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柳、王彦、杨忠著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 级联结构的传感特性及应用》系统地阐述了长周期光 纤光栅(LPG)传感器及其级联结构(LPGP)的传感 特性及应用研究,共分11章。
第1章介绍了LPG在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应用以及国 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采用耦合模理论对LPG及LPGP进 行分析;第3章对LPG的主要参数进行频谱分析和仿真 ;第4章对LPG的基本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 研究;第5章研究设计LPG解调系统,实现对板结构振 动信号的监测;第6章应用LPG实现基于小波包能量谱 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第7章研究了LPG在土木工程结 构中耐久性健康监测的应用;第8章对LPGP的温度、 应变、弯曲和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9章研究了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技术;**0章 用LPGP来实现对超声波的检测,获得相应的超声场的 参数;**1章提出了对LPGP减敏保护、温度补偿的封 装设计。本书是一本有关智能监测与控制方面的专著 ,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大专院校及 科研院所光纤光栅、智能监测与控制领域的高年级本 科生、研究生阅读,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师、科研人 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作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PG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LPG的制备技术
1.4 LPG的应用概况
1.4.1 LPG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1.4.2 LPG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1.5 LPG的发展趋势
1.6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LPG及LPGP的理论分析
2.1 光纤光栅的结构
2.2 耦合模理论
2.3 LPG模式耦合
2.3.1 纤芯基模有效折射率及其场分布
2.3.2 包层模有效折射率及其场分布
2.3.3 耦合特性分析
2.3.4 LPG的模式耦合方程
2.4 LPGP模式耦合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LPG及LPGP谱特性的仿真和研究
3.1 表征LPG的谱特性的参数
3.2 LPG对结构参数的敏感特性分析
3.2.1 光栅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3.2.2 光纤结构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3.3 LPGP对结构参数的敏感特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LPG的传感机理
4.1 LPG的温度传感
4.1.1 谐振波长的温度特性理论分析
4.1.2 损耗峰幅值的温度特性
4.1.3 温度特性实验研究
4.2 LPG的轴向应变传感
4.2.1 轴向应变理论分析
4.2.2 轴向应变实验研究
4.3 LPG的弯曲传感
4.3.1 弯曲特性理论分析
4.3.2 弯曲特性实验研究
4.4 LPG的折射率传感
4.4.1 折射率特性理论分析
4.4.2 折射率特性实验研究
4.5 LPG的横向负载传感
4.5.1 横向负载特性理论分析
4.5.2 横向负载特性实验研究
4.6 LPG的温度补偿技术
4.6.1 温度补偿方法
4.6.2 温度补偿实验
4.6.3 其他温度补偿方法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深度,那种低饱和度的蓝与白灰的搭配,很符合科学专著的稳重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必然扎实可靠。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阅读起来长时间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研读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是非常贴心的考量。更值得称赞的是,图表的清晰度达到了专业水准。那些复杂的物理模型示意图和实验装置图,线条锐利,标注详尽,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也能通过图示迅速把握核心概念的几何关系和物理布局。再谈谈目录的逻辑性,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递进关系:从基础理论的铺陈,到核心器件的原理剖析,再到系统集成和实际应用案例的探讨,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仿佛引导着读者进行一次结构化的学习攀登,而不是盲目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漂浮。这种对物理形态和阅读体验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严格把控,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在工程应用案例的选择上,展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和前瞻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一些已经成熟的、被广泛应用的传统传感器案例,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一些处于研发前沿的、对环境极端敏感的测量场景。比如,对于高压电缆内部温度的实时监测,传统热敏电阻的响应速度和空间分辨率都无法满足要求,书中对如何利用特定结构的传感单元,结合光纤的微弯效应进行高精度定位和快速响应的探讨,逻辑严密,数据翔实。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多点阵列集成”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在同一根光纤上如何通过优化耦合系数和反馈机制,实现对数十个独立测量点的远程、同步、高保真读取,这对于大型工业设施的健康监测体系构建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书,不如说它是一本结合了深厚理论功底和前沿工程实践的“蓝图指南”,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锚点。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啃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不得不说,作者在阐述核心物理机制时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特别是关于波导色散与非线性效应耦合作用的分析,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给出复杂的最终公式,让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采用了一种“剥洋葱”式的讲解方法,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特定介质中的简化形式出发,逐步引入折射率的波长依赖性,再到更高阶的色散项的物理意义,每一步都有详尽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图像对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一些关键假设时,都会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对于一个严谨的科研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避免了知识的误用。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光在光纤中传输的本质,不再是停留在“会用公式”的层面,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是这个公式”,这种从源头上去把握事物规律的感觉,是阅读其他碎片化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全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内敛而精确的学术美感,很少出现煽情或夸张的词汇,完全以事实和逻辑为驱动力。作者的文字组织非常紧凑,几乎没有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明确的信息负载。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挑战,因为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限定条件或一个重要的推论。我曾尝试在非工作状态下阅读,结果发现效果甚微,这本书本质上要求读者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全神贯注地与作者的思维节奏同步。不过,正是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密度,保证了它作为一本高级参考资料的价值。它不是用来睡前放松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拿出纸笔、反复演算和对照图表的“工作伴侣”。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性,恰恰是科研人员所需要的品质,它尊重了读者的智力水平,并期望读者能够跟上其严谨的步伐。
评分这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对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所给予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光纤传感器的研究中,理论模型和实际测量之间总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环境噪声、光纤制造公差以及测量系统固有缺陷的处理不够到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详细讨论了“噪声源的建模与抑制”。作者不仅列举了常见的环境噪声(如温度波动、振动干扰),还深入探讨了光源自身的相对强度噪声(RIN)对低信噪比测量的影响,并给出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和先进滤波算法的有效对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展示最终的实验结果时,总是会附带一套详尽的“不确定度分析”,清晰地标明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来源与贡献比例,这为后续研究者进行交叉验证和结果对比提供了极高的可信度基础,让这本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复现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