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經典:孝經
定價:16.00元
售價:10.9元,便宜5.1元,摺扣68
作者:顧遷 注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34838293
字數:
頁碼:15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經典: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瞭儒傢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齣,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傢,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傢,保持爵祿。
目錄
開宗明誼章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孝平章第七
三纔章第八
孝治章第九
聖治章第十
父母生績章第十一
孝優劣章第十二
紀孝行章第十三
五刑章第十四
廣要道章第十五
廣至德章第十六
應感章第十七
廣揚名章第十八
閨門章第十九
諫爭章第二十
事君章第二十一
喪親章第二十二
附錄
《今文孝經》十八章
曆代序跋要錄
劉炫《孝經述議》殘捲
作者介紹
文摘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誼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訓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誼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穩的墨綠色封麵,帶著一種歲月沉澱下來的厚重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一看就是快消品的現代設計,而是真正讓人心生敬畏的質感。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種細膩的縴維感,不是光滑得像塗瞭蠟的劣質紙,而是帶有微微的啞光和書捲氣,翻動時發齣的“沙沙”聲,仿佛能讓人瞬間穿越迴古籍的年代。字體排版方麵,雖然是現代印刷品,但它巧妙地保留瞭傳統楷書的韻味,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書籍的人,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內頁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注釋或引文的標注,都采用瞭不同的字體或顔色進行區分,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體驗。可以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完成瞭一半的“沉浸式學習”過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時時想摩挲一番。
評分這本書的配套解讀部分,簡直是為像我這樣的“半路齣傢”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承認,直接閱讀原典往往會因為文言的隔閡而感到晦澀難懂,很多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失去瞭原有的豐富內涵。但是,這本書的譯注部分處理得非常得當。它摒棄瞭那種生硬的、逐字逐句的直譯,轉而采用瞭一種更加注重意境和語境的闡釋方式。譯文流暢自然,讀起來毫無滯澀感,仿佛是流暢的現代散文,但同時又精準地捕捉到瞭原文那種凝練而富有力量的語氣。此外,每段原文之後的“白話詳解”,不僅僅是解釋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會這樣說”,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古代社會背景和思維模式的視角。這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導讀結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能夠自信地走入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深奧篇章。
評分坦率地說,我曾經對市麵上那些過度包裝或內容空洞的“國學”書籍感到失望,但這一本《國學經典》係列中的這部,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最讓我感到滿意的地方,在於其對待傳統文化的謙卑和嚴謹態度。你讀不齣作者試圖“美化”或“過度解讀”任何內容,相反,它忠實地呈現瞭文本本身的曆史重量和復雜性,不迴避其中可能存在的與現代價值觀相悖的觀點,而是通過精到的注釋,引導讀者去理解其産生的時代背景。這種尊重曆史的學術風範,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一般暢銷書的生命力。它不像某些讀物那樣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而是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靜靜地陪伴你,在你每一次翻閱時,都能提供新的感悟和啓示,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案頭常備之書。
評分從實際使用體驗來說,這本書的設計充分考慮瞭不同使用場景的需求。我發現它非常適閤在碎片時間進行“微閱讀”。書本的開本適中,便於攜帶,即便是在通勤的地鐵上,也能輕鬆地單手持握,快速閱讀一小節內容。更貼心的一點是,書中的一些關鍵術語或典故,都有旁注或頁腳的簡要解釋,不需要頻繁地去查閱字典或網絡,大大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而且,很多章節後麵設置瞭“思考題”或“引申討論”,雖然這些部分沒有給齣標準答案,但它們如同一個溫和的引導,促使讀者停下來,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碰撞和反思,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這種互動式的設計,讓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成為一種持續的自我對話和精神探索,這一點對於提升閱讀的持久價值至關重要。
評分我不得不說,我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的深度和廣度感到非常驚訝。它並非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古代經典條文,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哲學思想脈絡。例如,在探討“修身”的章節中,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錶麵化的道德說教,而是引入瞭大量不同朝代學者對同一概念的辯證解讀,甚至引用瞭宋明理學中關於“心性論”的一些論述來側麵佐證經典中的某些精闢觀點。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古代文獻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分析段落,它將古典倫理與現代社會中傢庭關係的復雜性進行瞭巧妙的類比,使得那些遙遠的教誨突然變得可操作、可感知。這種深度的挖掘和橫嚮的拓展,體現瞭編纂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對經典發自內心的敬重與熱愛,絕非一般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所能比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