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强空战联队: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史
定价:89.80元
作者:冯涛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德国空军的第52战斗机联队(JG 52)在二战中总共击落了超过10000架敌机,这个纪录在军事航空史上无出其右,头号空战*牌埃里希· 哈特曼也一直在该联队服役。但由于该联队三分之二的战斗都发生在东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区域,人们对这支*强空战联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本书将为读者们揭开这层面纱,一览空战*牌们的风采。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JG 52)成立以及战斗的经过。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及详实的历史资料为读者重现了该联队那些*牌飞行员的历史。从初出茅庐到西欧战役,从不列颠空战到巴巴罗萨行动,展现了JG-52崛起的过程。从1943年的苦战到1945年奥德河畔的离歌,又呈现JG 52逐渐衰败的历史。
目录
前言
初出茅庐
静坐西欧
西欧攻势
不列颠空战
出师未捷
蹈火不列颠
西线1941
南进
“巴巴罗萨”的利剑
砺剑直击
黑海上空的鹰
深入乌克兰
“台风”惊魂
第3大队的1941年冬天
1942年蓝色主旋律
报喜迎春
“猎鸨”行动
黑色6月
“蓝色”行动
挺进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特遣队
初出茅庐的王者
曲终
1943年苦战
库班空战
格里斯拉夫斯基的忠告
对
乐极生悲
“堡垒”空战
撤离库班
3(斯洛伐克)中队
5(克罗地亚)中队
勇攀8000架“高峰”
1944年在撤退中加冕
终战乌克兰
告别克里米亚
重返罗马尼亚
东线加冕
传奇归来
转战东普鲁士
匈牙利
1945年传奇谢幕
奥德河畔之离歌
传奇终结
附录 第52战斗机联队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名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冯涛,1986年生于江西广丰,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自2007年起成为军事刊物专职德文翻译,2009年起担任编辑,从事德国军事历史题材翻译、编辑工作长达8年,翻译、编辑并编写了大量相关文章,著有《反攻欧陆:1944-1945年西北欧战区英国陆军总览》,合编著有《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二战德国陆军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
文摘
序言
无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历史书不应该只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复述,而应该提供一种理解现代的视角。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将这支著名的空军单位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能从中看到顶尖军事人才在极端体制下的运作模式,以及技术迭代速度对传统组织形态带来的冲击。这种对“体制适应性”的考察,对于今天任何一个需要保持高速创新的领域,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它展示了效率的悖论——极致的专业化在带来短期辉煌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结构性的脆弱。 书中的图文资料搭配也极具考究。那些精心挑选和排版的照片,不仅仅是视觉的点缀,它们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旁证。对比文字描述与历史照片中人物的神态、机体的涂装细节,读者可以更立体地感知那个时代的氛围。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力求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提供出足够坚实的视觉和文本证据,这种对证据链的重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厚重感,让人在合卷时,留下的不是一时的震撼,而是长久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纵深感”。它不是一个横向铺开的战史,而是一部扎根于特定军事文化土壤的深度剖析。从德军的军官传统、对技术细节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到其在宏大战略下的具体执行细节,作者都试图进行一种深度的关联和阐释。这种深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不断地进行历史语境的转换和代入,挑战了许多固有的、简化了的认知标签。 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单位文化时的微妙笔法。一个战斗单位的战斗力,从来不只是由飞机性能决定的,人员之间的信任、指挥官的领导风格、甚至不同中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都深刻地影响着战场的表现。本书成功地将这些“软性”因素与硬性的战术数据结合起来,描绘出一个既高效又充满人性挣扎的战场实体。每一次翻页,都感觉是在挖掘一层新的历史肌理,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战争复杂性的独特和成熟的镜头。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市面上关于二战空战的读物不少,但能深入到如此细致的联队层面的,实属罕见。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处理那些战术细节的演变。空战理论是不断进步和修正的,一个顶尖单位的经验积累和教训转化,才是真正推动战争机器运转的关键。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过战役记录、飞行员日志的碎片化信息,重建起某一特定战术革新背后的逻辑推导过程。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入探究,远比单纯记录“发生了什么”来得更有价值。它探讨的是效率、适应性以及在巨大压力下集体智慧的结晶。 阅读此书,犹如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向导,穿梭于那些尘封的卷宗之中。作者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高潮迭起的战斗场面与相对平静的休整、训练、乃至内部管理环节的描述,穿插得错落有致,使整体阅读体验张弛有度。它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轰鸣和弹药的消耗,更是关于后勤、士气、以及高层决策如何影响一线作战单位命运的深度剖析。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数字和日期,瞬间丰满了血肉,成为了一个有生命的组织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轨迹。从联队初创时期的摸索与磨合,到中期在特定战区达到其战斗力的巅峰,再到后期因战略态势转变和资源枯竭而逐渐走向衰落的全过程,都有清晰的脉络勾勒。我特别关注那些在关键转折点上起作用的内部决策和人员变动,这些往往是影响一个军事单位命运的隐形之手。作者对这些“幕后”要素的挖掘,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纯粹的胜负记录,而是探讨了组织生命周期的复杂性。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历史研究是对“常态”的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对“例外”的关注。这本书大量篇幅用于描绘日常的训练、维护、士气管理乃至内部的摩擦与矛盾,这些看似平淡的记录,恰恰构成了支撑前线光环的坚实基础。正是通过对这些“基石”的细致描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战斗单位如何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中维持其卓越的战斗效能。这种对“系统”的关注,而非仅仅是明星飞行员的个人传记,是其难能可贵之处。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翻开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与敬畏。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老派的军事史书籍的庄重感,那深沉的色调和略显严肃的字体选择,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学术性作品。从目录的编排来看,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资料的梳理与建构,将一个军事单位的演进过程,如同精密机械的齿轮一般,层层剥开,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冷静。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个人英雄主义或煽情桥段,而是专注于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个精英作战单位在残酷现实面前的组织架构、战术演变以及人员更迭。它像是一份详尽的档案汇编,通过对大量原始文件的挖掘和交叉比对,力求描摹出一种接近“全景式”的战争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被裹挟、如何做出抉择的复杂心境,这种冷静的笔触反而更具震撼力,因为它逼迫读者去直面历史本身的重量,而非被简单的故事线牵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