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摄影小史 |
| 作者 | 瓦尔特·本雅明,许绮玲 林志明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9800565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
| 作者简介 | |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出身犹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上台,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论文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出境的数次努力均未果后,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边境的小城博港选择了自杀。他的著作在其身后大量出版,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 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观念论、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犹太教神秘主义等多个传统中的元素,并在美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响。他广为人知的论文包括《翻译者的任务》(1923年)、《摄影小史》(1931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和《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等。 许绮玲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糖衣与木乃伊》。译有《明室:摄影札记》《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现任台湾中大法国语文学系教授。 林志明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与艺术语言体系博士。译有《物体系》、《古典时代疯狂史》《说故事的人》《布尔迪厄论电视》。现任台湾北教大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教授。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收录本雅明的佳作名篇《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在这两篇文章中,本雅明着重论述了摄影在19世纪的发明对美学理论、艺术活动,乃至整个现代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他看来,以摄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能够运用在一切旧有的艺术作品之上”,并“以极为深入的方式改造其影响模式”。 ★在《摄影小史》一书中,瓦尔特·本雅明对诸如“灵光”、“机械复制/灵光消逝”、“政治的美学化/美学的政治化”等影响深远的文化批评概念做出了澄清。可以说,《摄影小史》是了解本雅明批评思想概貌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摄影小史》一书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在琢磨着要提升自己的摄影审美,总觉得现在的作品总是差点意思,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深度。我想,如果能对摄影史有更清晰的了解,或许能找到一些突破口。毕竟,每一项艺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积累。《摄影小史》这本书,恰好切中了我的这个痛点。看到“科学出版社”这个名字,我心里就踏实了不少,毕竟是国内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出品的书籍通常都比较严谨。而且“正版现货”也让我放心,不用担心买到盗版或者内容不全的书。“小史”这个词,也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像一些厚重的学术著作那样难以啃读,更适合像我这样时间有限但又想快速获得系统知识的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摄影从诞生之初到如今的演变过程,了解不同时期摄影师是如何运用技术和创意来表达自己,以及那些经典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摄影这门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能提升我自己的摄影水平。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一门艺术,尤其是像摄影这样融合了技术与美学的艺术,就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了解它的成长轨迹。《摄影小史》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本身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虽然技术谈不上精湛,但对摄影的痴迷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专业人士。最近,我越来越感到,单纯地模仿别人的作品或者学习一些技巧,已经无法满足我对摄影更深层次的追求了。我渴望能够理解摄影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而这些理解,往往离不开对摄影史的梳理和认知。这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且是“正版现货”,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摄影发展漫长的河流,去认识那些开创性的摄影师,去了解那些改变了摄影面貌的技术,去感受不同时代摄影风格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知识罗列,更能激发我对摄影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成为我摄影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摄影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是讲技术、讲构图、讲后期,但真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剖析摄影这门艺术的书却不多。而我最近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瓶颈,想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摄影,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塑造了今天的摄影面貌。这本书《摄影小史》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的需求。看到“正版现货”和“科学出版社”,心里还是有点底的,至少在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上,应该能够信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易懂的方式,将摄影史上的重要节点、流派、技术革新以及代表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而不是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实。如果它能像讲故事一样,让我感受到摄影艺术的魅力,了解不同时代摄影师的创作背景和思想,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在“小”的篇幅里,讲清楚“大”的摄影史的,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摄影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都充满了好奇。虽然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但总是觉得,想要拍出真正有灵魂的作品,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更需要理解摄影艺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摄影史的资料,但总觉得有些零散,不够系统。《摄影小史》这本书,从标题上看就非常吸引我,它承诺的是“正版现货”,并且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有了较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简洁明了的方式,梳理出摄影史上的重要节点、流派、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摄影师和作品。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摄影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本书的“小史”定位,也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过于艰深,更适合我这种希望快速建立起摄影史知识框架的读者。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摄影发展地图,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摄影艺术的本质和魅力。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就是在学习摄影理论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好像少了点什么,尤其是在理解一些摄影大师的理念和发展脉络上,总感觉隔靴搔痒。之前也零散地看过一些摄影史的介绍,但总觉得不成系统,像是碎片化的信息,很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次偶然看到《摄影小史》这本书,它打着“正版现货”的旗号,并且是“科学出版社”出品,光是这两个信息就让我觉得靠谱,尤其是科学出版社,毕竟是国家级的出版社,出的书在学术性和严谨性上应该是有保障的。我一直觉得,想要拍出有深度的照片,光懂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不同时代摄影师的探索和创新,以及这些探索和创新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摄影。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小史”,但往往越是精炼的书籍,越能抓住核心的精髓,而且“小史”也意味着它不会像一些巨著那样晦涩难懂,更适合像我这样想要快速入门或者梳理知识的读者。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帮我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让我对摄影史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我的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