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文化常识 |
| 作者: | 冯慧娟编 |
| 定价: | 25.0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ISBN: | 9787553475783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
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文化常识》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思想”和“哲学”的部分。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古代哲学讲得高深莫测,而是选取了一些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并且结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关于“儒家”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孔子、孟子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举例说,“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义”体现在行为的正直,“礼”体现在社会的秩序,“智”体现在明辨是非,“信”体现在诚实守约。这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另外,关于“道家”的部分,它对“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概念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寓言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和“塞翁失马”,来生动地说明这些道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成具体可见、可感的生活智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处世的启示。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常识类”的书本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会比较枯燥,像教科书一样。但《中国文化常识》这本书,却给了我不少惊喜。它在介绍一些传统艺术形式时,比如书法、绘画,并没有止步于介绍笔墨纸砚这些基本要素,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流派的特点,以及这些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在讲到“山水画”时,它不仅分析了勾、皴、染等技法,还讲解了“留白”的意境,以及山水画如何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将自然山川视为精神的寄托。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心性的表达。另外,在关于“戏曲”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京剧、昆曲等不同剧种的表演特点、唱腔以及脸谱的含义,让我这个以前只能看个热闹的观众,慢慢能品味出其中的门道。特别是脸谱,书中解释了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性格,比如红色代表忠诚,白色代表奸诈,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艺术知识,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内容,并且能激发读者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文化常识》的时候,我其实带着一点小小的忐忑。毕竟“常识”这个词,有时候听起来就像是那种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深入去了解,又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那么多的讲究和故事。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排版和字体,简洁大方,读起来很舒服。我翻到了关于“春节”的那一章节,原以为只是讲讲吃饺子、放鞭炮这些,结果发现里面细致地描述了“年”的传说,从“年兽”的凶猛到人们如何用红色和响声来驱赶它,再到不同地区过年的习俗差异,比如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还有一些地方独特的祭祀方式。甚至还提到了“压岁钱”的由来,原来最初的“压岁”是用来压住“祟”的,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书里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娓娓道来,将一个个看似零散的文化符号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更加鲜活的中国传统节日画卷。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个习俗时,都会追溯到历史渊源,让你明白这些习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读完这一章,我对春节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休息和娱乐,而是多了一份敬畏和感动。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它的“语言”入手。因此,在翻阅《中国文化常识》这本书时,我对关于“汉语”和“文学”的部分格外关注。这本书在讲解汉字演变时,并不是简单地列举甲骨文、金文,而是详细地介绍了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并且选取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如“山”、“水”、“日”、“月”,来演示它们是如何从图形演变成现在的字样的。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直观,也让我对汉字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还探讨了一些成语的典故,比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这些成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我尤其喜欢关于“诗歌”的那一部分,它介绍了唐诗宋词的一些经典作品,并且分析了诗歌的意境、韵律以及作者的情感。读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我仿佛看到了他思乡的情怀;读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感受到了那种超越时空的祝福。这本书让我觉得,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来自于它“常识”这个标签所暗示的包罗万象。我抱着一种“看看有没有我不知道的,或者有没有我理解错误的”心态来阅读。书的第一部分,大概是关于一些基础的礼仪和社交规范,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种经常在社交场合有点“掉链子”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关于“称谓”的讲究,不同辈分、不同亲疏关系的称呼,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如何恰当地使用尊称,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叔叔阿姨”就够了,没想到在一些更正式的场合,或者面对长辈,还有更细致的区别。书里还提到了“餐桌礼仪”,不仅仅是筷子的摆放、夹菜的顺序,还涉及到如何敬酒、如何劝菜,甚至是对长辈的尊重体现在哪些细微之处。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可能觉得是“小事”的行为,在传统文化中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送礼”的章节,里面不仅仅讲了送什么,更讲了“不送什么”,以及送礼时要注意的“时机”和“方式”。这让我明白,送礼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在面对一些人情往来时,心里会更有底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