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基础
:29.90元
售价:20.3元,便宜9.6元,折扣67
作者:李自勤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212504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主要介绍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半导体二极管及直流稳压电源、晶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电子电路中的反馈、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等。本书配备大量例题和习题,并提供配套多媒体电子课件、习题详解和MOOC网络课程。
本书可与《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下册)习题与实验指导》、《电工技术基础(电工学上册)》和《电工技术基础(电工学上册)习题与实验指导》等书配套使用。
章 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1
1.1 放大电路概述及其主要性能指标1
1.1.1 放大电路概述1
1.1.2 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其主要性能指标1
1.2 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4
1.2.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符号、电路模型及电压传输特性4
1.3 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6
1.3.1 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6
1.3.2 理想运算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的特点6
1.3.3 理想运算放大器工作在非线性区的特点7
1.4 基本运算电路7
1.4.1 比例运算电路8
1.4.2 加减运算电路10
1.4.3 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14
1.5 电压比较器16
1.5.1 简单电压比较器16
1.5.2 迟滞电压比较器19
习题121
第2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直流稳压电源26
2.1 半导体二极管的外部特性26
2.1.1 二极管的基本结构26
2.1.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27
2.1.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28
2.2 晶体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29
2.2.1 晶体二极管的模型29
2.2.2 晶体二极管电路的分析30
2.3 晶体二极管的应用及直流稳压电源31
2.3.1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32
2.3.2 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32
2.3.3 稳压管稳压电路35
2.3.4 三端集成稳压器37
2.4 半导体器件型号命名及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249—74)41
习题242
第3章 晶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47
3.1 晶体三极管的外部特性47
3.1.1 晶体管的类型及符号47
3.1.2 晶体管的电流分配与放大作用48
3.1.3 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49
3.1.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52
3.2 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3
3.2.1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53
3.2.2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54
3.3 放大电路的分析55
3.3.1 静态分析55
3.3.2 动态分析57
3.3.3 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和动态范围62
3.4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3种接法66
3.4.1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共射极放大电路66
3.4.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69
3.4.3 共基极放大电路72
3.4.4 3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性能比较73
习题375
第4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81
4.1 场效应管的外部特性81
4.1.1 增强型MOS管的外部特性81
4.1.2 耗尽型MOS管的外部特性84
4.1.3 4种场效应管的特性比较85
4.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86
4.2.1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及静态分析86
4.2.2 共源极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88
4.2.3 共漏极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90
4.3 功率放大电路92
4.3.1 功率放大电路概述93
4.3.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94
4.3.3 采用复合管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98
4.3.4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99
习题4100
第5章 电子电路中的反馈106
5.1 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06
5.1.1 反馈的基本概念106
5.1.2 反馈的类型107
5.1.3 交流负反馈的4种基本组态110
5.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113
5.2.1 降低放大倍数113
5.2.2 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114
5.2.3 减小非线性失真115
5.2.4 展宽通频带115
5.2.5 负反馈对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116
5.3 振荡电路中的反馈117
5.3.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117
5.3.2 RC文氏桥正弦波振荡电路118
习题5120
第6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124
6.1 数字信号、数制与码制124
6.1.1 数字信号124
6.1.2 数制及其转换125
6.1.3 码制127
6.2 逻辑函数及其化简128
6.2.1 逻辑代数的运算128
6.2.2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129
6.2.3 逻辑函数的表达方式130
6.2.4 逻辑函数的化简131
6.3 逻辑门电路134
6.3.1 分立元件基本逻辑门电路134
6.3.2 基本逻辑门电路的组合135
6.3.3 TTL门电路137
6.3.4 CMOS门电路140
6.4 组合逻辑电路142
6.4.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142
6.4.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143
6.4.3 加法器145
6.4.4 编码器146
6.4.5 译码器149
习题6151
第7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155
7.1 双稳态触发器155
7.1.1 RS触发器155
7.1.2 JK触发器159
7.1.3 D触发器160
7.1.4 T触发器161
7.1.5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162
7.2 寄存器163
7.2.1 数码寄存器163
7.2.2 移位寄存器164
7.3 计数器166
7.3.1 二进制计数器166
7.3.2 十进制计数器169
7.3.3 常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170
7.3.4 用集成计数器实现任意进制计数器172
7.4 时序逻辑电路分析174
7.5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177
7.5.1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177
7.5.2 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179
7.5.3 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180
习题7182
第8章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188
8.1 D/A转换器188
8.1.1 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188
8.1.2 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90
8.1.3 集成D/A转换器191
8.2 A/D转换器191
8.2.1 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193
8.2.2 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94
8.2.3 集成A/D 转换器194
习题8196
附录A 本书常用文字符号说明197
附录B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201
参考文献206
查丽斌,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多年来从事电路原理、电工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系统分析、电机原理与拖动技术、建筑电器技术等本科教学工作,参与模拟电子技术创新实验及模拟电子实验精品课程等课题。主持相关课程的MOOC。
作为一本侧重“电子技术基础”的教材,本书在电源技术和功率电子这一块的处理方式,确实体现了其“下册”的定位——兼顾理论与应用。虽然它不是一本专门的功率电子书,但对开关电源拓扑的基本介绍却做到了提纲挈领。例如,对DC-DC转换器中Buck、Boost和Buck-Boost电路工作模式的分析,书中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开关周期内元件的电流和电压状态,这对于理解能量如何在电感和电容之间转换至关重要。作者对于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的介绍也十分到位,它不仅解释了如何用PWM来控制输出电压的平均值,还触及了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设计中的一些实际考量。对于我们这些未来需要与实际工业控制系统打交道的学生来说,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是非常宝贵的,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从理想模型到实际工程实现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风格非常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它仿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电子系统学习的知识塔。我发现它在介绍完各个分立器件和基础模块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来探讨系统层面的问题,特别是反馈控制在电子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在讨论集成电路(IC)设计理念时,它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需要负反馈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线性度,并将其与前面对运放的讨论巧妙地衔接起来。此外,本书对元器件的选型和失效分析也有一些实用的附录或小节,虽然不是重点,但对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大有裨益。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罗列了多少冷门知识点,而在于它用一种极具逻辑性的方式,将电学、电子学和系统控制的基础原理融会贯通,使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对现代电子技术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框架。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看过几本号称“全面”的电子技术教材,结果往往是内容堆砌,重点不突出,读起来像是硬啃教科书。但《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基础》在讲解运放(运算放大器)部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教学艺术。它没有仅仅罗列七大“理想运放”的假设条件,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理想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因为非理想因素产生误差,这一点对于工程实践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经典运放电路——如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和微分器——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严谨的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它还结合了实际的反馈机制和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有源滤波器时所采用的视角,作者将巴特沃斯、切比雪夫等不同类型的滤波器特性对比得非常清晰,甚至提到了设计带宽和阶数对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满足本科阶段对模拟电路的掌握要求,而且其严谨的逻辑链条能让人清晰地把握住信号处理的核心脉络。
评分这本《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基础》绝对是电力电子领域新手入门的绝佳选择。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时,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原理总是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大师。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半导体器件入手,比如二极管、三极管的工作原理,讲解得细致入微,配图清晰直观,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轻松理解它们是如何“开关”和“放大”的。特别是关于晶体管偏置电路的讲解,作者似乎站在读者的角度,把那些看似绕口的等效电路模型拆解得非常透彻,甚至连一些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共射、共集、共基极的特性差异,都能用生动的语言和实际的例子串联起来。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整个电子系统的“骨架”有了一个扎实的认识,不再觉得那些电路图是天书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循序渐进,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功率转换电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数字电路方面的阐述,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其清晰度和系统性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于一些教材只是简单罗列逻辑门和布尔代数公式,本书将数字电路的学习路径设计得极富条理。它从最基本的逻辑代数和卡诺图化简开始,稳步过渡到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比如译码器、多路复用器等。更精彩的是对时序逻辑电路的讲解,像触发器(RS, D, JK, T)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问题,以及它们如何构成寄存器和计数器,都被处理得非常到位。我记得我以前对“毛刺”和“竞争冒险”这些时序问题感到非常头疼,但这本书通过对时序图的细致描绘,让我瞬间明白了这些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使用锁存器或更快的器件。阅读体验非常好,感觉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身旁指导,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