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武术文化研究丛集之三
定价:20.00元
作者:龚茂富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009419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导论
章 青城派武术
节 青城山
第二节 青城山道教
第三节 青城派武术及其历史溯源
第四节 当前青城派武术的技术体系及文化特色
第二章 民间武术的传承
节 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
第二节 民间武术的传承组织与组织传承
第三节 青城派武术传承的困境
第三章 民间武术与地方文化
节 青城山道教与青城派武术
第二节 民间武术与地方文化建设
第四章 民间武术与地方政治
节 国家政治历史中的民间武术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框架下民间武术与地方的互动
第五章 民间武术与经济
节 青城派武术发展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青城派武术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民间武术中的冲突与矛盾
节 门户之见
第二节 青城派武术主要传承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困境
第七章 精英眼中的民间武术
节 武术运动管理部门领导的看法与评价
第二节 武术研究者、教师的看法与评价
第三节 青城山道教领导人的看法与评价
第八章 当代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节 民间武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途径
第二节 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第三节 刘绥滨与何道君的发展模式及比较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田野调查图片
附录二 部分访谈记录
后记
作者介绍
龚茂富,汉族,江苏徐州人,1983年11月生。现供职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博士,讲师,中国武术六段,舞龙舞狮裁判,武术套路一级裁判。2004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获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入蜀,执教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2008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获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搏击教研室主任。
长期以来,作者致力于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发表有《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我国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异化现象思考》《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社会学视野下的川西藏区跳锅庄研究》《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播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中国武术教育中的身体隐喻研究》《视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等20余篇论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7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隐匿于山林、村落的武术大师们的身影。他们可能不是电视里那种声名显赫的人物,但他们的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家族的传承和生活的智慧。书中可能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呈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拳种民间武术的独特生存状态。比如,有的可能依然在乡间保持着传统的习练方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的可能因为城市化进程,面临着练习场地萎缩、年轻一代兴趣减退的困境;还有的,可能通过与地方戏曲、民间节庆的结合,找到了新的生命力。作者在描述这些具体案例时,应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去记录那些可能即将消失的技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生动、真实,也更具震撼力,仿佛带领我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民间武术之旅。
评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探讨“传播方式”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传心授这种传统模式的描述上。在我看来,这本书很可能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当代的传播媒介,比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等。这些新兴的传播渠道,无疑为古老的民间武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可能伴随着信息碎片化、技术误读等风险。作者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微妙的变化?他们是否能够分析出,在这些新的平台上,民间武术是以何种面貌出现的?是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韵味,还是被过度简化、娱乐化,甚至被赋予了不符其实的色彩?这正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一个真正优秀的研究,应该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既不忘本,又能与时俱进。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有效地、更健康地传承和传播民间武术的思考,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低调而内敛,却又散发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上那水墨晕染的山水,隐约勾勒出几处古朴的武馆剪影,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练武人的汗水和古老木头的气息。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商业化书籍,而是专注于学术探索的严谨之作。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是被它深入骨髓的研究方向所吸引——“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根问源的渴望。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来,传统武术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许多古老的拳种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而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乡野田间挥洒汗水的武术家们,他们的技艺和精神,是否还在延续?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在传承?这本书显然是直面了这些问题,并试图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一个真实而未被足够关注的图景。单从这个选题就足以激发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强烈兴趣,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中国武术的深度对话。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中国民间武术现状的记录,更在于它对未来传承方向的启示。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找到自身位置的挑战,民间武术也不例外。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间武术,不能仅仅依靠怀旧情怀,而需要主动去适应社会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吸引新的受众,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它可能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武术传承者,去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去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中国民间武术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我对于守护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让我对接下来的行动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翻开这本书,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开篇部分的严谨态度。他们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首先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民间武术”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这让我看到了研究的扎实基础。在当下,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武术,容易将其与表演、竞技甚至某些娱乐化的元素混淆,而作者显然是希望剥离这些表象,回归到那些真正植根于民间,服务于生活、自卫、强身健体的传统武术形态。他们可能采用了田野调查、文献梳理、访谈记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不同维度去理解民间武术的“生存”本身——它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文化土壤,以及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挑战。这种对概念的清晰界定,如同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基,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信心,相信它不会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有据的学术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