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5G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 |
| 作者: | 杨峰义,谢伟良,张建敏,等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2-01 |
| ISBN: | 978711543649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全面讨论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架构和相关关键技术,内容涵盖5G网络发展与业务需求、5G网络架构、5G智能无线网络架构、无线网控制承载分离技术、多制式协作与融合技术、5G网络资源管理、移动边缘计算、无线网络虚拟化技术、频谱共享技术等不同层面。 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
| 目录 | |
| 目录2 图目录8 表目录15 内容提要16 前言17 缩略语21 第1章 5G网络发展与业务需求32 1.1 移动通信发展近况和5G研究情况32 1.1.1 移动通信发展近况32 1.1.2 5G研究情况34 1.2 5G业务需求、应用场景与性能指标35 1.2.1 5G业务需求35 1.2.2 5G应用场景与性能目标37 1.3 5G网络建设部署及运营维护需求40 1.3.1 5G网络建设部署需求41 1.3.2 5G网络运营维护需求41 1.4 ITU定义的5G41 1.5 3GPP定义的5G44 1.6 5G网络架构特征分析46 1.6.1 更高数据流量和用户体验46 1.6.2 更低时延50 1.6.3 海量终端连接52 1.6.4 更低成本53 1.6.5 更高能效54 1.6.6 5G网络架构特征总结55 1.7 参考文献56 第2章 5G网络架构61 1.14G网络架构局限性61 2.1 欧洲METIS 5G架构63 2.1.1 网络功能架构64 2.1.2 网络逻辑编排和控制架构67 2.1.3 拓扑和功能部署架构70 2.1.4 4G和5G架构比较73 2.2 日本5G架构74 2.3 韩国5G架构77 2.3.1 架构综述77 2.3.2 数据面78 2.3.3 控制面78 2.4 北美5G生态系统架构78 2.5 NGMN 5G架构79 2.5.1 5G设计原则80 2.5.2 5G架构83 2.5.3 网络切片84 2.5.4 5G系统组件85 2.6 中国IMT-2020 5G网络架构86 2.6.1 三朵云概念架构86 2.6.2 系统参考架构92 2.6.3 部署架构示例94 2.7 总结及展望100 2.8 参考文献101 第3章 5G智能无线网络架构103 3.1 典型部署场景103 3.1.1 室内热点场景[2][3][4][5]104 3.1.2 密集城区场景106 3.1.3 城区宏覆盖场景107 3.1.4 郊区场景107 3.1.5 荒野场景(广覆盖和务)108 3.1.6 荒野场景(超广覆盖)109 3.1.7 大规模连接城区覆盖场景110 3.1.8 高速路场景111 3.1.9 车联网场景112 3.2 功能与性能要求113 3.2.1 性能要求113 3.2.2 功能需求116 3.3 5G无线网络设计原则120 3.4 无线网络关键技术120 3.4.1 无线控制承载分离120 3.4.2 无线网络虚拟化121 3.4.3 增强C-RAN127 3.4.4 移动边缘计算129 3.4.5 多制式协作与融合130 3.4.6 融合资源协同管理133 3.4.7 灵活移动性135 3.4.8 网络频谱共享136 3.4.9 邻近服务137 3.4.10 无线MESH137 3.5 5G智能无线网络139 3.5.1 5G无线网络设计原则140 3.5.2 5G无线网络逻辑架构141 3.5.3 5G无线网络部署架构145 3.6 典型场景下5G智能无线网络147 3.6.1 热点高容量场景下5G智能无线网络147 3.6.2 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下5G智能无线网络153 3.7 参考文献157 第4章 无线网控制承载分离技术159 4.1 前言159 4.2 技术概念161 4.3 宏微异构组网场景168 4.3.1 多连接技术169 4.3.2 移动性管理174 4.3.3 连接增强技术182 4.4 微微组网场景187 4.4.1 虚拟分层技术188 4.4.2 虚拟层覆盖扩展技术191 4.4.3 多系统组网下控制与承载分离193 4.5 参考文献194 第5章 多制式协作与融合技术197 5.1 概述197 5.2 移动网络与WLAN核心网侧互作200 5.2.1 技术方案200 5.2.2 相关研究208 5.3 移动网络与WLAN无线网侧互作209 5.3.1 网络场景209 5.3.2 技术方案210 5.3.3 相关研究214 5.4 移动网络与WLAN无线网侧PDCP层融合216 5.4.1 网络场景216 5.4.2 共站部署技术方案217 5.4.3 不共站部署技术方案218 5.4.4 相关研究226 5.5 基于IPsec隧道的LTE/WLAN 无线 |
| 编辑 | |
| 1. 5G属前沿技术,本书内容业界,全面介绍5G相关技术。 2. 本书集合业界通信企业在5G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内容深入、丰富。 3.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研究,此前出版过3本移动通信相关图书。 |
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术语注解部分,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在阅读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个关键的缩写词或者一个晦涩的行业术语,我习惯性地翻到书后查找。令人欣慰的是,作者似乎预料到了读者的每一点困惑,提供了一个详尽到近乎苛刻的术语索引。更重要的是,在引用外部研究成果时,标注得非常规范和详尽,这对于我后续想要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或项目背景调研时,提供了宝贵的“导航地图”。这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行业参考手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关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如3GPP)最新提案的讨论,其引用信息的时效性让人感到踏实,表明编著者在撰写过程中,始终紧密跟踪着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非依赖过时的资料进行拼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科技感的封面材质,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磨砂质感,让人联想到精密仪器的外壳。我原本对技术书籍的审美期望不高,总觉得它们是“内容为王,形式随意”,但这本《5G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显然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色彩搭配上,深蓝与银灰的组合显得专业而又不失现代感,书脊的字体清晰有力,即使在书架的角落里也能一眼识别。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没有廉价书籍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略带米黄的护眼色,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图示处理,那些架构图和流程图的线条干净利落,逻辑分明,设计师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去思考如何用视觉语言来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术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如果出版方在“外衣”上都如此用心,想必内在的知识体系也不会是敷衍了事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摆在桌面上都觉得增添了几分专业气息。
评分初翻阅这本专业著作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与结构的严谨性。它并非仅仅停留于对5G技术“是什么”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到了“如何实现”和“为何如此设计”的层面。例如,在介绍无线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时,作者没有满足于罗列标准术语,而是用大量的篇幅,从信息论的基础出发,层层递进地推导出当前主流方案的合理性,仿佛带着读者进行了一场小型学术研讨会。书中对毫米波传播特性的分析尤其到位,那些关于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对比,写得详实而富有洞察力,让我清晰地理解了为何在城市峡谷和室内环境中,波束赋形是如此关键。这种写作风格,既满足了需要快速掌握技术梗概的入门读者,也为资深工程师提供了可以反复研读的理论深度,平衡拿捏得相当精妙。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扫盲读物”,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技术白皮书,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对“网络切片”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方式,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很多关于5G的介绍,提到网络切片时都显得有些空泛,无非就是“为不同业务提供定制化服务”。然而,这本书里却详细剖析了实现网络切片背后的虚拟化技术栈——从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到SDN(软件定义网络)的协同工作原理,再到管理和编排层的具体机制。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如果读者不能理解底层的基础设施如何支撑上层应用,那么“切片”的概念就永远停留在口号层面。书中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物理资源池比作一个大型的“自助餐厅”,而网络切片则是为不同客户(自动驾驶、AR/VR、物联网等)量身定制的“私密包间”,不仅描述了如何划分空间(资源隔离),还详细解释了如何确保每个包间内服务的质量(QoS保障)。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作者深厚功底的体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系统架构的门槛。
评分在阅读体验上,本书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那就是穿插其中的“案例分析”模块。这些案例并非照搬官方的演示数据,而是更贴近实际工程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权衡。比如,书中用一整节篇幅讨论了在郊区低密度覆盖场景下,如何权衡基站部署密度与回传链路成本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推崇高密度部署。这种“务实派”的论调,让我这个在实际工作中与网络部署打交道的人感到非常亲切。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完美主义,而是直面了商业落地中的各种限制和妥协,例如电池寿命、能耗预算与性能指标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这种平衡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能教你技术原理,更能教会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系统架构师”——懂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