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论简明教程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梁栋,张兴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35204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专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撰写的一本教材。考虑到读者的实际情况,本书选取了信息论中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内容作为讲述的重点,对于信息论中比较艰深的概念和数学推导做了适当的删减。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分为7章,内容包括:数学基础回顾、信息的度量、信源与信源熵、信道与信道容量、信源编码初步、信道编码初步等;附录分为5个部分,附录A给出了各章习题的详细解答,附录B~E给出了若干定理的证明以及部分算法的源程序。与同类信息论书籍相比,本书阅读门槛较低,习题解答详细,可供独立学院学生、自考生、成教生和广大自学爱好者使用。
目录
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及香农信息论的发展史
1.2 香农信息论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
1.3 信息论的发展
1.4 如何学好信息论
第2章 数学基础回顾
2.1 离散概率论
2.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2.1.2 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2.1.3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4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2.1.5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1.6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2 随机过程初步
2.2.1 随机过程与随机序列
2.2.2 马尔可夫链
第3章 信息的度量
3.1 自信息、平均自信息和熵
3.1.1 单个随机事件的自信息
3.1.2 单个随机事件集合的平均自信息(随机变量的信息熵)
3.1.3 熵函数的性质
3.2 联合熵与条件熵
3.2.1 两个随机事件的联合自信息
3.2.2 两个随机事件集合(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熵
3.2.3 两个随机事件的条件自信息
3.2.4 两个随机事件集合(二维随机变量)的条件熵
3.3 互信息与平均互信息
3.3.1 两个随机事件的互信息
3.3.2 两个随机事件集合(二维随机变量)的平均互信息
3.3.3 平均互信息的性质
3.4 平均自信息、联合熵、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的数量关系
3.4.1 数量关系总结
3.4.2 数量关系的证明
3.4.3 熵的链规则
3.5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信源与信源熵
4.1 信源的分类及其数学模型
4.2 离散单符号信源
4.3 离散多符号信源
4.3.1 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
4.3.2 离散平稳有记忆信源
4.3.3 马尔可夫信源
4.3.4 信源的相关性和剩余度
4.4 连续信源简介
4.5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5.1 信道的分类与描述
5.1.1 信道的分类
5.1.2 信道描述
5.2 离散单符号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2.1 离散单符号信道的数学模型
5.2.2 信道容量的概念
5.2.3 无损信道和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
5.2.4 离散对称信道的信道容量
5.2.5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与信道容量定理
5.3 离散多符号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3.1 离散多符号无记忆信道的数学模型
5.3.2 离散多符号无记忆信道的信道容量
5.4 组合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4.1 独立并联信道
5.4.2 串联信道
5.5 连续信道及其信道容量介绍
5.6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信源编码初步
6.1 信源编码的概念与分类
……
第7章 信道编码初步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信息论这种偏底层的理论性学科抱持着一定的敬畏和距离感,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工作(我主要做的是软件架构设计)有些遥远。然而,翻开这本《信息论简明教程》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工程思维”的渗透。它不只是在陈述理论,更是在展示理论是如何指导工程实践的。书中对香农定理的阐述,没有止步于数学证明的展示,而是着重分析了它在实际信道设计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义——即存在一个理论上的极限,这对于评估我们现有技术和未来目标至关重要。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压缩算法和信道编码的实际案例分析,这让我立刻能将学到的知识与我日常接触的JPEG、MP3甚至网络数据包的校验机制联系起来。这种即时的“学以致用”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了抽象的数学模型和具体的工程实现,使得信息论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知识,而是我们优化系统性能的有力工具。读完后,我对数据传输效率、冗余设计等问题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信息论简明教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思考世界的门。作者并没有将信息论的复杂理论堆砌在读者面前,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看似高深的数学概念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述核心概念时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正在为你耐心梳理脉络。比如,当讲解熵这个概念时,书中不仅仅是给出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比如掷骰子、不同语言的文本分布等,让我清晰地理解了“不确定性”与“信息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使得那些原本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建立起对信息论的初步框架认知。全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从信息量的基本度量开始,逐步过渡到信源编码、信道容量,最后拓展到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流畅,让人感觉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信息论基础,但又不想陷入纯粹数学推导泥潭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的“简明”二字名副其实,但其深度绝不肤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清爽感。在阅读市面上许多技术书籍时,常常会遇到那种过于学术化、动辄堆砌长难句的叙述方式,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但《信息论简明教程》则完全不同,它的文字简练有力,充满了逻辑的张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符号和定义的引入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像某些教材那样,在一开始就用一连串陌生的符号将读者击退。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总是在最需要解释的时候才引入新的符号,并且总是伴随着清晰的上下文解释,确保读者能够跟上思路。这种克制而精准的表达,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线上。即便是在处理诸如马尔可夫信源或卷积编码这类稍显复杂的章节时,作者也能够通过精妙的图示和类比,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流程变得可视化、可感知。这套教程无疑是为那些追求效率和清晰度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在保证理论严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认知负荷。
评分与其他宣称“简明”但实则内容东拼西凑的教材相比,《信息论简明教程》展现出极高的内聚性和系统性。它不是简单地摘录了信息论的几个亮点章节进行介绍,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这两大核心模块时所采取的平衡策略。在信源编码部分,对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的讲解,既展现了它们在效率上的优越性对比,又深入剖析了各自的实现复杂度,让读者能清晰权衡工程取舍。而在信道编码部分,书中对于纠错码(如汉明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的介绍,并非草草带过,而是详细解释了它们如何通过引入结构化的冗余来对抗噪声,这对于理解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全书的论述层次分明,每一章都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稳步提升,没有出现那种知识点突然跳跃、让人措手不及的情况。对于想要从零开始,扎扎实实掌握信息论核心理论,并希望未来能将其应用于更前沿领域(如量子信息或深度学习中的信息瓶颈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且可靠的起点。它的价值远超其篇幅所暗示的“简明”。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这本教程之前,我对信息论的理解非常碎片化,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广播知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重塑了我的知识体系。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视角和对基础原理的深度挖掘。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信息论的表层应用,而是不断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而非仅仅“是什么”。例如,书中对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的界限划分讨论得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KL散度或交叉熵的概念,而是将它们置于评估模型性能优劣的哲学高度进行探讨。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写作风格,非常对我的胃口。它让我意识到,信息论不仅仅是一门关于通信的技术学科,它更是一种看待世界、量化知识和不确定性的强大思维模型。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乃至是对复杂系统中信息流动的理解上,都开始不自觉地运用信息论的视角。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升级,而非单纯的知识点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