去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孩子看到别人难过时,他会主动上前安慰,或者尝试去帮助他们。这种由内而发的同理心,不是刻意教导出来的,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引导和示范,慢慢培养出来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同理心,是孩子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评分《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是,教育并非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一种共同的成长。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温和、更智慧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去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它让我明白,父母的言传身教,远比任何理论都来得重要。 我反复咀嚼了书中关于“教孩子学会道歉”的部分。我的孩子有时候会犯错误,但常常会因为好面子或者不愿承认,而拒绝道歉。这让我很头疼,我觉得孩子不懂得承担责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孩子道歉,不仅仅是说一句“对不起”,更重要的是让他理解道歉的含义,以及如何真正地弥补自己的过失。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犯错后,先不要急于指责,而是引导他反思自己的行为,问他“你觉得你这样做对不对?”,“你这样做给别人带来了什么感受?”。然后,再鼓励他主动去向对方表达歉意,并且用行动去弥补,比如帮对方收拾凌乱的物品,或者主动帮助对方。我尝试着用这种方式引导我的孩子。当他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玩具时,我不再只是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去分析问题,鼓励他主动去向对方父母道歉,并且提出赔偿或者修复的方案。起初,孩子可能还有些不情愿,但慢慢地,他开始理解了道歉的真谛,也学会了如何去承担和修复。他不再害怕承认错误,反而能够坦然地面对,并且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评分《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它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我们父母提供了最宝贵的教育智慧。它没有说教,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从最细微的生活切入,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正力量。 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的章节,让我深有共鸣。我曾经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他就会满足和感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需要从小去培养,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去体会。作者分享了许多方法,比如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让他体会到父母的不易;鼓励孩子写感谢信,感谢帮助过他的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我开始尝试着让孩子参与到更多的家庭事务中,让他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我们还会一起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比如老师、邻居等等。我还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今天阳光很好,或者吃到美味的食物,然后让他表达自己的感谢。我看到了孩子眼神中的变化,他不再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开始懂得去珍惜,去感恩。这种感恩之心,将伴随他一生,让他更加懂得爱与被爱。
评分读完《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教育并非总是需要宏大的计划和复杂的理论,很多时候,它就藏在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琐事之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将父母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位置,而是将我们拉回了最真实的生活场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容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教育瞬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整理房间”的那一部分。过去,我总是把孩子房间的凌乱看作是懒惰和缺乏条理的表现,会时不时地指责他,甚至替他收拾。然而,作者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整理房间不仅是保持整洁,更是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规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分类、收纳,以及如何让他们理解物品的价值和归属感。我尝试着改变策略,不再强迫,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整理计划,用计时器来增加趣味性,并且在每次整理完成后,给予肯定和鼓励。令我惊喜的是,孩子开始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中,并且能够自己思考如何让房间变得更整洁有序。他学会了将玩具按类别放置,将书籍按大小排列,甚至会主动询问我,某些物品是否应该放在固定的位置。这种转变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父母的“代劳”,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