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 9787562180708

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 97875621807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秀昌 著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现代新儒家
  • 慧命相续
  • 人生哲学
  • 伦理学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0708
商品编码:2976381196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 作者 高秀昌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2180708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20年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作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深入地探讨了他重写“中国哲学史”的经验、教训,详细地考察了他关于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之路的沉思,深刻地揭示了他在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和创新中国哲学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是一部研究冯友兰的创新之作,有助于推进“冯学”的研究。

   作者简介

高秀昌,笔名人夫、高康,河南邓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西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道家哲学、20世纪中国哲学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著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哲人的智慧——〈〉与中国文化》(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思想史:从春秋战国到现代》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史:从春秋战国到现代》是一部力求全面展现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思想演进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代思想家及其观点,而是深入探究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观念如何萌发、发展、碰撞、融合,最终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独特面貌。全书时间跨度宏大,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经由秦汉的统一与儒学独尊,至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大成,明清的早期启蒙,直至近代中国在西方冲击下的思想转型,直至当下中国思想界的最新探索。 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中国思想史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特征。作者认为,中国思想史并非一条直线式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与创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中国思想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在与外来思想的对话与张力中,不断地自我更新与超越。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思想演变整体性的框架,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思想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部分:奠基时代——春秋战国与百家争鸣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回中国思想史的黎明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剧变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本书将详细梳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儒家: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论述其“仁”、“礼”、“德治”等核心理念,以及对社会秩序、个人道德修养的深刻洞见。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在乱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道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深入解析其“道”、“无为”、“自然”等哲学范畴,以及其对人生、社会、政治的独特思考。本书将重点阐释道家思想如何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墨家: 介绍墨子及其“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分析墨家思想在当时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其与儒家、道家的不同之处。 法家: 以商鞅、韩非子等为代表,剖析其“法”、“术”、“势”等政治哲学,探讨法家思想如何为秦朝的统一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其对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其他学派: 简要介绍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展示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多元性。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读者将理解中国思想的最初形态,以及这些早期思想体系所奠定的基石,如何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统一与融合——秦汉至隋唐的思想变迁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书将探讨秦汉时期思想的整合与发展,特别是儒学如何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及其在汉代的发展与变异。 汉代儒学: 重点介绍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以及儒学如何吸收阴阳五行等元素,形成“汉学”的独特面貌。我们将分析儒学在巩固政治统治、塑造民族认同方面的作用。 玄学时代: 穿越魏晋南北朝,深入探讨玄学的兴起及其与佛教的互动。本书将分析竹林七贤等玄学家的思想,以及“清谈”之风背后的哲学意蕴。 佛学的东传与本土化: 详细阐述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经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本书将重点介绍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及其翻译的经典,以及佛教在中国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将分析佛学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发生深刻的对话与融合,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隋唐气象: 展现隋唐时期思想的开放与包容,以及佛学、道教与儒学的并存与发展。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新探索,以及其如何为唐代繁荣的文化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理性之光与心学探索——宋明理学与晚明思潮 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宋明理学。我们将深入分析理学如何在吸收佛道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体系。 北宋理学: 介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先驱者的思想,分析其“太极”、“气”、“性即理”等核心概念。 南宋理学: 详细阐述朱熹集大成的理学体系,包括其“理”与“气”、“心”与“性”的辨析,以及其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修养方法的强调。本书将分析朱子学如何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长远影响。 阳明心学: 重点介绍王阳明及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主张。本书将分析阳明心学如何突破程朱理学的某些束缚,强调主体性,并对其在明代社会及日本、朝鲜等地的传播与影响进行梳理。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介绍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分析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个性解放、民本思想、实学等的新探索。本书将揭示这些思想如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转型与求索——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所经历的剧烈思想转型。这是一个充满痛苦、挣扎与觉醒的时代。 鸦片战争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介绍林则徐、魏源等早期开明士大夫的思想,以及“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 太平天国与早期改良思潮: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动员与思想特征,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的思想困境: 探讨“中体西用”模式下的思想局限性,以及其在引进西方科技的同时,未能触及制度与思想的根本问题。 维新变法与君主立宪: 详细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分析其如何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辛亥革命与共和思潮: 阐述孙中山及其革命思想,包括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发展,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与思想观念的颠覆性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民主: 深入分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科学”与“民主”的推崇。本书将探讨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等如何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 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五部分:时代的新篇——现代中国思想的探索与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20世纪至今的中国思想界,旨在展现当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不断演进的态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建设: 梳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分析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 探讨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等思想解放运动,以及随后出现的各种新思潮、新观点。 当代中国思想界的多元化: 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在政治哲学、经济思想、文化理论、社会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不同学派、不同声音。本书将关注西方哲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及中国学者如何借鉴、批判并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 当下中国思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思想如何回应全球性问题,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解放与秩序等一系列复杂关系。本书将展望中国思想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其在全球思想格局中的独特贡献。 《中国思想史:从春秋战国到现代》通过梳理中国思想史的宏大叙事,力求展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如何不断地思考、探索、创新,并形成其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本书不仅是对过往思想遗产的梳理与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与当代审视,旨在为读者理解中国、理解当下,提供一个深厚而广阔的思想视野。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未深入阅读,但《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其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学术品格。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冯友兰先生哲学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对他思想精髓的深度挖掘和全新解读。我隐隐感觉,作者并非满足于对冯氏学说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在当代视野下,重新审视和激活冯友兰先生的思想遗产。“慧命相续”,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富诗意与哲理,暗示着智慧与生命如何在此书中得以延展和贯穿。我猜想,作者会重点关注冯友兰先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转变,尤其是他如何从早期的“旧学”走向“新理性主义”,再到晚年的“晚年心语”,并探讨这些转变背后的思想动力与哲学追求。书名中的“新论”二字,更激发了我对作者是否提出了某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阐释冯氏思想的兴趣。或许,这本书会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冯友兰先生这位中国现代哲学巨匠的深邃智慧。9787562180708这个数字编码,仿佛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

评分

《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这本书,仅仅是从书名来看,就足以引起我对它极大的好奇心。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新理性主义”等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而“新论”二字,则明确地告诉读者,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而是作者对冯氏思想的一种全新的、可能带有颠覆性的解读。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重新梳理冯友兰先生一生的思想脉络,挖掘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演变,并重点探讨他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各种哲学命题。“慧命相续”,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东方哲学智慧的韵味,它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是关于生命、关于精神、关于智慧如何传承与延续的深刻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对冯氏思想独到的见解,甚至可能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观点,引发读者对中国哲学史和现代哲学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思考。9787562180708这个ISBN码,也让我相信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评分

初拿到这本《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就被它蕴含的深邃气息所吸引。虽未深入细读,但从书名和作者的声望,我已能预感到这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而“新论”二字,则预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梳理和重复,而是对冯氏思想进行了新的解读、拓展或批判,或许还融入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这种“新”,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定会深入探讨冯友兰先生一生中那些核心的哲学概念,比如“新理性主义”、“境界说”、“贞元会合”等,并尝试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些概念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同时,我也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冯氏思想中的复杂性与历史局限性,是赞扬其伟大之处,还是指出其不足之处,抑或是进行一种更为精妙的辩证分析?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对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源流的深度挖掘。9787562180708这个ISBN码,似乎也印证了这是一本经过严谨编排和出版的学术佳作,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的每一章节,但书名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就已经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冯友兰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而“新论”二字,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非是对其学说的简单概括,而是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解读。“慧命相续”,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生命力与智慧的传承之感,我猜想书中会重点探讨冯友兰先生是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进行融合,并从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哲学道路。或许,作者会深入分析冯氏关于“天人合一”、“道德自觉”等概念的独特见解,并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挖掘出冯友兰先生思想中那些鲜为人知或容易被忽视的层面,并以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加以呈现。9787562180708这个ISBN码,似乎也传递着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让我对它充满期待。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序言部分,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功底。书名《慧命相续:冯友兰新论》,本身就充满了哲思的张力。“慧命”,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生命与智慧的融合之感,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冯友兰先生的思想,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与人的生命体验、精神追求紧密相连。而“相续”,则可能指向了冯氏思想的传承、发展,或者是一种超越性的延续。作者选择“新论”作为副标题,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这并非是对冯友兰先生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新的理解和阐释。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对冯氏学术生涯中不同时期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并着重于发掘其思想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创新在当今社会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或许,作者还会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或者跨学科的方法,来解读冯氏的哲学思想,从而展现出其更深层次的内涵。ISBN码9787562180708,代表着这本书的正式身份,让我相信这背后一定凝聚了作者和出版社无数的心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