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总第3辑2017年第2辑)

跨文化研究(总第3辑2017年第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柯平胡继华... 编
图书标签:
  • 跨文化研究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国际交流
  • 文化比较
  • 社会文化
  • 学术研究
  • 文化传播
  • 民族学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20120814
商品编码:2976831718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跨文化研究(总第3辑2017年第2辑)
  • 作者:编者:王柯平//胡继华
  • 定价:79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2012081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2
  • 字数:294千字

内容提要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 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 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 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 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
     王柯平、胡继华主编的《跨文化研究(总第3辑 2017年第2辑)》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 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两、 中学两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 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目录

学术焦点
性别神话与思想及城市的复合体——从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到瓦尔特·本雅明的哲学化都市
19世纪帝国都市风景:柏林闪灵、照片、火车、电影和汽车
历史的废墟
游荡者洞观:漫步城市与人群体验
对女性城市的阅读与书写:卡尔维诺、黑塞尔和本雅明
经典解释
怀疑和探索:汉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意义
柏拉图的神义论——《理想国》376d5-383c7中苏格拉底的荷马批评研究
文论前沿
后现代科学视域中“物的返魅”
修辞和逻辑的张力——保罗·德曼寓言式阅读理论略论
论《芬尼根的觉醒》的媒介隐喻
从荷马到但丁的欧洲文学之旅——读《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中译本
涵化之道
自重出互见的相似诗考论——《西游记》《封神演义》二书之关系
文字和字母的跨文化观察
新著揽英
本雅明、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跨文化研究》稿约
Abstract


跨文化研究:理解差异,连接世界(总第3辑 2017年第2辑) 本书集结了2017年第二辑的跨文化研究精粹,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群体和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旨在撕开“理所当然”的面纱,揭示隐藏在日常沟通、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背后的文化差异,并寻求跨越这些差异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和谐的互动。 第一部分:文化认同的重塑与流动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边界变得模糊,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认同也随之经历着深刻的重塑与流动。本辑收录的多篇文章聚焦于这一核心议题,从不同维度剖析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构建与文化抵抗” 一文,以非洲某国为例,深入分析了殖民历史对当地文化认同造成的创伤,以及在后殖民时代,当地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民众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历史叙事等方式,积极地进行身份的重塑与文化的复兴。文章细腻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如何顽强地寻求自己的声音,以及这种“文化抵抗”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融合、创新与再创造的过程。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呈现了当地居民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微妙心理,既有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守护,也有对现代性的接纳与适应,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构成了其独特的身份认同。 “数字时代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变迁:以亚洲新兴经济体为例” 探讨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何成为青年一代塑造和表达文化认同的新场域。文章着重分析了青年群体如何通过在线社区、流行文化消费、跨国界的信息交流来构建一种既包含本土元素又吸纳全球潮流的混合型文化认同。研究者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青年用户的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揭示了网络文化对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身份认同多元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文章也警示了在虚拟空间中,文化认同可能面临的碎片化、同质化风险,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维护个性和文化多样性。 “移民群体在融入与离散之间的文化实践” 关注了移民社群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平衡既有的文化传统与新社会的规范,以及这种平衡过程如何塑造其代际间的文化传承。文章以北美某个亚洲移民社区为例,探讨了第一代移民在努力维持传统习俗的同时,其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更加多元和融合的文化视角。研究者深入社区,参与其节日庆典,观察家庭互动,并与不同年龄段的移民进行访谈,展现了他们如何在这种“融入”与“离散”的双重张力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实践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挑战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建立理解、避免冲突、实现合作的关键。本辑的数篇文章深入剖析了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应对策略。 “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强调了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空间距离、时间观念等非语言信号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进程和结果。文章以东西方商务礼仪为例,详细解读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握手、鞠躬、坐姿、沉默、准时性等行为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并指导商务人士如何识别、理解并恰当运用非语言信号,以建立信任,促进合作。研究者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场景,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非语言沟通失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跨文化敏感性在商务外交中的重要性。 “高语境与低语境沟通模式对跨文化信息传递的影响” 探讨了霍尔(Edward T. Hall)提出的高语境和低语境沟通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文章解释了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非语言线索和共享的理解,而低语境文化则更侧重于明确、直接和口头的表达。研究者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话模式,例如,在合同谈判、工作指令传达、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揭示了不同语境模式如何影响信息的理解准确性、沟通效率和可能产生的误解。文章提供了具体的跨文化沟通技巧,例如,在高语境文化中,如何学会倾听言外之意,理解隐含信息;在低语境文化中,如何力求表达清晰、直接,避免含糊不清。 “文化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体现与调适” 关注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在教育环境中的表现,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文章以国际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习体验为例,分析了学生可能面临的文化冲击,以及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研究者通过访谈学生和教师,收集关于课堂互动、评估方式、学术诚信等方面的反馈,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跨文化教育融合的建议,包括设计包容性的课程内容、提供文化适应支持、鼓励跨文化交流等。 第三部分: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互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有效的文化适应则是实现和谐共存的关键。本辑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了文化冲突的根源及其化解之道,以及个体在面对新文化时的适应过程。 “跨文化冲突的根源:权力、资源与文化霸权”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了跨文化冲突的深层动因,认为除了日常的沟通误解,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历史遗留的文化霸权等因素,往往是引发大规模、持久性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文章以地缘政治中的文化摩擦为例,分析了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如何被政治和经济利益所利用,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研究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政治学理论,论证了在解决跨文化冲突时,必须正视权力关系,促进公平的资源分配,并挑战固化的文化刻板印象。 “‘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理论在跨文化培训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舒瓦茨(Milton Bennett)等学者提出的文化冲击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跨文化培训的实践。文章阐述了文化冲击的各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并为接受跨文化培训的个体提供了应对不同阶段挑战的实用策略。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如何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文化,降低适应成本,并提高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效率。培训中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文化敏感性训练等方法被详细介绍,强调了实践性的重要。 “跨文化交流中的‘他者’建构与刻板印象的消解” 深入探讨了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如何将对方“他者化”,以及这种“他者化”如何催生和固化刻板印象。文章通过分析媒体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中的语言模式,揭示了“他者”建构的隐蔽性及其对跨文化理解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者提出,要有效消解刻板印象,需要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个体主动去了解和接触“他者”,认识到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评价不同的文化群体。文章呼吁在教育和媒体宣传中,更多地展现多元文化视角,打破单一化的叙事模式。 第四部分:跨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日新月异的跨文化现象,本辑的收官之作也探讨了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方法。 “情境化与叙事性在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强调了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情境,也不能忽视个体和群体的叙事。文章认为,研究者需要采用更加情境化和叙事性的研究方法,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中,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经历,从而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认知。研究者通过对某一特定文化现象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民族志等方法,构建丰富的情境描述和生动的叙事,来呈现跨文化互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大数据与计算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潜力与局限” 探讨了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方法(如文本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来研究跨文化现象的最新趋势。文章分析了这些新兴技术在处理海量跨文化数据、发现新的关联和模式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审慎地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数据偏见、对文化语境的忽略以及解释的深度不足等。研究者呼吁,在大数据分析的同时,仍然需要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支撑,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本书的每一篇都承载着作者们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珍视,对跨文化理解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的深切期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获得更深刻的洞察,培养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并为自己在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中,找到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社会学有着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书籍,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这本书的标题《跨文化研究》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在当今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无处不在,理解这些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我还没有翻阅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想象,这本辑刊会涵盖很多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它可能会探讨不同国家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商务谈判或人际交往。它也可能分析流行文化如何在不同文化圈中传播和演变,或者研究移民群体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和保持自身身份。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跨文化理论和研究成果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整个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封面配色沉静而富有层次感,传递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现代的艺术气息。拿在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的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装订牢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让人放心。这种对细节的考究,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留白设计,既显得疏朗大方,又为主观的思考和批注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这种留白的设计,仿佛在邀请读者与书中的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来看,这是一本非常令人满意的书籍,足以在书架上占据显眼的位置,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旅行的背包客,我一直对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并常常在旅途中思考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这次偶然看到了《跨文化研究》这本2017年第二辑的刊物,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但其主题正是我所关心的。我猜测,这本书中或许会有关于特定旅游目的地文化习俗的详细介绍,也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在异国文化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实用建议。也许会有学者们分享他们在不同国家进行田野调查的有趣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宝贵见解。我尤其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文化冲击、文化适应,以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方面的讨论,这些都对我未来的旅行体验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云游”世界,让我即便身处家中,也能对不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真切的感受,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和有见识的旅行者。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跨文化研究》,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内容,但仅从其出版信息和作者阵容来看,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众所周知,跨文化研究是一个日益重要且复杂的领域,它触及了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对理解当今全球化进程下的社会现象至关重要。想象一下,这本辑刊汇聚了2017年第二辑的最新成果,必然会包含许多前沿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案例分析。我非常好奇,作者们将如何剖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模式,如何揭示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动因,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怎样的理论支撑。或许其中会有关于跨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探讨,或许会有对不同民族习俗的细致描摹,又或许会触及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最新动态。这种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是驱使我购买和阅读这本书的最主要动力。

评分

我是一位对人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都渴望能有系统性的学术著作能够帮助我拓展视野,深化理解。我听说《跨文化研究》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研究内容而著称,而2017年的第二辑,恰好又是我比较关注的年份。我设想着,在这一辑中,或许会有一些关于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又或者会探讨数字时代对跨文化交流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也许会有学者们对不同地区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的比较研究,或是对特定族群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章,我都期望能够看到不同研究者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跨文化图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全新的理论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丰富我的学术认知,并为我今后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