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竹林里的青蛙公主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 俵万智; 斋藤隆夫 绘;唐亚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8666280
字数:
页码:4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4岁以上儿童
◆一部绘本凝聚三件日本国宝精髓,精湛人文之美滋养童年。
n艺术之美——构图继承霸主级故事连环画《源氏物语绘卷》。
n《源氏物语绘卷》是日本12世纪的故事连环画。虽然流传至今仅存19幅,但它在日本大和绘史上仍不失其霸主地位。
n《竹林里的青蛙公主》精湛的绘画技巧继承了《源氏物语绘卷》的特点,每幅画都采用了从上向下斜视的透视方法来进行构图,可以透过画面看到屋内的情景。每幅画的主色调是依照主题而设计,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场面采用了不同的色彩。将日本千年来的审美精髓,凝聚于方寸之中,翻页间即可尽览东瀛之美。
n文学之美——故事取材于物语文学鼻祖《竹取物语》。
n《竹取物语》是日本zui早的物语作品,开辟了新型文人文学创作的先河。
n《竹林里的青蛙公主》将日本zui早的物语文学化为绘本故事,用图画的语言点亮古老的情节,让生动的图文为孩子的童年增光添彩!
n造型之美——青蛙形象来源于漫画《鸟兽人物戏画》。
n《鸟兽人物戏画》创作于日本11世纪,是日本zui古老漫画之称的作品。现收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被认为是日本漫画的起源。
n《竹林里的青蛙公主》在人物形象上吸收《鸟兽人物戏画》的幽默精华,继承了戏画中以青蛙作为主人公的创作思路,整本绘本由青蛙扮演各种角色,表情嬉笑怒骂,动作惟妙惟肖,是一部看了就会笑的幽默杰作。
n◆精雕细琢的画面历经五年创作,以匠人精神打造传世之作,是超yue国界和时间的艺术藏品。
n斋藤隆夫的画面细致生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二十四幅画面,历时五年创作。从故事的结构到画面的艺术表现都是对于日本传统文艺美学的继承与发扬。
n◆与中国神话一脉相承的情节,激发儿童探索世界各国文化共性的兴趣。
n《竹林里的青蛙公主》中许多情节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脉相承,这些情节的描绘,可以在儿童脑海中确立起基本的“比较文化”的概念,可激发儿童探求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共性的兴趣!
n内容提要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故事来源于日本zui早的故事性文学作品《竹取物语》。短歌诗人俵万智精炼的文字和斋藤隆夫幽默的绘画,使《竹林里的青蛙公主》这个作品成为一本典藏级的图话书。画家继承了日本漫画鼻祖中的青蛙造型描绘出了书中人物。《竹林里的青蛙公主》是一本供父母和孩子愉快阅读的世界经典图话书。
n《竹林里的青蛙公主》讲述了伐竹为生的老爷爷一天从开的竹筒里发现了一个可爱的女婴,老爷爷和老奶奶把女婴当心肝宝贝养大,并给她起名为“竹林公主”。竹林公主长大后,她的美貌倾国倾城,引来无数男性向她求婚,其中有三位有权势的追求者。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但是三个人都失败了。皇帝想凭借权势强娶,也遭到她的拒绝。后,竹林公主在这群茫然失措的凡人面前返回了月亮,而辛苦养大竹林公主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终目送她离开。
n目录
作者介绍
俵万智(MachiTawara),《竹林里的青蛙公主》文字作者,短歌歌人。1962年日本大阪出生。
n就读早稻田大学时,受歌人佐佐木幸纲的影响,开始写短歌,多次获得各种奖项。1986年,作品《八月的早上》获第32届角川短歌奖。1987年,出版第yi本歌集《沙拉纪念日》(河出书房新社),成为超过260万册的畅销书。1988年,《沙拉纪念日》获第32届现代歌人协会奖。2004年,评论集《我爱源氏物语》(文艺春秋)获4届紫式部文学奖。
n除歌集外,还有小说、散文等多种作品。
n中文版图话书有《富士山歌历》(中信出版社)。
nn
斋藤隆夫(Takao Saito),《竹林里的青蛙公主》图画作者,1952年出生在日本埼玉县。毕业于太平洋美术学校。
n他绘制了许多图画书,《魔术师的弟子》(上田真而子文、福音馆书店)荣获第42届小学馆绘画奖。
n中文版图话书有《青蛙的平家物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nn
唐亚明(Tang Yaming),《竹林里的青蛙公主》译者,1953年北京出生。
n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并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满期结业。1983年,应“日本儿童图画书之父”松居直邀请,进入日本知名的少儿出版社福音馆书店,成为日本出版社的第yi个正式外国编辑,并一直活跃在日本童书编辑的第yi线,至今33年。他编辑了大量的图画书,并获得各种奖项。这本《彼得去花市》就是他策划编辑的,他约请歌人俵万智写出了她的第yi本原创图画书。
n他曾作为亚洲代表,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图画书原画博览会”评委,并任日本儿童图书评议会(JBBY)理事,还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上智大学任教。现任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联合会会长,日本华人教授会理事。他翻译了许多作品介绍给中日两国读者。
n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我的心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种描绘细节的功力实在令人称道,无论是清晨薄雾中林间的声响,还是光线穿过茂密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隐忍、挣扎与最终释然的情感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刻意煽情,却能让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故事的主线虽然铺陈得略显缓慢,但这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氛围,让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片段,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是某个意蕴深远的场景设置。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尝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入口或许平淡,但后劲十足,回甘悠长,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忘怀。整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精巧,看似松散的章节,实则暗藏着精妙的伏笔和呼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故事掌控的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文学享受。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最精密的绣花针,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精心放置的一枚棋子,看似随意,实则都在推动着整体的布局。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对“寂静”的处理,不是简单的没有声音,而是一种充满张力和信息量的寂静,往往比喧嚣的对话更能传递出角色的深层情绪。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有时近乎诗歌的抒情,有时又回归到极其朴实甚至略带粗粝的白描,这种切换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反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冥想,它强迫你放慢呼吸,去关注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生命细节,去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之间的连接。它不是一本读完就丢掉的书,而是那种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感悟的珍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耐心去解读那些看似晦涩的象征符号。然而,一旦跨过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一个无比丰饶的精神宝藏。作者对于光影和声音的描绘简直是大师级的,光影的变幻常常预示着人物心境的转变,而那些细微的环境音,则构成了故事潜意识的背景乐。故事中对于“等待”这一主题的诠释尤为动人,它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一种充满期盼和力量的蓄势待发。书中的某些段落,那种句式结构和词语搭配的创新性,让我有种在阅读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错觉,充满了探索欲和新鲜感。这本书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敞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填充和定义那些未言明的部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抽离感”,仿佛我暂时离开了熟悉的现代生活,进入了一个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微观世界。作者叙述的视角非常独特,时而宏大如俯瞰,时而又细微到可以感知每一片叶子的脉络。我对其中关于“选择与宿命”的探讨印象深刻,它并非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引导读者去思考命运的无常与个体能动性的边界。这本书的文学性很高,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很多地方的用词都极其考究,体现了作者在文字锤炼上的匠心独到。它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专注于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递进。这种慢节奏的叙事,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或许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饱满而厚重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作品难以替代的。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水墨画,需要你走近了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无限意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与野性之美。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那些植物、土壤、乃至空气中弥漫的气息,都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象征意义。故事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充满了张力,他们之间的互动,既有冲突的尖锐,也有理解的温和,层次感非常丰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克制与精准,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语言去定义“好”与“坏”,而是让角色的行为和选择自然地去说明一切。这本书的对话设计尤其精彩,充满了生活化的韵味,却又时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刻的哲学思考。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长短句交错,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仿佛耳边正回响着大自然的交响乐。这本书要求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不提供廉价的刺激,而是通过精妙的细节和深沉的情感,慢慢地渗透进读者的心底,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与自我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