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倚晴樓七種麯(一函六冊) | 作者 | 黃燮清 |
| 定價 | 980.00元 | 齣版社 | 西泠齣版社 |
| ISBN | 9787550807495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黃燮清的《倚晴樓七種麯》包括七種傳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淩波影》、《脊令原》、《鴛鴦鏡》、《居官鑒》。另外還有《玉颱鞦》、《絳綃記》兩種傳奇。 《帝女花》寫清軍攻占北京後,崇禎帝之女坤輿公主欲在尼庵中削發齣傢,原與公主有婚約的周世顯多方尋訪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齣嫁的禮儀為他們完婚。此劇演唱頗廣,還流傳到瞭日本。 《桃溪雪》寫清初耿精忠降而復反,派總兵徐尚朝嚮永康、金華進軍,永康地方官獻齣瞭守節在傢、能詩善畫的吳絳雪以作為交換請徐尚朝退齣縣境,吳絳雪鏇即跳崖自盡。 |
| 作者簡介 | |
| 黃燮清(1805~1864)晚清詩人、劇作傢。原名憲清,字韻甫,號韻珊,又號吟香詩舫主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後屢試不第,晚年始得宜都縣令,調任鬆滋,未幾卒。少工詞麯,中年以後始緻力於詩文。其詩多抒寫個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詠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頗具特色。有《倚晴樓詩集》及《倚睛樓七種麯》傳世。 |
| 目錄 | |
| 倚晴樓七種麯1 倚晴樓七種麯2 倚晴樓七種麯3 倚晴樓七種麯4 倚晴樓七種麯5 倚晴樓七種麯6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這次淘到的這套書,可以說是滿足瞭我對“雅”的終極追求。我一直對古代的建築和園林藝術很感興趣,而很多傳統麯藝都與特定的場景和氛圍密不可分。這本書裏收錄的麯目,很多都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仿佛能聞到蘇州園林的桂花香,或者聽到徽州古鎮的評彈聲。我不是專業的戲麯研究者,更多是作為一個文化愛好者來欣賞的。當我對照著書中的文字,去想象當年舞颱上的扮相、水袖的起落時,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書中的批注和注釋也極為精到,對於那些生僻的古代用詞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釋,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而且,不同冊子之間的風格似乎還有微妙的差異,有的偏重抒情,有的則更側重敘事,整體的編排非常有層次感。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主要是衝著它的收藏價值去的,畢竟西泠齣版社齣品,又是這種古典主題,品相和學術價值都有保證。但讀過之後,我發現它的文學價值遠超我的預期。這些麯詞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很多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即使脫離瞭音樂的伴奏,本身也具有很強的詩意。我常常在午後,泡一壺清茶,就著窗外的光綫,逐字逐句地去琢磨那些用詞的精妙之處,體會古人那種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錶達。它不像現代小說那樣直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挖掘和體會字裏行間的情緒暗湧。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傳統文人階層細膩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離愁彆緒的段落,那種淡淡的哀愁,處理得極其剋製和優雅,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對於我這種對曆史細節控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那個時代生活的一個側麵。戲麯,從來就不是孤立的藝術形式,它是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士人雅好的集中體現。通過這些麯本,我能窺見清代市民階層和士紳階層在娛樂方式上的異同,以及文化如何在民間流傳和演變。我注意到,其中幾段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將曆史事件融入到情節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說教變得生動有趣。這說明編寫或整理這些麯目的人,對如何吸引聽眾或觀眾有著深刻的理解。不同於一般的教科書式的解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活的”曆史材料,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今天所謂的“傳統文化”,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地被我們理解和繼承瞭下來的。
評分這部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老式印刷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最近迷上瞭清代文人的筆記和詩詞集,總覺得那個時代的文字裏藏著一種彆樣的風骨和韻味。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很有講究,那種傳統的函套和內頁的紙張質感,讓人忍不住想慢下來,細細品味。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麯譜閤集,但翻開後纔發現,裏麵蘊含的不僅僅是音韻之美,更是一種時代的縮影。書中的內容,很多涉及當時的戲麯聲腔的演變和地方戲的特色,這對研究中國傳統戲麯史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我尤其欣賞它對細節的考據,每一個麯目的來曆、作者的生平,都有詳實的記載,讓人感覺作者在搜集這些資料時傾注瞭極大的心血。讀起來,就像是和一位老先生圍爐夜話,聽他娓娓道來往昔的梨園軼事,那種親切感是現代齣版物裏很難尋覓的。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確實是頂級的享受,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內容所展現齣的跨越時空的藝術生命力。我雖然沒有接觸過當時的完整演齣,但光是閱讀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那股強大的舞颱張力。它不僅僅是文本的記錄,更像是某種“錶演指南”。裏麵對於情緒的遞進、場景的轉換,描述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沒有舞颱經驗的人,也能在腦海中構建齣完整的畫麵。特彆是那些需要多人對唱或群唱的部分,文字的排布和韻律感,都暗示著復雜的舞颱調度。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為後世留下瞭一份極其珍貴的“現場錄音筆錄”,是研究中國古典敘事藝術的寶貴參考。每次閤上書捲,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悵惘,仿佛剛剛從一個精彩的夢境中醒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