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颜氏家训解读
定价:35.00元
作者:唐翼明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13610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6世纪末)。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颜氏家训》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生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本书系我国当代研究魏晋文学与魏晋思潮的学术大家唐翼明先生为《颜氏家训》所作的解读。将《颜氏家训》中的的重点内容、难以理解之处进行了重点诠释,使读者在轻松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更能体味其中所蕴含积极意义。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唐翼明,男,1942年生,衡阳市人,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新中国第yi个硕士学位获得者、台湾讲授大陆文学的第yi人。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博士,师从夏志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专长为魏晋文学与魏晋思潮。
文摘
序言
无
最近在读一本探讨中国古代思想的著作,其中有一章节特别吸引我,讲的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作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地解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基础,只有自身端正,才能有效处理家庭事务;家庭和睦稳定,才能为参与社会治理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齐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时候,国家的动荡根源于家庭内部的分裂和失序。他举了一些历史上的例子,比如某些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最终波及朝堂,或者某个官员因为家庭矛盾而做出不明智的决策。读完这些,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常说的“家风建设”,其实就是古人“齐家”思想的现代体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宏观的国家层面的问题,却忽略了微观的家庭单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建立在一个个稳定、和谐的家庭之上。它提供了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近期翻阅的一本书,其中有一章关于古代社会伦理规范的探讨,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将“礼”简单地理解为繁文缛节,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构建原则。他认为,“礼”是一种无形的契约,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尊卑有序”和“长幼有别”的观念,他并非一味地赞美,而是辩证地分析了这些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他甚至提到,有些看似僵化的礼节,其实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通过特定的仪式来化解矛盾,或者通过明确的等级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社会提倡的“尊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礼”的精神,只是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和人性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套基本的行为准则来维持秩序,而“礼”正是古代社会维护这种秩序的重要工具。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看似“落后”的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几天沉迷于一本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书籍,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讲古代某个家族的家规家训,其中有一段论述了“孝”的意义,让我深思。作者并没有直接去空洞地讲孝道有多么重要,而是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士的亲身经历,比如他们如何照顾生病的父母,如何在逆境中不离不弃,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前途来顾全家庭。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些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变化,让我看到了“孝”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和人生选择。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社会常常提倡的“感恩”,其实很多时候也包含着古代家训中的“孝”的成分,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践行这份“孝”?这本书里的例子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孝,不是形式上的服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尽力去守护亲人的那份责任感。我甚至开始回想自己和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有哪些瞬间被我忽略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引发我这样的思考,并且提供一些历史的维度,让我能够更辩证地看待当下。
评分偶然翻开一本介绍古代教育思想的书籍,其中对“学思结合”的论述让我颇受启发。作者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史实,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学者是如何将学习与思考融为一体的。他举例说,许多大儒在研读经典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答,甚至会与同僚进行激烈的辩论。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场景,他用具体的文字,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学者们是如何在研习和辩论中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是如何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问。这让我联想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却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本质,它教会我,真正的学习,不仅在于积累知识,更在于运用知识去思考,去创造。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比如每读完一章,就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或者尝试去找出其中的矛盾之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唤醒我对于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的渴望。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古代文人心态的书,其中有一段论述了古代文人面对仕途坎坷时的心态调整,让我颇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回避文人落魄时的痛苦和无奈,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们如何通过读书、写诗、寄情山水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慰藉。他引用了许多古诗词,并对这些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意境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文人的雅致与豁达。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归隐”的理解,他认为,这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超越。通过回归自然,文人能够暂时摆脱世俗的纷扰,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灵感和力量。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精神归隐”,比如旅行、冥想,或者沉浸在一本好书中。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它教会我,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