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海派文化地圖:申江往事
定價:65.00元
作者:潘真著
齣版社: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3131801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跟隨作者筆下的名人故居、城廂樓閣、民國倩影、紳士品格……遍尋上海之根,看盡前世今生。
既是一份簡繪版地圖,又是一部讀懂上海的說明書。
內容提要
黃浦,得名於黃浦江。
黃浦區境絕大部分地域在唐代中葉已成陸,是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的一部分。區境自唐天寶十年至宋代隸屬華亭縣,至元代隸屬上海縣。1843 年上海開埠,境內地區成為英、法等國的租界。1945 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以黃浦江名建立瞭*早的黃浦區。1949 年後,該區域區劃幾經調整。2000 年,原黃浦區、南市區撤銷,建立新的黃浦區。2011 年,原黃浦區、盧灣區撤銷,建立新的黃浦區。
老黃浦的開埠文化、老盧灣的殖民文化、老南市的老城廂文化,融閤而成今天*上海韻味的黃浦文化。瞭解黃浦的過去,纔能知曉上海是怎麼迴事。
《申江往事》,帶你感受這個城市*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目錄
外灘:上海近代城市的起點
“上海之根”淡井廟
在十六鋪讀上海航運史
江南製造局:中國造船工業誕生地
中國人自辦的傢銀行
新聞齣版數“”
“齊同行”
石庫門與新天地
復興公園的前世
南昌路,那些民國名人的身影
孕育瞭兩大小說流派的福州路
和平飯店的“上海老爵士”
潘月樵、新舞颱與京劇改良
國際飯店?鄔達剋?貝聿銘
主政中國海關半個世紀的英國人
“拉貝的師父”饒傢駒
上海天主教源於老城廂
聖三一堂軼事
曾經高貴神秘的友誼商店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的濫觴
碩果僅存的豫園
“遠東大俱樂部”大世界
上海曾有律師公會
環城路與大境閣
三山會館:見證上海移民史
明復圖書館:早期海歸學子的科學夢
童涵春堂傳奇
湮沒中的書隱樓
震旦學院的半個世紀
外灘信號塔
後記
作者介紹
潘真,女,52歲,新聞學,本科,高級記者(正高),上海市政協,采訪寫作。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係,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理事,高級記者,獲2009年上海長江新聞奬。著有《永遠的雨季》《歲月·風景》《親親寶貝》《窈窕》《善行天下》《文化人生》《心動蘇州河》《藍色評論》《李黎明,“李黎明”》《金石鐵筆仁者壽· 高式熊》《上海記憶》《文化上海》。
文摘
無
序言
無
手捧這本書,仿佛捧著一段流淌的歲月。從書名《申江往事》就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情感,而翻開書頁,更是被作者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史書,更像是一位飽含深情的老者,在娓娓道來自己親曆的、或是聽聞的,關於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作者對海派文化的解讀,並非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概念上,而是將其融入到無數個生動的故事、具體的場景中。我特彆喜歡作者描繪那些生活化的細節,比如當時人們的衣著打扮,街頭巷尾的叫賣聲,甚至是那些細微的社交禮儀,這些都構成瞭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底色。通過這些細節,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鮮活的上海,一個充滿活力、也充滿故事的上海。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海派文化不僅僅是某種藝術風格或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在新舊交融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份塵封已久的地圖上,緩緩展開一幅幅生動的畫捲。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座城市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脈搏”,而這本書恰好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曆史年代和事件的羅列,而是將筆觸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每一個角落,那些曾經熙熙攘攘的街市,那些承載著時代變遷的老建築,那些在巷陌間流傳的故事,都被作者用充滿詩意和哲思的語言一一呈現。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我仿佛能聽到黃浦江上汽笛的鳴響,聞到弄堂裏飄齣的飯菜香,看到穿著旗袍的女子搖曳生姿。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描繪這些“往事”時,並沒有流露齣過度的傷感或懷舊,而是用一種平和而深邃的視角,去解讀海派文化所蘊含的包容、開放、以及對新事物的不斷吸收和融閤的精神。這種文化基因,在今天依然有著深刻的意義,也讓我對這座城市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評分我一直對上海這座城市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它獨特的“海派文化”,總覺得其中蘊含著無數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本書,在拿到手裏的時候,就給瞭我一種“厚重”的感覺,不僅僅是書本本身的重量,更是內容所散發齣的曆史積澱感。從它的標題《申江往事》就能窺見一斑,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仿佛在輕聲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街區、建築時所使用的細節,不是簡單的堆砌形容詞,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場景、人物的活動,甚至是那些細微的生活片段,來展現一個時代的風貌。比如,書中對某個老茶館的描寫,不僅寫瞭它的陳設,更寫瞭茶客們在這裏的談笑風生,寫瞭它承載的那些市井的智慧和溫情。這種“見微知著”的手法,讓我對海派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變得更加具象,更加觸手可及。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挖掘,讓我不禁思考,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能找迴那些曾經滋養這座城市靈魂的根基。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讓人一看就心生好奇,想一探究竟。打開扉頁,作者的名字和書名映入眼簾,仿佛一位久遠的朋友在嚮我招手,邀請我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世界。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微苦,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迴甘,而且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變遷,以及在其中沉澱下來的海派文化,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對細節的刻畫,那些老建築的細節,那些人物的微錶情,甚至是那些消失瞭的街巷,在作者的筆下都重新煥發瞭生機。這些生動的描寫,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坐在書桌前閱讀,而是身臨其境地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那份獨有的韻味。這本書讓我對海派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更是關於一種精神,一種在時代洪流中不斷演變、融閤、創新的精神。
評分這本書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濃濃的懷舊氣息,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一些模糊的上海老建築剪影,還有那泛黃的地圖紋理,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年代。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的質感吸引瞭,紙張的觸感溫潤,印刷的字體清晰又不失古樸。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序言,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海派文化深深的眷戀和敬意。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作者的身影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用腳步丈量著這座城市的曆史,用眼睛捕捉著那些被歲月衝刷的痕跡。書中提及的那些老字號、那些曾經繁華的碼頭、那些承載瞭無數故事的弄堂,都讓我心生嚮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事娓娓道來,不急不緩,卻又能抓住讀者的心。那些生動形象的比喻,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寫,讓我感覺自己仿佛就置身於當年的上海,與那些鮮活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獨特的煙火氣。書的裝幀也非常考究,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製作者的用心,無論是章節的劃分,還是插圖的選擇,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主題,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能獲得視覺上的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