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莆田林氏科第錄/莆林文化叢書
定價:80.00元
作者:林祖泉
齣版社:海峽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010814
字數:
頁碼:3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莆田林氏科第錄/莆林文化叢書》是一部記載莆田林氏科第人物的資料性著述。資料來源主要以民國之前編纂的地方誌為主,輔之以曆代正史和名人文集、筆記等,個彆采用現代人編纂的工具書。
《莆田林氏科第錄/莆林文化叢書》收錄自唐至清代有文獻記載的莆田林氏進士及第、明經及第和中試舉人的傳略和簡介,並以朝代科第先後為序進行排列。武進士、武舉人列在後麵。
《莆田林氏科第錄/莆林文化叢書》引用資料書時,若原刊本中刊誤或原撰者筆誤之處,校正後加括號說明。若齣現幾《莆田林氏科第錄/莆林文化叢書》記載不一緻時,經考證後擇其正確者入稿;若無法弄清楚時,加括號以俟考證。
目錄
綜述
唐代
一、進士
林藻
二、明經
林萬寵
林披
林蘊
林著
林薦
林應
林愻
林憑
林翱
林翊
林通
林曄
林蔇
林願
林同
宋代
一、正奏名進士
林徽
林璃
林偉
林襲明
林茂先
林讓
林英
林諮
林汝平
林倪
林卞
林輔德
林伸
林冕
林子春
林端
林闢非
林嗣先
林植
林深之
林豫
林萱
……
元代
明代
清代
附錄
作者介紹
林祖泉,筆名白水,1957年生,福建莆田人。20世紀80年代初畢業於廈門大學曆史係,高級職稱,曾任莆田市涵江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涵江區地方誌編纂辦公室主任兼涵江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近30年來,在《光明日報》《福建日報》《中國地方誌》《巴蜀史誌》《福建史誌》《福建文史》《福建論壇》《福建黨史月刊》《黨史研究與教學》《炎黃縱橫》等省級以上報刊發錶文章180餘篇;撰寫20餘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學術研討會上交流、獲奬並收入論文集;主編《涵江年鑒1998-2000》《韆年涵江》《涵江醫院誌》《涵江年鑒2001-2004》《涵江年鑒2005-2008》《莆田市醫院誌》《涵江年鑒2010捲》《涵江年鑒2011捲》《涵江年鑒2012捲》《惠安年鑒2013捲》等;齣版地情資料書《壺山采璞》《祖泉史誌論集》《莆陽進士錄》等。2006年4月,被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授予“全國方誌先進工作者”稱號,並齣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地方誌係統錶彰先進會議。2016年7月,《惠安年鑒2013捲》獲全國首屆地方誌(年鑒類)成果二等奬。
文摘
《莆田林氏科第錄/莆林文化叢書》:
後來,他以左朝請郎知漳州。一日傍晚,林孝澤視事完畢迴住所,屬吏拿著火燭送到室內,他卻說:“這是官府使用的火燭,怎麼可以用在私室?”急命拿走。《八閩通誌》稱贊道:“(他)清介特甚,至不用官燭於私室。”
再如,承前啓後的理學名傢林光朝。他少時聰明好學,拜邑學問傢林霆為師。然而科舉仕途之路卻並不順利,先後兩次人京參加禮部會試,均落榜不第。但他並不氣餒,離京返鄉途中,便在浙江錢塘、吳興一帶從師求學,“過吳中,從陸子正遊而得洛學(理學)”。他研讀程學,“學通六經,旁貫百氏”。
沿及南宋,講學之風日盛。林光朝在長達20多年的傳道授業中,繼承程子之學,在閩中一帶傳播,盛名天下,桃李遍地。他所創立的學術思想即為其弟子所承傳,並形成頗具陣容的紅泉學派,自成理學於一傢。《閩書》載,紅泉學派的門徒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其(林光朝)後,綱山林公亦之,樂軒陳公藻,先後起而繼之。樂軒(林亦之),傢長樂;綱山(陳藻),居福清,歲來講學東井,風聲所被,氣習所薰,人皆有鄒魯之風”。《莆陽比事》也載,林光朝學生劉夙、劉朔於紹興年間(1131-1162)相繼登進士第後,在浙江衢州和溫州一帶任職和教授。還有不少弟子在各地創書院。傳播理學,如弟子洪天賜、劉剋剛等,他們在授學宗旨上亦繼承瞭艾軒(林光朝)的思想,在學術論壇上大顯身手,有的尋其源,有的揚起波,各有韆鞦。
林光朝是一個對宋代理學的形成、傳播有過重要貢獻的人物。尤其是宋朝南渡後,對東南半壁理學發展發揮瞭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紅泉學派興起於二程、硃陸之間,在傳播洛學上,承前啓後。
宋初尊崇儒學,重視孔孟之道。至宋仁宗繼位,遂推行義理之學,鬍瑗、孫復、石介開其先河,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祖師。至宋神宗年間(1068-1085),又有周的門徒程顥、程頤等,一傳再傳,蔚成理學一大學派。正如清人蔣垣所說:“濂溪周子敦頤,繼孔孟絕學於仁宗間,以《太極圖》《通書》授程伯子顥、叔子頤。二程之門受業多,而劉絢、季籲、謝良佐、遊酢、張繹、蘇曬、呂大臨、呂大鈞、尹惇楊時成德尤著。楊時閩之將樂人……楊時歸閩,受業者多,東南推其程氏正宗,遂為八閩理學之始,門人鬍宏、羅從彥尤著。弘傳之張栻,從彥傳之李侗。侗傳之硃熹。”
錶現在政治上,學派中又各有門戶,造成朝廷中黨派紛爭。程氏兄弟的“洛學”派在受到三次沉重打擊之後,隻好兵分三路,進入閩、浙、贛,潛移民間。於是,洛學在南渡前後形成中輟局麵。另一方麵,時人稱為“國之大儒”的硃熹尚未興起,當林光朝倡道講學於紅泉之際,硃熹還處在孩提時代。當硃熹正式師事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門下專心於儒學時,林光朝已登隆興進士第。
……
序言
無
這次拿到《莆田林氏科第錄》這本書,內心是頗為感慨的。我齣生在一個普通的傢庭,對於“科第”二字,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但又隱隱有一種崇敬感。我一直認為,傢族的榮耀並非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纍,更是精神層麵的傳承。科第的記錄,便是這種精神傳承最直接的體現。我猜想,書中一定收錄瞭無數林氏先賢們寒窗苦讀、金榜題名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平淡,卻充滿瞭艱辛與毅力,是激勵後輩奮進的寶貴財富。而“莆林文化叢書”的定位,則讓我聯想到,這並非是一部枯燥的史料匯編,而可能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傢族如何在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中,孕育齣獨具特色的精神風貌。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林氏傢族如何與莆田這片土地緊密相連,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形成一種獨特的“莆林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必然離不開傢族成員的共同努力與世代傳承,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這種傳承機製的絕佳視角。
評分這本書封麵設計樸實無華,透露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封麵上“莆田林氏科第錄”幾個大字,以及“莆林文化叢書”的副標題,立刻吸引瞭我這個對傢族史和地方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雖然我尚未有機會翻閱內頁,但僅僅從書名和係列叢書的定位,便能想象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林氏傢族在莆田地區繁衍生息、光宗耀祖的脈絡。科第錄,顧名思義,應該是記錄瞭林氏傢族曆代中考中舉、入仕為官的人物事跡,這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教科書,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的人纔選拔機製、傢族的社會地位以及文化傳承。而“莆林文化叢書”則暗示瞭本書內容可能更為廣泛,除瞭科第之外,或許還包含林氏傢族在莆田地區的宗族製度、民俗風情、建築遺存、經濟活動,甚至是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麵的記載。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一窺莆田林氏這個龐大傢族的文化魅力和曆史貢獻,也為理解福建地區的傢族文化提供一個具體的樣本。
評分《莆田林氏科第錄》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古老而莊重的氣息,讓我聯想到那些塵封的史料和傢族故事。作為“莆林文化叢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扇瞭解莆田林氏傢族曆史和文化的窗戶。我個人對傢族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在我看來,每一個傢族的曆史都是一部濃縮的社會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我猜想,“科第錄”的側重點在於記錄傢族中通過科舉製度獲得功名的人物,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對整個傢族在教育和文化傳承上的投入與成果的展現。而“莆林文化”這個更廣闊的範疇,則讓我期待書中不僅僅停留在人物的功名錄,更能深入探討林氏傢族在莆田這片土地上,是如何形成其獨特的傢族文化,包括他們的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社會活動,甚至是與當地其他文化元素的融閤與互動。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可能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傢族史詩,能夠幫助我理解傢族傳承的力量,以及文化如何在世代的手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評分拿到這本《莆田林氏科第錄》,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古老的族譜和祠堂的畫麵。作為“莆林文化叢書”的一部分,這本書承載的不僅僅是傢族的功名錄,更可能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基因。我一直對那些世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傢族如何維係傳承充滿好奇。科第的記錄,無疑是傢族榮耀的顯現,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價值追求,以及傢族成員之間相互扶持、共同發展的模式,纔是更值得深入挖掘的內容。我預感,本書或許會通過對林氏傢族曆代科第人物的梳理,勾勒齣一條傢族發展的脈絡,展現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地方社會産生的積極影響。同時,“莆林文化”的標簽,讓我期待書中能夠融入更多關於傢族日常生活、節日慶典、民間信仰以及一些獨特的傢族規訓的內容。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個龐大的傢族,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凝聚力量,保持活力,並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拿到這本《莆田林氏科第錄》,我首先被它穩重且具有曆史韻味的封麵所吸引。封麵上“科第錄”這三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古代文人生涯的想象。我常常覺得,那些埋藏在曆史深處的傢族故事,往往比小說更加精彩。林氏傢族在莆田地區擁有悠久的曆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這個傢族在曆史長河中的身影。作為“莆林文化叢書”的一員,它想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人物姓名和功名,更可能深入挖掘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他們的生活經曆、思想觀念,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科舉製度下取得成就,並對傢族和社會産生影響。我尤其對“莆林文化”這個概念感興趣,它意味著這本書或許會探討林氏傢族獨特的文化傳承方式,例如傢族教育、宗族組織、道德規範,甚至是他們在藝術、建築、手工藝等方麵的貢獻。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探尋傢族曆史、理解地域文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絕佳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份厚重的曆史積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