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世界美的书店 | 作者 | 清水玲奈 , 原研哉 设计, 匡匡 |
| 定价 | 128.0元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805017280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世界美的书店》中的20家书店是由美国娱乐网站Flavorwire的编辑跑遍全世界而收罗并评选出来的。这是一个即使没有纸张也可以读书、不需要直接到书店就可以买到图书的时代。尽管如此,人们依旧对书店很是着迷。试问,究竟它们的身上有着怎样的独特且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继续走进这些书店呢? 通过《世界美的书店》,作者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世界美的书店”的旅行,一窥这些书店的成功奥秘。本书精选出个性的20家书店,它们分别位于欧洲、美国、南美以及亚洲。《世界美的书店》中不仅展示了每家书店的多幅内景图片,而且包括了记者因深入到每家书店、进行实地采访而写出的介绍性的文章。 《世界美的书店》的设计者是曾为代官山蔦屋書店负责设计的原研哉。 另外,《世界美的书店》还设有多个专栏和访谈,可以让一些名家向专栏投稿,分享他们对自己所喜欢的书店的体验。负责《世界美的书店》评论部分的执笔阵容是:设计师原研哉、摄影师港千寻、食品类记者平松洋子、图书设计师、艺术总监、建筑家藤本壮介。 当前是号称“第二次古腾堡革命”的高度信息化时代。电子出版以及书店经营的网络化,以加速度的方式快速发展。即使脱离纸本书,人们亦可完成阅读;不实际前往书店,亦可购买书籍。 尽管如此,书店依旧对阅读者葆有魅力,大家渴望亲身驻足、徜徉于其中,享受被书籍环绕的时光。换言之,对于书店,我们始终抱有不倦的渴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开其中的奥秘,本书的编者与著者们开启了寻访“世界上美书店”的旅程——自网络抽身,实际踏足于全世界各个都市,一间间地走访,与在店中工作的人对话,交流。而为本次旅行充任“导航”的,是清水玲奈女士,亦即《世界的梦之书店》(敝社出版)一书的作者。在此之前,她曾经拜访过全世界近一百家书店,实地采访,取材。正因借助于她的丰富阅历,《世界美的书店》才得以将书店讲述不尽的魅力悉数呈现在读者眼前。 |
| 作者简介 | |
| 1、著者: 清水玲奈。记者,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表现文化论专业毕业。 以巴黎、伦敦为据点,广泛活跃于文化、艺术、时尚领域,从事相关的写作,与影像制作活动。 著书:《世界的梦之书店2》 合著:《世界的梦之书店》。 2、设计者: 原研哉(Kenyahara),1958年生人,日本中生代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 3、译者: 匡匡,匡匡,又名raku,旅日青年女作家、专栏作家、译者。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西洋艺术史专业,博士在读。曾任电影记者,网站编辑等职。赴日后开始小说创作,将生活转为白昼,将所有热爱转为半地下。各大网站拥有专栏:《女子便好――匡匡の框》,是一個女子之眼,看生活之相。是一个女子之手,之口,写文说影。是一个女子之足,奔波穿行三寸牢狱之间。是一个女子用文字,磨穿所有的坚持与虚妄的不悟与不得道。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七曜日》,以《七曜日》拟恋生死,精致悲悼文字,在坑满坑,在谷满谷。 作品多刊于:《读库》、《芙蓉》、《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都娱乐周刊》、《新京报》、《京华时报》、《外滩画报》、《东方早报》、《北京青年报》、《花溪》、《精品购物生活周刊》、《北京晚报》、《摩登》、《看电影》、《新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中国电影报》、《青年文摘》、《阅读骀荡志》、《诗选刊》、《时代人物周报》、《人民日报-江南时报》、《东方卫报》、《E卫视周刊》、《甲壳虫》、《PK》、《先锋》、《瑞丽》、《女友》、《少年文艺》等报刊杂志。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日本设计界泰斗、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一次为图书设计 20家书店由美国知名网站Flavorwire编辑跑遍全球评选而出 旅日华人作家匡匡翻译,超五星品质译文让阅读更加顺畅 日本年度畅销书《全世界梦想中的书店》升级版 在互联网上,网友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美国网站评选出的【世界上*美的20家书店】”的网页, 但是,所有网页都只是对每家书店进行简单地展示和介绍,每家的图片几乎都是一张,而且也仅有对书店名字的文字说明,详细性的介绍信息却无从得知。而《世界*美的书店》不仅包括了记者实地采访而撰写的介绍性文章,每家书店的多张内外景图片,而且还包含了每家书店的联系信息。 《世界*美的书店》内容详尽,深入解读每家书店。仅仅轻点鼠标,虽说亦能购书,但却无法蕴生出故事。去往书店时沿途的风景、店内的气息与氛围、店员们细心周到的服务,以及与邂逅之人的欢言畅谈,点点滴滴之间,都充满着故事。尽管现代人贪求便利且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但仅从其中**无法体会到满足与充实。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向书店举步。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寻访美的书店 2012年1月,纽约的人气网站Flavorwire.刊载了一篇文章,以欧洲为起点,陆续介绍了美国、南美洲、亚洲的多家书店。日本亦有一间名列其中,即发稿当时尚新张不久的代官山茑屋书店。此文一经刊出,在互联网上瞬间跃升为热门话题,Facebook(脸书网)上获得了超过九万人的支持,Twitter(推特网)上也有逾千人转发,纷纷与粉丝、网友分享这一资讯。并且此博文亦成为该网站2012年度具反响的一则报道。 现如今,世界范围内任何方面的信息、资料都可经由互联网获得,个人通过、SNS网站发布资讯已成为不值一提的寻常事。实体书店与网络社会原本相距甚远,可谓天各一方。然而,一篇对其进行报道的文章,却能够对网络用户产生强烈吸引力,这种现象倒是令人深思。 当前的时代,是号称“第二次古腾堡革命” href='#' name='_ftnref1'>的高度信息化时代。电子出版以及书店经营的网络化,以加速度的方式快速发展。即使脱离纸本书,人们亦可完成阅读;不实际前往书店,亦可购买书籍。尽管如此,书店依旧对阅读者葆有魅力,大家渴望亲身驻足、徜徉于其中,享受被书籍环绕的时光。 换言之,对于书店,我们始终抱有不倦的渴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了解开其中的奥秘,本书的编者与著者们开启了寻访“世界上美书店”的旅程——自网络抽身,实际踏足于全世界各个都市,一间间地走访,与在店中工作的人对话,交流。而为本次旅行充任“导航”的,是清水玲奈女士,亦即《世界的梦之书店》(敝社出版)一书的作者。在此之前,她曾经拜访过全世界近一百家书店,实地采访,取材。正因借助于她的丰富阅历,本书才得以将书店讲述不尽的魅力悉数呈现在读者眼前。 荷兰的老教堂书店(Selexyz Dominicanen),中世纪时期曾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哥特式大教堂,是用于祈祷礼拜的神圣场所;葡萄牙的莱罗书店(Livraria Lello)则是一家创立超过百年的老店,建筑内外美丽的浮雕墙饰令人不禁因工匠的精雕细琢而目为之夺;阿根廷的雅典书店(El Ateneo Grand Splendid)内部采用豪华绚丽的剧场式建筑构造与风格,上演着人与书本曼妙无比的邂逅;除此之外,本书亦介绍了一些由建筑家或设计师经手打造,甚至在建筑设计大赏中荣获奖的书店建筑。然而,书店的魅力应该并不单单源自于它类似于“箱子”的内部空间层面。 另一方面,书店也是某种“车站”般的存在。而利用历史悠久的旧火车站改造而成的英国书店(Barter Books),无需引号,本身就曾是一座真正的车站。来自于不同的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汇集于此,彼此交流之后,踏上各自的归途,或是自此迎向一段新的旅程——犹如车站一般,书店既是书籍抵达的终点站,同时亦是动身前往新旅程的始发站,更是人们邂逅、交流的“广场”。本书中介绍的多家书店,内部皆设有咖啡座或餐馆,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电影鉴赏会等,将人们汇聚于此,发挥着“城市或社区广场”的功能。 并且,更有一点我们不该遗忘,那就是书店作为“媒介媒体”的一面。它传承着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以及作为知识遗产的书籍,同时,其自身也向外散发和传达着“讯息”。例如,店名之中往往含有传达给读者的“留言或口信”——Ler Devagar意为“缓慢地阅读”(葡萄牙慢读书店);El Péndulo意为“客人像钟摆一样去而复来”(墨西哥钟摆咖啡书店)。 就以代官山茑屋书店为例,它没有采取罗马字表记的全国连锁店通用商号“TSUTAYA”,而是改以汉字“茑屋”为店名。“TSUTAYA”店名的由来,据悉原本取自于江户时代的大出版商茑屋重三郎(Tsutaya Juzaburo/1750~1797)之名。正是这位茑屋先生,经手将葛饰北斋的狂歌绘本 href='#' name='_ftnref2'>、喜多川歌磨的美人画 href='#' name='_ftnref3'>,以及东洲斋写乐的役者绘 href='#' name='_ftnref4'>等不朽作品推荐到世人面前。他所活跃的江户时代,每年约有一万数千册书籍刊行。及至江户后期,仅就江户一城之内,据说便有书肆约七十间,书店一百五十家,另有租书铺达六百家之多。日本的出版文化在全世界堪居首列,美国的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甚至曾撰文强调,认为应当就这段史实着重笔墨加以书写和介绍。而作为龙头着日本的出版文化使其走向成熟的,便是业界茑屋重三郎。代官山茑屋书店不仅沿用了名称,且继承了茑屋先生的革新精神,以及日本的出版历史与文化,可谓是代表当今日本文化的旗舰店。 单是考据一个店名,就涵纳着如此之多的讯息,更何况店内每一角落,都蕴含着经营者的巧思与妙想。正如书业集团Top Culture社的董事长清水秀雄先生所言,书店里密密实实充满了故事。作为一种媒介角色,书店是精心编织故事的说书人。在店内一隅为年轻作家提供夜宿的床铺,向他们开放藏书并给予各种援助的希腊亚特兰蒂斯书店(Atlantis Books)与巴黎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Company),它们的存在姿态,不仅孕育了新的故事,也向未来的种种可能性而开放。 仅仅轻点鼠标,虽说亦能购书,但却无法蕴生出故事。去往书店时沿途的风景、店内的气息与氛围、店员们细心周到的服务,以及与邂逅之人的欢言畅谈,点点滴滴之间,都充满着故事。尽管现代人贪求便利且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但仅从其中无法体会到满足与充实。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向书店举步。 2013年1月 写于东京都内某书店咖啡座 href='#' name='_ftn1'> 古腾堡革命: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位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文艺复兴时期出身于德国的金属加工匠、印刷业者。据称由他发明的此项技术,引发了次媒介革命,亦被称作古腾堡革命,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是现代史上为重要的事件之一。至于古腾堡的发明是否曾受到中国毕昇的陶器活字印刷技术的启发,在学界一向存有争议,尚未达成终定论。而本书文中的“第二次古腾堡革命”,亦即当今全球范围之内的信息网络化、数码化、多媒体化革命。 href='#' name='_ftn2'> 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浮世绘大家;毕生留下画作约三万五千幅,代表作品为刻画富士山四季风物的《富岳三十六景》,其中名为《神奈川冲浪里》的巨浪画卷知名世界;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百位世界千禧名人”。所谓“狂歌绘本”,狂歌为日本古典和歌的一种体裁,内容多针砭时弊、讽刺社会,充满批判精神;风格滑稽、谐谑、奔放,而根据这些狂歌故事所创作的绘本或插图本,则为狂歌绘本。 href='#' name='_ftn3'> 喜多川歌磨:(Kitagawa Utamaro/1753~1806)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大家,与北斋齐名;是“大首绘”的创始人,即突出了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尤擅美人画,以社会底层的歌舞伎艺人和游廓、茶屋的、花魁们为对象创作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 href='#' name='_ftn4'> 东洲斋写乐:(Toshusai Sharaku/生卒年不详)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浮世绘师,是茑屋重三郎发掘的绘画奇才。在1794年5月至次年3月的十个月间,出版了145幅锦绘之后,忽然自浮世绘界销声匿迹而身世成谜,本名无人所知亦不可考。以描画歌舞伎与能剧艺人的“役者绘”而闻名于世。 |
这本书的气息,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宣传,也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文艺范儿”,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缓缓流淌的精致感。它让我觉得,捧在手里的是一件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本书。封面设计就足够我琢磨半天,那种低调却极具张力的色彩搭配,还有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股沉静的力量。拆开塑封的那一刻,纸张的触感也传递过来,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缺乏灵魂的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但又非常舒服的质感,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承载着作者和设计者用心良苦。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感受它的重量,那种恰到好处的厚重感,让人觉得里面装满了值得探寻的宝藏。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每一处细节。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一直在寻找的。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是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在还没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整体的叙事节奏。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像一股温柔的力量,一点点渗透进我的意识里。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句子,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缓慢的节奏,反而让我更能沉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它让我意识到,阅读不应该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它没有给我催促感,而是让我可以自由地在字里行间漫步,去发现那些隐藏的惊喜。有时候,我甚至会合上书,闭上眼睛,让刚刚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回荡,去体会那种余韵。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读完,更是“活”在我的生命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这件事本身,找回了那种纯粹的快乐。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考体验。它不像那种提供明确答案的书籍,而是更像一位引路人,在我迷茫时,给我一些启示,一些方向。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它让我开始审视一些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事物,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它不仅仅是关于内容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它让我觉得,原来我一直忽略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这种觉醒,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朴素的、不经意间的细节里。我非常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发现生活的美。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它的外在。那些文字,那些排版,每一个字,每一行,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我特别喜欢它在内容呈现上的克制,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轰炸,而是留白恰到好处,让人的视线得以舒缓,也让思绪得以自由地飞翔。我常常会盯着某个页面发呆,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其中的某种意境,某种氛围,让我沉醉。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少即是多”,那种简约而深刻的设计,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那种小心翼翼,那种对每一个字词的斟酌,以及设计师在编排时的那种匠心独运。这种感觉,是在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中都难以找到的。它就像一位低语者,在静静地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我,则愿意成为那个耐心的倾听者,去捕捉那些细微之处的感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内敛的美。它不张扬,不喧哗,但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那种细水长流的感染力。它不像有些书,读完之后会让你觉得“哇塞”,然后很快就遗忘了,而是会在你心里留下淡淡的印记,时而不时地浮现,让你回味。我甚至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睡前翻几页,那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能让我更快地进入梦乡。它让我感觉到,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华丽,更是一种内在的沉淀,一种历经时间打磨后的光泽。这种美,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它让我更加欣赏那些不追求浮华,而是专注于内涵的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