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MOS及其他先导技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99.00元
售价:64.4元,便宜34.6元,折扣65
作者:刘金(Tsu-Jae King Liu) 科林·库恩(Ke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1159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概述现代CMOS晶体管的技术发展,提出新的设计方法来改善晶体管性能存在的局限性。本书共四部分。一部分回顾了芯片设计的注意事项并且基准化了许多替代性的开关器件,重点论述了具有更陡峭亚阈值摆幅的器件。第二部分涵盖了利用量子力学隧道效应作为开关原理来实现更陡峭亚阈值摆幅的各种器件设计。第三部分涵盖了利用替代方法实现更高效开关性能的器件。第四部分涵盖了利用磁效应或电子自旋携带信息的器件。本书适合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士的参考书。
目录
Contents目 录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CMOS电路和工艺限制
章 CMOS数字电路的能效限制2
1.1 概述2
1.2 数字电路中的能量性能折中3
1.3 能效设计技术6
1.4 能量限制和总结8
参考文献9
第2章 先导工艺晶体管等比例缩放:特大规模领域可替代器件结构10
2.1 引言10
2.2 可替代器件结构10
2.3 总结22
参考文献23
第3章 基准化特大规模领域可替代器件结构30
3.1 引言30
3.2 可替代器件等比例缩放潜力30
3.3 可比器件的缩放潜力33
3.4 评价指标35
3.5 基准测试结果37
3.6 总结38
参考文献39
第4章 带负电容的扩展CMOS44
4.1 引言44
4.2 直观展示45
4.3 理论体系47
4.4 实验工作51
4.5 负电容晶体管54
4.6 总结56
致谢57
参考文献57
第二部分 隧道器件
第5章 设计低压高电流隧穿晶体管62
5.1 引言62
5.2 隧穿势垒厚度调制陡峭度63
5.3 能量滤波切换机制65
5.4 测量电子输运带边陡度66
5.5 空间非均匀性校正68
5.6 pn结维度68
5.7 建立一个完整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80
5.8 栅极效率大化84
5.9 避免其他的设计问题88
5.10 总结88
致谢89
参考文献89
第6章 隧道晶体管92
6.1 引言92
6.2 隧道晶体管概述93
6.3 材料与掺杂的折中95
6.4 几何尺寸因素和栅极静电99
6.5 非理想性103
6.6 实验结果106
6.7 总结108
致谢108
参考文献108
第7章 石墨烯和二维晶体隧道晶体管115
7.1 什么是低功耗开关115
7.2 二维晶体材料和器件的概述116
7.3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带116
7.4 原子级薄体晶体管124
7.5 层间隧穿晶体管130
7.6 内部电荷与电压增益陡峭器件137
7.7 总结137
参考文献137
第8章 双层伪自旋场效应晶体管…140
8.1 引言140
8.2 概述141
8.3 基础物理145
8.4 BiSFET设计和集约模型152
8.5 BiSFET逻辑电路和仿真结果157
8.6 工艺161
8.7 总结162
致谢163
参考文献163
第三部分 可替代场效应器件
第9章 关于相关氧化物中金属绝缘体转变与相位突变的计算与学习166
9.1 引言166
9.2 二氧化钒中的金属绝缘体转变168
9.3 相变场效应器件172
9.4 相变两端器件178
9.5 神经电路181
9.6 总结182
参考文献182
0章 压电晶体管187
10.1 概述187
10.2 工作方式188
10.3 PET材料的物理特性190
10.4 PET动力学193
10.5 材料与器件制造200
10.6 性能评价203
10.7 讨论205
致谢206
参考文献206
1章 机械开关209
11.1 引言209
11.2 继电器结构和操作210
11.3 继电器工艺技术214
11.4 数字逻辑用继电器设计优化220
11.5 继电器组合逻辑电路227
11.6 继电器等比例缩放展望232
参考文献234
第四部分 自旋器件
2章 纳米磁逻辑:从磁有序到磁计算240
12.1 引言与动机240
12.2 作为二进制开关单元的单域纳米磁体242
12.3 耦合纳米磁体特性244
12.4 工程耦合:逻辑门与级联门246
12.5 磁有序中的错误248
12.6 控制磁有序:同步纳米磁体250
12.7 NML计算系统252
12.8 垂直磁介质中的纳米磁体逻辑255
12.9 两个关于电路的案例研究259
12.10 NML电路建模260
12.11 展望:NML电路的未来261
致谢261
参考文献262
3章 自旋转矩多数逻辑门逻辑267
13.1 引言267
13.2 面内磁化的SMG268
13.3 仿真模型270
13.4 面内磁化开关的模式272
13.5 垂直磁化SMG276
13.6 垂直磁化开关模式278
13.7 总结283
参考文献284
4章 自旋波相位逻辑286
14.1 引言286
14.2 自旋波的计算287
14.3 实验验证的自旋波元件及器件287
14.4 相位逻辑器件290
14.5 自旋波逻辑电路与结构292
14.6 与CMOS的比较297
14.7 总结299
参考文献300
第五部分 关于互连的思考
5章 互连304
15.1 引言304
15.2 互连问题305
15.3 新兴的电荷器件技术的互连选项307
15.4 自旋电路中的互连思考312
15.5 自旋弛豫机制315
15.6 自旋注入与输运效率318
15.7 电气互连与半导体自旋电子互连的比较320
15.8 总结与展望324
参考文献32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瞬间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了。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挺厚实,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期翻阅,应该也不容易模糊或者损坏。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波形图,印刷得非常细腻,线条的粗细控制得恰到好处,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仔细辨认细节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书脊的装订也处理得很扎实,即便是摊开平放阅读,也不会有那种令人烦躁的“合拢感”,阅读体验大大提升。书中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标题和正文的层级划分清晰,让人在快速浏览和深入研读之间可以轻松切换。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不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可靠性,让人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和图示选择方面,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它并没有使用那些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模型进行教学,而是大量引用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挑战和具体的工艺参数范围。我特别喜欢那些贯穿全书的、具有一致性的电路示例,这些示例从一开始的简单逻辑门,逐步演变到复杂的运算放大器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单元是如何被一步步集成并优化以满足特定性能指标(如功耗、速度、噪声)要求的。这些图例的细节丰富,标注详尽,几乎可以作为实际设计工作的参考模板。不同于一些理论性过强的书籍,这本书的每一步推导似乎都在默默地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真实世界的硅片制造限制下,我们如何做出最佳权衡?”这种高度的工程实践导向,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心,让他们相信书中学到的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可制造的、高性能的芯片设计。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构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初学者可能会被“特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这个宏大的标题吓到,但一旦进入正文,就会发现作者的引导是多么的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概念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过渡到具体的CMOS器件特性,然后才开始探讨复杂的电路拓扑和设计流程。每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前文都会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极强,几乎没有出现那种“上下文脱节”的阅读障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关键公式时,总是会附带详尽的物理意义解释和应用场景分析,这比起那些只罗列公式而不做解读的教材要高明得多。这种结构性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让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先导技术”的关注点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成熟工艺的经典理论上,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当前半导体前沿领域中那些至关重要的限制因素和新兴概念。例如,对短沟道效应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在新一代工艺节点上通过FinFET等结构来缓解这些问题,这些内容的处理明显超越了一般入门教材的范畴。作者似乎对未来几年行业可能面临的技术瓶颈有着清晰的预判,并将这些前沿讨论巧妙地融入了基础框架之中。这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大大延长,它不仅是理解当前设计的基石,更是预测未来设计趋势的指南针。对于希望在IC设计领域持续深耕的人来说,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前瞻性的讲解,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保证了读者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感觉是极其沉稳且极富洞察力的。它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初学者而刻意使用的花哨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而是保持了一种严谨的学术腔调,但这种严谨并非板面孔,而是建立在对主题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信。作者在阐述原理时,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直击核心,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举例来说,在讨论亚阈值区的电流建模时,那种对跨导和阈值电压敏感性的分析,简直是深入骨髓,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实际器件行为的全貌。同时,作者也擅长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思考性的提问,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足以引导读者停下来,进行自我检验和深入推敲,培养起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性和挑战性,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进行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