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PLC模拟量与通信控制应用实例详解-(含DVD光盘1张) |
| 作者: | 李江全 |
| 定价: | 59.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 |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ISBN: | 978712123192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三菱FX系列PLC、西门子S7-200系列PLC模拟量输入/输出及其与PC的数据通信技术。其内容包括计数制与编码、PLC模拟量控制概述、PLC模拟量扩展模块、PLC数据通信基础、PC串行通信概述、PLC与PC数据通信协议、PLC模拟量输入与PC通信控制、PLC模拟量输出与PC通信控制、PLC温度检测与PC通信控制,其中PC与PLC通信程序同时采用VB、VC++、LabVIEW和组态软件实现。 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提供配套光盘,内容包括实例源程序、程序运行录屏、系统测试录像等。 |
| 目录 | |
| 第1章 计数制与编码 (1) 1.1 计数制 (1) 1.1.1 计数制概述 (1) 1.1.2 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 (2) 1.1.3 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 (3) 1.2 计数制转换及其程序设计 (4) 1.2.1 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4) 1.2.2 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的转换 (7) 1.2.3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转换 (10) 1.2.4 八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13) 1.2.5 十六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14) 1.2.6 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转换 (17) 1.3 字符编码 (17) 1.3.1 BCD码 (18) 1.3.2 格雷码 (18) 1.3.3 ASCII编码 (20) 第2章 PLC模拟量控制概述 (23) 2.1 模拟量与模拟量控制 (23) 2.1.1 模拟量与数字量 (23) 2.1.2 模拟量控制系统简介 (24) 2.2 模拟量信号处理 (28) 2.2.1 A/D与D/A转换 (28) 2.2.2 采样和滤波 (30) 2.2.3 标定和标定变换 (35) 2.3 PLC模拟量控制 (37) 2.3.1 PLC模拟量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37) 2.3.2 PLC模拟量控制过程与目的 (38) 2.3.3 PLC模拟量输入/输出方式 (40) 2.4 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可靠性措施 (44) 2.4.1 PLC控制系统设计过程 (44) 2.4.2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措施 (47) 第3章 PLC模拟量扩展模块 (51) 3.1 三菱FX2N系列PLC的模拟量扩展模块 (51) 3.1.1 特殊功能模块概述 (51) 3.1.2 特殊功能模块的读/写指令 (53) 3.1.3 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简介 (57) 3.1.4 A/D转换模块 (60) 3.1.5 D/A转换模块 (67) 3.1.6 温度扩展模块 (74) 3.2 西门子S7-200系列PLC的模拟量扩展模块 (77) 3.2.1 PLC对模拟量的处理 (77) 3.2.2 模拟量输入模块 (78) 3.2.3 模拟量输出模块 (81) 3.2.4 温度扩展模块 (83) 第4章 PLC数据通信基础 (85) 4.1 PLC数据通信概述 (85) 4.1.1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85) 4.1.2 PLC数据通信的目的 (86) 4.1.3 PLC数据通信的类型 (88) 4.1.4 PLC数据通信的链接方式 (91) 4.1.5 数据在PLC存储器中存取的方式 (95) 4.1.6 PLC控制系统的信号类型 (96) 4.1.7 PLC数据通信介质 (98) 4.2 个人计算机与PLC的通信 (100) 4.2.1 计算机与PLC通信的方法与条件 (101) 4.2.2 计算机与PLC的通信内容 (102) 4.2.3 计算机与PLC通信程序的设计要点与方法 (103) 4.2.4 PLC串口通信调试软件及其应用 (108) 第5章 PC串行通信概述 (112) 5.1 串行通信技术简介 (112) 5.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112) 5.1.2 串行通信协议 (116) 5.1.3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 (121) 5.1.4 PC中的串行端口 (127) 5.1.5 串行通信线路连接 (130) 5.1.6 串口调试工具 (132) 5.2 串行通信控件MSComm (134) 5.2.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的方式 (134) 5.2.2 MSComm控件的使用 (134) 5.2.3 MSComm 控件的常用属性 (137) 5.2.4 MSComm控件的OnComm事件 (141) 5.2.5 MSComm控件通信步骤 (143) 5.3 PLC组态王串口通信设置 (143) 5.3.1 三菱FX系列PLC组态王通信设置 (143) 5.3.2 西门子S7-200 PLC组态王通信设置 (145) 5.4 LabVIEW与串口通信 (146) 5.4.1 LabVIEW中的串口通信功能模块 (146) 5.4.2 LabVIEW串口通信步骤 (148) 第6章 PLC与PC数据通信协议 (150) 6.1 通信协议基本知识 (150) 6.1.1 通信网络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 |
| 编辑 | |
| 1、针对三菱、西门子PLC的模拟量输入/输出及其与PC的数据通信,贴近工程实践。 2、应用实例丰富,指导性强。 3、光盘中包括实例源程序、程序运行录屏、系统测试录像,容易上手。 |
| 摘要 | |
| 前 言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简称PLC)主要是为现场控制而设计的,其人机界面主要是开关、按钮、指示灯等,因其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扩展能力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采用PLC的控制系统或装置具有可靠性高、易于控制、系统设计灵活、能模拟现场调试、编程使用简单、高、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但是,PLC也有不易显示各种实时图表、曲线和汉字,无良好的用户界面,不便于监控等缺陷。 现代PLC的通信功能很强,可以实现PLC与计算机、PLC与PLC、PLC与其他智能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联网。PLC与计算机联网,可以发挥各自所长。PLC用于现场设备的直接控制,作为下位机,执行可靠有效的分散控制。计算机作为上位机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进行系统的监控和管理,进行程序编制、参数设定和修改、数据采集等,既能保证系统性能,又能使系统作简便,便于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督。因此,要求PLC与计算机之间具有稳定、可靠的数据通信。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三菱FX系列PLC、西门子S7-200系列PLC模拟量输入/输出及其与PC的数据通信技术。其内容包括计数制与编码、PLC模拟量控制概念、PLC模拟量扩展模块、PLC数据通信基础、PC串行通信概述、PLC与PC数据通信协议、PLC模拟量输入与PC通信控制、PLC模拟量输出与PC通信控制、PLC温度检测与PC通信控制,其中PC与PLC通信程序同时采用VB、VC++、LabVIEW和组态软件实现。 本书内容丰富,可供各类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学习PLC数据通信技术,也可供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提供配套光盘,内容包括实例源程序、程序运行录屏、系统测试录像等。 本书由石河子大学鲁敏编写第1、2章,李亚萍编写第3、4章,张荣华编写第5、6章,李树峰编写第7、8章,李江全编写第9、10章,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媚编写第11、12章,全书由李江全担任主编并统稿,张荣华、鲁敏、李亚萍担任副主编。参与编写工作的人员还有田敏、朱东芹、郑瑶、刘恩博、邓红涛、李宏伟、郑重、汤智辉、胡蓉等老师。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4年4月 |
这本书的定价定位,我得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可能略微有些偏高。我购买它主要是冲着“PLC模拟量与通信控制”这个非常实用的主题去的,因为这两个领域在现代自动化系统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瓶颈。在翻阅了目录之后,我发现它涵盖了从基础的4-20mA信号采集、PID算法在PLC中的实现,到工业以太网协议如EtherNet/IP和Profinet的配置和故障排查。这些内容本身价值不菲,但如果书中对这些复杂概念的讲解,不能做到像某些顶级外文原著那样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那么这个价格就显得有些“硬气”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技术文档的摘要,而是真正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将这些理论知识消化成可以立即转化为生产力的操作步骤。如果只是在软件手册的层面上进行复述,那读者购买一本厚厚的参考手册可能更划算,而不是专门为了这本书的“实例详解”买单。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它采用了一种深蓝与灰色的搭配,中间是程式化的电路图线条,给人一种严肃、技术性很强的感觉。我原本期待看到一些更直观的、与“应用实例”相关的视觉元素,比如实际的工业现场照片,或者至少是一些清晰的控制面板示意图。然而,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更像是大学里一本厚重的教材的封面,而不是一本面向实践应用的书籍。虽然内容才是王道,但作为一名希望快速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这种略显过时的封面设计,确实让我花了更长时间去确认它是否真的包含我需要的那些“实例详解”。希望内页的排版和图例能弥补这种视觉上的不足,否则,在书店里它可能很容易被淹没在那些设计更现代化的竞争者中间。我希望这本书能用实际的干货来证明它的价值,而不是仅凭一个略显沉闷的包装。
评分最让我感到一丝犹豫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年份相对来说,在技术书籍领域不算“新鲜”了。自动化技术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软件版本和操作系统兼容性方面。我担心书中使用的软件界面截图,例如某个特定版本的STEP 7或GX Works,可能与当前市场上主流使用的最新版本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即使讲解的逻辑是正确的,读者在实际操作时,也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适应界面上的按钮位置变化或者功能模块的重新命名。如果书中能够对这种版本兼容性做出明确的标注,或者在关键步骤提供针对新旧版本的对比说明,那就太棒了。否则,这种“时效性”的缺失,会使得那些急需最新解决方案的工程师在使用时,不得不自行进行大量的“翻译”和“适配”工作,这无疑会增加学习的摩擦成本。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实体书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质量。纸张的克重似乎并不算太高,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尚可,但在处理那些包含大量代码片段和系统截图的页面时,细节的表现力稍显不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波特率、寄存器地址等需要精确辨识的字符,在某些光照条件下,看起来会有些吃力。对于一本强调“详解”的专业技术书籍来说,图文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看重那些系统配置界面的截图,它们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快速模仿和操作。如果截图模糊或者排版混乱,那么读者就不得不频繁地在电脑屏幕和书本之间来回切换,这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流畅性。我希望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能够更注重插图的清晰度和有效性,让每一个截图都成为帮助理解复杂流程的有力工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装饰性的补充。
评分从目录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西门子或三菱等主流品牌的一些通用实践,这对于广大的自动化工程师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保证了基础知识的适用性。但是,我特别留意了它在“通信控制”部分的处理方式。如今的现场总线技术发展得异常迅速,很多新兴的、或者特定行业内流行的物联网(IIoT)协议,例如MQTT在边缘计算中的应用,往往是当前项目中最头疼的部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在保证传统控制系统讲解深度的同时,也触及到这些更现代化的、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如果它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串行通信或早期的以太网协议,那么这本书的“前沿性”就会大打折扣,对于那些正处于技术升级换代十字路口的工程师来说,价值会打个折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PLC数据高效、安全地上传到云端或MES系统的真实例证,而不仅仅是PLC之间的点对点通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