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摄影小史 科学出版社

正版现货 摄影小史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瓦尔特·本雅明,许绮玲 林志明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史
  • 摄影
  • 艺术史
  • 科学出版社
  • 现货
  • 正版
  • 图书
  • 文化
  • 历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0565
商品编码:2975559949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摄影小史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许绮玲 林志明
定价 39.00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59800565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出身犹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上台,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论文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出境的数次努力均未果后,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边境的小城博港选择了自杀。他的著作在其身后大量出版,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

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观念论、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犹太教神秘主义等多个传统中的元素,并在美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响。他广为人知的论文包括《翻译者的任务》(1923年)、《摄影小史》(1931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和《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等。

许绮玲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糖衣与木乃伊》。译有《明室:摄影札记》《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现任台湾中大法国语文学系教授。

林志明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与艺术语言体系博士。译有《物体系》、《古典时代疯狂史》《说故事的人》《布尔迪厄论电视》。现任台湾北教大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教授。

   目录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本雅明的佳作名篇《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在这两篇文章中,本雅明着重论述了摄影在19世纪的发明对美学理论、艺术活动,乃至整个现代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他看来,以摄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能够运用在一切旧有的艺术作品之上”,并“以极为深入的方式改造其影响模式”。

★在《摄影小史》一书中,瓦尔特·本雅明对诸如“灵光”、“机械复制/灵光消逝”、“政治的美学化/美学的政治化”等影响深远的文化批评概念做出了澄清。可以说,《摄影小史》是了解本雅明批评思想概貌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摄影小史》一书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文摘

   序言

《摄影小史》:凝固时光的艺术与科学 从黑白影调的初啼,到色彩斑斓的盛宴;从静止的画面,到运动的捕捉,摄影,这项“用光线作画”的技艺,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承载情感、传递思想、定格历史的独特媒介。翻开《摄影小史》,我们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探寻这项伟大艺术与科学交织的演进之路。 文明的曙光:影像的初步萌芽 摄影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根基深植于人类对“记录”的古老渴望。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已观察到“针孔成像”现象:光线透过一个小孔,能在黑暗的房间里投射出外部景物的倒影。这便是摄影的最初物理学原理——“暗箱”(Camera Obscura)的雏形。古人利用这一原理,在绘画、天文观测等领域进行探索。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更是巧妙地运用暗箱辅助创作,让画面更加精准地捕捉空间透视。然而,这些都只是影像的“暗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黑暗中的摸索:早期影像技术的突破 人类对永久记录影像的追求从未停止。19世纪初,一批先驱者在黑暗中艰难地摸索着,试图让光线在化学媒介上留下永恒的印记。 尼埃普斯与“日光蚀刻”: 法国的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被誉为“摄影之父”。他尝试使用沥青等感光材料,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在金属板上制作出模糊但永久的影像。他于1826年或1827年拍摄的《窗外维尤拉的景色》(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成功的永久性照片,历经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曝光。这是一种被称为“日光蚀刻”(Heliography)的工艺,尽管成像效果粗糙,分辨率不高,但它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摄影。 达盖尔与“银版法”: 尼埃普斯的合作者,法国的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在尼埃普斯去世后,继承并改进了他的研究。达盖尔在1839年公布了“银版法”(Daguerreotype),这是一种更为成熟和实用的影像技术。银版照片成像细腻,画面清晰,如同镜面般光滑,能够展现丰富的细节。它通过曝光在涂有碘化银的抛光铜版上的影像,再用汞蒸气显影,最后用硫代硫酸钠定影。银版法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轰动,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摄影形式。银版照片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制作成本较高,但其逼真的表现力,让人们第一次能够如此近距离地“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遥远的风景。 塔尔博特与“负-正”成像法的诞生: 与此同时,在英国,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也独立地发展了他的摄影技术。他发明了“纸基摄影”(Calotype,也称Talbotype)。塔尔博特的方法是通过使用涂有碘化物的纸张作为底片,曝光后得到一个负像,再用此负像通过接触印相的方式,在另一张感光纸上印制出正像。这种“负-正”成像的原理,奠定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基础。虽然塔尔博特的纸基照片在细腻度上不如银版法,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无限复制,这使得摄影的传播和普及成为可能。 技术的革新与艺术的觉醒 19世纪中后期,摄影技术的进步如火如荼,不断突破着时代的界限。 湿版火棉胶工艺(Wet Collodion Process): 1851年,英国的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火棉胶工艺。这项技术结合了银版法的清晰度和纸基法的可复制性。它使用涂有火棉胶和感光盐的玻璃板作为底片,必须在湿润状态下进行曝光和显影。湿版火棉胶工艺成像质量高,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但操作繁琐,需要在现场搭建暗房。尽管如此,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的摄影技术,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 干版与胶卷的革命: 技术的进步不断追求便捷和效率。1871年,理查德·马多克斯(Richard Maddox)发明了明胶干版,使得摄影师无需携带易碎的玻璃底片,也摆脱了现场冲洗的限制。1888年,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推出了柯达相机(Kodak Camera),并配备了卷式胶卷。“你按快门,其余的事交给我们。”这句广告语改变了摄影的面貌,将摄影从专业人士的领域带入了寻常百姓家,开启了大众摄影的新时代。 色彩的探索: 随着黑白摄影的成熟,人们对色彩的渴望愈发强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系列色彩摄影方法被研发出来,如奥托·科勒(Otto Koller)的“多色摄影”,以及后来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的三色合成法。直到20世纪初,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兄弟发明的“彩色摄影印片法”(Autochrome Lumière),才算真正实现了商业化的彩色照片。彩色摄影的出现,让影像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表现力。 摄影与社会:记录、传播与艺术的融合 摄影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纪实摄影的诞生: 战争、灾难、社会现实……摄影以其直观、真实的力量,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早期,纪实摄影的视角多集中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人的生活、社会边缘群体、城市景象等也逐渐进入镜头。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等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时代的脉搏,揭示社会问题,引发公众思考。 肖像摄影的普及: 银版法和湿版法时代的肖像摄影,让人们有机会留下一张清晰的面容,定格生命的瞬间。从最初的严肃摆拍,到后来更加生活化的捕捉,肖像摄影成为纪念亲人、展现个体风貌的重要方式。 风景与艺术的探索: 摄影也逐渐摆脱了单纯的记录功能,开始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用精湛的黑白影调展现自然之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则致力于将摄影提升到与绘画、雕塑同等的艺术地位。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情感、思想、美学的表达。 商业摄影的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和消费主义的兴起,摄影在广告、出版、新闻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美的商品广告、生动的报刊新闻图片,都离不开摄影的支持。 数字时代的浪潮 20世纪末,数字摄影的出现,对传统摄影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CCD(Charge-Coupled Device)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感光元件取代了胶卷,影像的拍摄、存储、编辑和传播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即时成像与后期处理: 数字摄影允许即时查看和修改照片,极大地提高了摄影的效率和可能性。后期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出现,让摄影师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创意,甚至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影像。 普及与共享: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摄影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人人都是摄影师,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生活,并通过互联网快速分享。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影像的传播,使得摄影真正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 新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时代的摄影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信息过载、图像的真实性辨别、版权保护等问题。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摄影类型和艺术形式,如数据可视化、AI辅助摄影等。 结语:永恒的凝视 从暗箱的投影,到胶卷的化学反应,再到数字传感器的光电转换,摄影的技术不断革新,但其核心的价值——记录、表达、连接——却从未改变。它让我们穿越时空,看见过去;它让我们看见彼此,理解世界;它让我们看见内心,表达情感。 《摄影小史》不仅是对一项技术的梳理,更是对人类观察世界、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方式变迁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们理解,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凝聚着科学的智慧、艺术的灵感,以及无数个按下快门瞬间的情感与故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摄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那份用光影凝固时光、触动人心的力量,将永远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琢磨着要提升自己的摄影审美,总觉得现在的作品总是差点意思,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深度。我想,如果能对摄影史有更清晰的了解,或许能找到一些突破口。毕竟,每一项艺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积累。《摄影小史》这本书,恰好切中了我的这个痛点。看到“科学出版社”这个名字,我心里就踏实了不少,毕竟是国内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出品的书籍通常都比较严谨。而且“正版现货”也让我放心,不用担心买到盗版或者内容不全的书。“小史”这个词,也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像一些厚重的学术著作那样难以啃读,更适合像我这样时间有限但又想快速获得系统知识的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摄影从诞生之初到如今的演变过程,了解不同时期摄影师是如何运用技术和创意来表达自己,以及那些经典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摄影这门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能提升我自己的摄影水平。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一门艺术,尤其是像摄影这样融合了技术与美学的艺术,就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了解它的成长轨迹。《摄影小史》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本身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虽然技术谈不上精湛,但对摄影的痴迷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专业人士。最近,我越来越感到,单纯地模仿别人的作品或者学习一些技巧,已经无法满足我对摄影更深层次的追求了。我渴望能够理解摄影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而这些理解,往往离不开对摄影史的梳理和认知。这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且是“正版现货”,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摄影发展漫长的河流,去认识那些开创性的摄影师,去了解那些改变了摄影面貌的技术,去感受不同时代摄影风格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知识罗列,更能激发我对摄影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成为我摄影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摄影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是讲技术、讲构图、讲后期,但真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剖析摄影这门艺术的书却不多。而我最近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瓶颈,想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摄影,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塑造了今天的摄影面貌。这本书《摄影小史》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的需求。看到“正版现货”和“科学出版社”,心里还是有点底的,至少在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上,应该能够信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易懂的方式,将摄影史上的重要节点、流派、技术革新以及代表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而不是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实。如果它能像讲故事一样,让我感受到摄影艺术的魅力,了解不同时代摄影师的创作背景和思想,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在“小”的篇幅里,讲清楚“大”的摄影史的,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摄影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都充满了好奇。虽然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但总是觉得,想要拍出真正有灵魂的作品,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更需要理解摄影艺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摄影史的资料,但总觉得有些零散,不够系统。《摄影小史》这本书,从标题上看就非常吸引我,它承诺的是“正版现货”,并且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有了较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简洁明了的方式,梳理出摄影史上的重要节点、流派、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摄影师和作品。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摄影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本书的“小史”定位,也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过于艰深,更适合我这种希望快速建立起摄影史知识框架的读者。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摄影发展地图,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摄影艺术的本质和魅力。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就是在学习摄影理论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好像少了点什么,尤其是在理解一些摄影大师的理念和发展脉络上,总感觉隔靴搔痒。之前也零散地看过一些摄影史的介绍,但总觉得不成系统,像是碎片化的信息,很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次偶然看到《摄影小史》这本书,它打着“正版现货”的旗号,并且是“科学出版社”出品,光是这两个信息就让我觉得靠谱,尤其是科学出版社,毕竟是国家级的出版社,出的书在学术性和严谨性上应该是有保障的。我一直觉得,想要拍出有深度的照片,光懂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不同时代摄影师的探索和创新,以及这些探索和创新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摄影。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小史”,但往往越是精炼的书籍,越能抓住核心的精髓,而且“小史”也意味着它不会像一些巨著那样晦涩难懂,更适合像我这样想要快速入门或者梳理知识的读者。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帮我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让我对摄影史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我的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