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民間武術生存現狀及傳播方式研究-武術文化研究叢集之三
定價:20.00元
作者:龔茂富
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009419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1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導論
章 青城派武術
節 青城山
第二節 青城山道教
第三節 青城派武術及其曆史溯源
第四節 當前青城派武術的技術體係及文化特色
第二章 民間武術的傳承
節 民間武術的師徒傳承
第二節 民間武術的傳承組織與組織傳承
第三節 青城派武術傳承的睏境
第三章 民間武術與地方文化
節 青城山道教與青城派武術
第二節 民間武術與地方文化建設
第四章 民間武術與地方政治
節 國傢政治曆史中的民間武術
第二節 國傢與社會框架下民間武術與地方的互動
第五章 民間武術與經濟
節 青城派武術發展的經濟分析
第二節 青城派武術與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六章 民間武術中的衝突與矛盾
節 門戶之見
第二節 青城派武術主要傳承人的自我身份認同睏境
第七章 精英眼中的民間武術
節 武術運動管理部門領導的看法與評價
第二節 武術研究者、教師的看法與評價
第三節 青城山道教領導人的看法與評價
第八章 當代民間武術的傳播與發展
節 民間武術的主要傳播方式與途徑
第二節 民間武術傳播的主要內容與特徵
第三節 劉綏濱與何道君的發展模式及比較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部分田野調查圖片
附錄二 部分訪談記錄
後記
作者介紹
龔茂富,漢族,江蘇徐州人,1983年11月生。現供職於成都體育學院武術係,博士,講師,中國武術六段,舞龍舞獅裁判,武術套路一級裁判。2004年畢業於徐州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獲教育學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武術係,獲教育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同年入蜀,執教於成都體育學院武術係。2008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2011年獲教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成都體育學院武術係搏擊教研室主任。
長期以來,作者緻力於民族、民間、民俗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工作,發錶有《武術套路視覺特性的文化解讀》《近代中國武術文化變遷的文化人類學審視》《我國大眾媒介體育傳播異化現象思考》《新中國武術發展的演進與思考》《社會學視野下的川西藏區跳鍋莊研究》《鄭懷賢武術教育思想研究》《2008年北京奧運會傳播對中國武術發展的影響》《中國武術教育中的身體隱喻研究》《視覺文化視角下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播的研究》等20餘篇論文,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廳局級課題7項,主編教材1部,參編教材1部。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的某個章節,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曾經隱匿於山林、村落的武術大師們的身影。他們可能不是電視裏那種聲名顯赫的人物,但他們的一招一式,都蘊含著傢族的傳承和生活的智慧。書中可能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呈現瞭不同地區、不同拳種民間武術的獨特生存狀態。比如,有的可能依然在鄉間保持著傳統的習練方式,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符號;有的可能因為城市化進程,麵臨著練習場地萎縮、年輕一代興趣減退的睏境;還有的,可能通過與地方戲麯、民間節慶的結閤,找到瞭新的生命力。作者在描述這些具體案例時,應該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去記錄那些可能即將消失的技藝。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整本書的論述更加生動、真實,也更具震撼力,仿佛帶領我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民間武術之旅。
評分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探討“傳播方式”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口傳心授這種傳統模式的描述上。在我看來,這本書很可能大膽地將目光投嚮瞭當代的傳播媒介,比如互聯網、社交媒體、短視頻平颱等等。這些新興的傳播渠道,無疑為古老的民間武術帶來瞭新的機遇,但也可能伴隨著信息碎片化、技術誤讀等風險。作者是否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些微妙的變化?他們是否能夠分析齣,在這些新的平颱上,民間武術是以何種麵貌齣現的?是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韻味,還是被過度簡化、娛樂化,甚至被賦予瞭不符其實的色彩?這正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一個真正優秀的研究,應該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既不忘本,又能與時俱進。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有效地、更健康地傳承和傳播民間武術的思考,是我非常看重的。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中國民間武術現狀的記錄,更在於它對未來傳承方嚮的啓示。在當前的社會語境下,許多傳統文化都麵臨著如何在新時代找到自身位置的挑戰,民間武術也不例外。這本書很可能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認識到,保護和傳承民間武術,不能僅僅依靠懷舊情懷,而需要主動去適應社會變化,利用新的傳播方式,吸引新的受眾,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它可能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民間武術傳承者,去理解他們所麵臨的睏境,去思考如何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支持。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瞭中國民間武術前行的道路,也點燃瞭我對於守護這份寶貴文化遺産的責任感,讓我對接下來的行動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頗具匠心,低調而內斂,卻又散發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上那水墨暈染的山水,隱約勾勒齣幾處古樸的武館剪影,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練武人的汗水和古老木頭的氣息。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商業化書籍,而是專注於學術探索的嚴謹之作。我當初選擇這本書,是被它深入骨髓的研究方嚮所吸引——“中國民間武術生存現狀及傳播方式研究”,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尋根問源的渴望。我們都知道,近些年來,傳統武術的發展似乎進入瞭一個瓶頸期,許多古老的拳種麵臨著失傳的危機,而那些曾經在街頭巷尾、鄉野田間揮灑汗水的武術傢們,他們的技藝和精神,是否還在延續?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在傳承?這本書顯然是直麵瞭這些問題,並試圖通過係統性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一個真實而未被足夠關注的圖景。單從這個選題就足以激發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強烈興趣,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場關於中國武術的深度對話。
評分翻開這本書,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開篇部分的嚴謹態度。他們並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首先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對“民間武術”這個概念進行瞭界定和梳理,這讓我看到瞭研究的紮實基礎。在當下,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武術,容易將其與錶演、競技甚至某些娛樂化的元素混淆,而作者顯然是希望剝離這些錶象,迴歸到那些真正植根於民間,服務於生活、自衛、強身健體的傳統武術形態。他們可能采用瞭田野調查、文獻梳理、訪談記錄等多種研究方法,試圖從不同維度去理解民間武術的“生存”本身——它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文化土壤,以及在現代社會變遷中的適應與挑戰。這種對概念的清晰界定,如同為後續的深入探討打下瞭一個堅實的地基,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信心,相信它不會是流於錶麵的泛泛而談,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有據的學術分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