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定价:68.00元
作者:李世鹤,杨运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52071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一书的基础上,本着将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和组网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原则,对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进行全面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TD-SCDMA空中接口、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无线设备、电波传播及链路预算、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设计概要、TD-SCDMA向B3G的过渡与发展等。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网络设计和运营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回顾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的业务
1.3 ITU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5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其标准简介
1.6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
第2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2.1 “IMT-2000家族”概念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4 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基本知识
第3章 TD-SCDMA空中接口
3.1 TD-SCDMA主要技术概述
3.2 TD-SCDMA空中接口
3.3 物理层技术
3.4 TD-SCDMA与UTRA的比较
3.5 TD-SCDMA与WCDMA的比较
第4章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
4.1 智能天线
4.2 多载波
4.3 同步CDMA
4.4 联合检测技术
4.5 无线资源管理
第5章 无线设备
5.1 概述
5.2 用户终端专用芯片
5.3 无线基站系统
5.4 天线阵
5.5 直放站
第6章 电波传播及链路预算
6.1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特点
6.2 多径衰落
6.3 慢衰落
6.4 传播损耗分析
6.5 超视距电波传播
6.6 移动通信无线链路系统方程
第7章 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设计概要
7.1 概述
7.2 TD-SCDMA系统设计提要
7.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网络设计
7.4 关于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的建议
7.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的演进
7.6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质量
第8章 TD-SCDMA向B3G的过渡与发展
8.1 TD-SCDMA系统的HSDPA技术引入
8.2 信道结构
8.3 物理层技术
8.4 MAC层技术
8.5 影响HSDPA的其他因素
8.6 TD-SCDMA所采用的接力切换和智能天线等技术对HSDPA的增强
8.7 TD-SCDMA HSDPA的多载波技术方案
8.8 TD-SCDMA系统HSDPA传输容量仿真
8.9 HSDPA向B3G的过渡与发展
英汉术语缩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非常“硬核”,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缩写,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通俗的语言进行润色。这对于熟悉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说,或许是一种高效的交流方式,因为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精确的含义。但对于像我这样,是从更通用的3GPP标准(如WCDMA)转过来学习TD-SCDMA特点的读者来说,这种密集的专业术语轰炸,着实让人感到压力山大。我期望能看到作者站在一个“翻译者”的角度,对TD-SCDMA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创新点进行清晰的对比和阐释,例如,在帧结构设计上,它如何体现出对数据业务的支持,以及这种设计在实际网络中带来的资源利用率差异。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文档的集合,缺乏叙事性和对比分析,使得读者难以快速抓住TD-SCDMA的“灵魂”所在,也未能有效展现其相较于其他制式的技术上的高光时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时代感,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合着醒目的深蓝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移动通信技术风起云涌的年代。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早期通信协议的好奇心,想探究一下TD-SCDMA这个在中国大地孕育出的独特标准,究竟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并在全球移动通信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遗憾的是,当我沉浸其中后,发现书中对宏观的产业背景和政策推动的论述,远少于我预期的技术细节深度。我本期待能看到更详尽的标准化过程中的博弈,或者是当年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在推广初期所遇到的具体工程难题,例如基站选址的复杂性,或是终端功耗控制的瓶颈是如何被一步步攻克的。书中更多地聚焦于协议栈的理论模型推导,虽然严谨,但对于一个更侧重于应用和市场演进的读者来说,缺乏了一些“烟火气”。它更像是一本深奥的教科书,适合那些立志于从事底层芯片设计或核心算法研究的工程师进行案头精读,而非对整个技术生态感兴趣的普通技术爱好者。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网络部署和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性能优化案例分析,而不是停留在公式推导的层面。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广度,但阅读体验却略显单调。翻阅下来,我发现书中大量使用了表格和公式,这些是技术书籍的标配,但缺乏图示化、动态化的内容来辅助理解。例如,涉及到时隙划分、多址接入的复杂调度逻辑时,即便是最清晰的文字描述,也比不上一张动态的示意图来得直观有力。我尝试着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运行中的TD-SCDMA小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视觉辅助,我的想象构建总是断断续续,效率低下。这本书更偏向于纯粹的文本描述,仿佛作者在口述一份规范,要求读者自己去绘制所有相关的图形。对于现代读者,尤其是习惯了多媒体辅助学习的工程师群体,这种纯文本的深度挖掘方式,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却牺牲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效率,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艰苦的“信息解码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长篇技术描述时,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然而,这种严谨似乎也带来了一些僵硬。例如,书中对关键概念的引入,往往是直接抛出定义和数学公式,缺少了足够的比喻和类比来帮助初学者建立直观认识。我记得在学习到某些复杂的切换流程时,如果能有一个生动的流程图,或者一个基于实际场景的故障模拟,理解起来会事半功倍。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吝啬,它假定读者已经对CDMA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这无疑抬高了入门的门槛。我阅读时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来补充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TD-SCDMA核心竞争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自我解释性”稍显不足,它更像是一份技术规范的解释手册,而非一本引导性的学习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全面,从物理层到接入层,脉络清晰,似乎想构建一个完整的TD-SCDMA知识体系。然而,在细节的取舍上,我感觉作者的侧重点有些偏颇。比如,对于某些在实际商用中被证明是性能瓶颈的关键模块,书中的讨论篇幅却异常简短,仿佛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已经被完美解决了一般。相反,一些相对次要的、偏向于学术研究的优化方法,却被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详细论证。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产生了疑问。如果我是一名网络规划师,我更想知道在复杂城市峡谷环境中,如何根据ITU的推荐参数来微调功率控制策略,而不是深入研究某个加密算法的哈希函数结构,尽管后者也很重要。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它似乎没有成功地将这份深度与实际工程部署的迫切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留下了知识断层的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