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学

土壤侵蚀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发启,张洪江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侵蚀
  • 水土保持
  • 土壤学
  • 地貌学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农业工程
  • 自然地理
  • 地球科学
  • 土地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1854
商品编码:297738815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土壤侵蚀学

定价:39.00元

作者:吴发启,张洪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0303318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土壤侵蚀,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提要


《土壤侵蚀学》在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土壤侵蚀科学的研究成果、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教学特点编写而成的。《土壤侵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土壤侵蚀类型与分布、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与冰川侵蚀、化学侵蚀、人为侵蚀、土壤侵蚀区划、土壤侵蚀监测预报、土壤侵蚀定位观测和土壤侵蚀调查研究等。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掌握土壤侵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进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生产、管理和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一、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 1
二、土壤侵蚀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2
三、土壤侵蚀学在水土保持学科中的地位 3
四、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 3
五、土壤侵蚀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7
复习思考题 11
**章 土壤侵蚀 12
**节 土壤侵蚀的基本营力 12
一、内营力及作用 12
二、外营力及作用 13
第二节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 14
一、按外营力种类划分 14
二、按发生的时间划分 20
三、按发生的速率划分 21
第三节 土壤侵蚀形式的时空分布 21
一、地表水、热状况与外营力的关系 21
二、侵蚀的地带性规律 22
第四节 土壤侵蚀强度及分级 24
一、土壤侵蚀强度 24
二、土壤侵蚀程度 25
三、容许土壤流失量 25
四、土壤侵蚀分级 27
复习思考题 30
第二章 水力侵蚀 31
**节 雨滴击溅侵蚀 31
一、雨滴的特性 31
二、溅蚀过程及溅蚀量 35
三、溅蚀影响的因素 37
第二节 坡面侵蚀 39
一、坡面流的速度及能量 39
二、坡面侵蚀过程及侵蚀量 41
三、坡面侵蚀的影响因素 42
第三节 沟蚀 52
一、侵蚀沟的形成 52
二、山洪侵蚀 55
三、沟蚀的影响因素 57
第四节 洞穴侵蚀 60
一、洞穴侵蚀的分类 60
二、洞穴侵蚀的形成过程 61
三、洞穴发育的影响因素 63
第五节 海岸、湖岸及库岸侵蚀 64
一、海浪、湖浪及库浪形成 64
二、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65
三、海浪的侵蚀作用 66
四、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因素 67
复习思考题 68
第三章 重力侵蚀 69
**节 蠕动 69
一、蠕动的特征 69
二、松散层蠕动 69
三、岩体蠕动 70
第二节 崩塌、撒落 70
一、崩塌 70
二、撒落 72
第三节 滑坡 76
一、滑坡特征 76
二、影响滑坡的因素 77
三、滑坡的形成过程 78
四、滑坡分类 80
复习思考题 84
第四章 混合侵蚀 85
**节 泥石流的形成 85
一、泥石流的特征 85
二、泥石流的形成 85
三、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88
四、泥石流发生的特点 89
第二节 泥石流的分布与分类 89
一、世界泥石流分布 89
二、我国的泥石流分布 90
三、我国泥石流的分类 91
四、我国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92
第三节 泥石流的粒度组成与作用 92
一、泥石流容重及粒度组成 92
二、粘土矿物组成与泥石流的关系 94
第四节 泥石流的动力学特性 94
一、泥石流的流态 94
二、泥石流运动速度 95
三、泥石流的流量与输沙 97
四、泥石流的冲击力计算 100
五、泥石流的输移和冲淤变化 100
第五节 泥石流沟判别 103
一、条件分析 104
二、活动遗迹分析 105
第六节 崩岗 107
一、崩岗侵蚀的类型 107
二、崩岗侵蚀的形成过程 108
三、影响崩岗侵蚀的因素 110
复习思考题 111
第五章 风力侵蚀 112
**节 风及风沙流特征 112
一、近地面层风 112
二、起动风速与起沙风 113
三、沙粒的运动形式 114
四、风沙流特征与输沙率 116
第二节 风蚀与风积作用过程 119
一、风力侵蚀作用 119
二、风力输移作用 119
三、风力沉积作用 120
四、沙丘的移动 122
第三节 沙尘暴及其影响因素 124
一、扬沙与沙尘暴 124
二、沙尘暴形成因素 124
三、沙尘暴的沙源分布 125
四、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 125
第四节 土壤风蚀与风蚀荒漠化 128
一、风蚀荒漠化的成因 128
二、风蚀荒漠化的分布 130
三、土壤风蚀的影响因素 130
复习思考题 133
第六章 冻融与冰川侵蚀 134
**节 冻融侵蚀 134
一、冻土作用机制 134
二、冻土基本物理性质 136
三、冻土地表类型 140
四、热融作用 144
五、融雪及解冻期降雨侵蚀 144
第二节 冰川侵蚀 144
一、冰川分布与类型 144
二、冰川运动 146
三、冰川侵蚀过程 147
复习思考题 149
第七章 化学侵蚀 150
**节 岩溶侵蚀 150
一、岩溶侵蚀特征 150
二、影响岩溶侵蚀的因素 153
第二节 土壤淋溶与盐渍化 158
一、淋溶侵蚀的特征 158
二、影响淋溶侵蚀的因素 158
三、土地次生盐渍化 161
第三节 土壤养分流失 162
一、养分流失的特征 163
二、侵蚀土壤评价 166
复习思考题 169
第八章 人为侵蚀 170
**节 破坏植被引发人为加速侵蚀 170
一、人口增长导致的生态环境变迁 170
二、陡坡开垦加速土壤侵蚀 171
三、农村能源短缺引发土壤侵蚀 171
第二节 开发建设项目中的土壤侵蚀 172
一、开发建设项目分类 172
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的差异性及特征 173
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 175
第三节 耕作侵蚀 177
一、耕作侵蚀的概念 177
二、耕作侵蚀的影响因素 179
三、耕作侵蚀研究 179
复习思考题 180
第九章 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及特征 181
**节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基本问题 181
一、分区的目的与任务 181
二、分区原则 181
三、分区的主要依据、指标和命名 181
四、分区方案 182
第二节 以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 186
一、西北黄土高原区 186
二、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192
三、北方山地丘陵区 194
四、南方山地丘陵区 195
五、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197
六、云贵高原区 198
第三节 以风力、冻融侵蚀为主类型区 199
一、以风力侵蚀为主类型区 199
二、冻融侵蚀为主类型区 203
复习思考题 203
第十章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 204
**节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基本知识 204
一、监测预报目的及原则 204
二、监测预报分类 204
三、监测预报指标体系 205
四、监测预报成果 205
五、监测预报技术标准 206
六、监测预报方法与程序 207
第二节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209
一、经验模型 209
二、数理模型 210
三、模型 213
四、混合模型 213
五、专家打分模型 214
六、逻辑判别模型 214
七、土壤侵蚀数字地形模型 215
八、数字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216
第三节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简介 216
一、通用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值的确定 216
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223
复习思考题 223
第十一章 土壤侵蚀定位观测 224
**节 坡面水蚀观测 224
一、径流小区法 224
二、同位素示踪法 229
第二节 风力侵蚀观测 231
一、风蚀观测场地的选择 231
二、风蚀观测方法 231
第三节 重力及其他类型侵蚀观测 233
一、重力侵蚀观测 233
二、泥石流观测 236
三、冻融侵蚀观测 238
第四节 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量估算 239
一、对比试验法 239
二、项目类比法 239
复习思考题 241
第十二章 土壤侵蚀调查 242
**节 流域土壤侵蚀调查方法 242
一、样点确定方法 242
二、侵蚀类型与强度调查方法 244
三、水土流失危害调查 245
第二节 土壤侵蚀量调查 245
一、水文法 245
二、淤积法 246
三、地貌学方法 247
第三节 调查结果评价与分析 249
一、信息源评价 249
二、调查手段评价 249
三、调查误差分析 250
复习思考题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2

作者介绍


吴发启、张洪江、王健、张丽萍、范昊明、程金花、戴全厚

文摘


序言



尘埃的诉说:地球皮肤的沧桑印记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其表层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生机勃勃的土壤。它孕育万物,是农业的根基,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然而,这层珍贵的“地球皮肤”并非坚不可摧,它承受着来自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侵蚀,留下了道道沧桑的印记。本书并非聚焦于“土壤侵蚀学”这一学术领域,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具文学性、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解读这些遍布全球的“尘埃的诉说”,探寻那些隐藏在山川河流、农田荒漠中的深刻故事。 让我们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感受那无声却强大的力量如何塑造着我们的家园。 第一章:风的雕刻刀 想象一下,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烈日当空,干燥的风如同最锐利的雕刻刀,不分昼夜地切割、搬运着细小的沙粒。这并非简单的刮擦,而是一场宏大而缓慢的地理塑造。风,这位无形的艺术家,以其恒久的力量,将松散的土壤颗粒吹拂、扬起、席卷,它们或在空中形成壮观的沙尘暴,如同一场场席卷天地的黄色巨浪,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或在地面上堆积,形成层层叠叠的沙丘,每一个沙丘的曲线都诉说着风的轨迹和力量的强弱。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的侵蚀尤为显著。我们看到的广袤沙漠,很多便是风力作用下土壤不断被剥蚀、搬运、堆积的最终产物。风吹过裸露的地表,带走最轻盈、最肥沃的表土,留下的是粗糙的砂砾,甚至贫瘠的岩石。这不仅改变了地貌,更直接威胁着当地的植被生长和生态平衡。当风力足够强大,它甚至能将土壤颗粒吹拂到遥远的地方,例如,曾经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尘埃,便跨越重洋,滋养了亚马逊雨林。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画面:风在剥夺一方水土的同时,也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地球物质的再分配。 在本书中,我们并非进行风蚀的定量分析,而是去描绘风的诗意与残酷。我们会讲述那些生活在风蚀区的居民,他们如何与风共舞,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抵御风沙的侵扰,如何在漫天飞沙中寻找生存的希望。我们会看到,风的痕迹,不仅仅是地貌的改变,更是人类与自然抗争、适应的历史见证。它提醒我们,即便在看似平静的田野,细微的风也能悄然带走宝贵的土壤,影响着作物的生长。 第二章:水的柔情与暴怒 水,被誉为生命之源,它滋养万物,孕育生机。然而,当水的力量汇聚,当雨滴密集落下,当河流决堤泛滥,它的另一面——那足以吞噬一切的破坏力,便展露无遗。水的侵蚀,比风更加直接,更加迅速,也更加广泛。 从微观的雨滴冲刷,到宏观的洪水泛滥,水以不同的形态参与着地表的改造。每一滴雨,落在松软的土壤上,都会产生微小的冲击力,将土壤颗粒击散、冲走。在陡峭的山坡上,这种雨滴的冲刷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形成“片蚀”,即土壤表层被均匀地剥离。随着雨水汇聚,形成细小的水流,它们便开始在土壤表面切割出沟槽,这便是“沟蚀”。一条条细小的沟壑,如同一张张蔓 venezoluelan-maps,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扩大、加深,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冲沟”,它们仿佛大地上错综复杂的血管,不断地吞噬着土地,带走肥沃的土壤,留下难以恢复的地貌。 而当雨水过于充沛,或遇到山体滑坡、河流改道等情况,便可能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山体滑坡,如同巨大的岩石和土壤组成的积木倾覆,瞬间摧毁地表的一切,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生命威胁。泥石流,则更是结合了水的携带能力和山体的崩塌,形成一股裹挟着巨石、泥沙的洪流,其破坏力惊人。 本书将带你走进那些被水蚀严重的地区,去聆听那些因洪水失去家园、因滑坡痛失亲人的故事。我们会看到,水流在塑造山川形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它可能在河谷地带冲刷出肥沃的冲积平原,但也可能在山地边缘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我们并非要深入探讨水力学和侵蚀模型的构建,而是希望通过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故事,展现水蚀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从一片肥沃的良田被冲刷成荒芜的山坡,到一座宁静的村庄被泥石流瞬间掩埋,水的力量,既可以孕育生命,也能带来毁灭。 第三章:人类活动的烙印 如果说风和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么人类活动,则是在地球皮肤上留下了更加深刻、更加复杂,有时甚至是永久性的烙印。在追求发展和便利的过程中,人类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识地,改变着地表的承载能力,加剧了侵蚀的进程。 过度放牧,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草原上的植被被大量啃食,土壤便失去了保护层,变得松散而易被侵蚀。贫瘠的土地上,植物生长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森林砍伐,同样是加剧侵蚀的元凶。茂密的森林,其根系如同大地的“定海神针”,牢牢抓住土壤,其树冠则能减缓雨滴的冲击力。一旦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土壤便暴露在风雨之下,侵蚀的速度成倍增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例如,在坡地上进行垂直于等高线的耕作,会形成天然的水流通道,加速地表径流,带走宝贵的表土。一些工业活动,如采矿,更是直接改变地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往往含有有毒物质,不仅影响土壤的肥力,还会污染地下水。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如修建道路、房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开挖和填埋,在改变地形地貌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为侵蚀提供了可乘之机。 本书将关注人类活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不会从宏观的统计数据入手,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案例中。我们会讲述那些曾经绿意盎然的土地,如何因为不当的开发而变得荒芜;我们会看到,那些为经济发展而付出的代价,往往是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同时,我们也会展现那些积极的努力,例如,植树造林、发展可持续农业、修复被破坏的土地,这些都是人类在深刻反思之后,为修复地球皮肤所做的努力。这些故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它们提醒我们,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唇齿相依。 结语:倾听尘埃的低语 土壤,这片沉默的土地,承载着我们文明的重量,也记录着地球的变迁。风的吹拂,水的冲刷,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共同谱写着一曲关于“尘埃的诉说”。这些诉说,或许是关于大自然的伟力,或许是关于人类的智慧与愚行,更或许是关于我们与这颗星球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书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场景,引导读者去关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细微变化。它不是一本关于科学原理的教科书,而是一份对地球皮肤的温柔凝视,一次对土地深层肌理的探寻。当我们学会倾听这些尘埃的低语,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更能珍惜这片滋养我们的土地,并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去守护这份宝贵的“地球之肤”,让它能够继续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书写生命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土壤侵蚀学》这本书时,第一眼就被它简约而又颇具设计感的封面所吸引。封面设计并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图案,而是以一种极简的风格,将“土壤”和“侵蚀”这两个核心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专业、严谨又略带神秘的感觉。 我一直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土壤,作为孕育万物的基础,其“侵蚀”的过程,在我看来,既是自然力量的体现,也可能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规律和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解开我对土壤侵蚀的种种疑问,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科学领域。 我对书中关于土壤侵蚀的形成机制的讲解非常感兴趣。是否会详细阐述水流、风力、冰川、重力等不同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土壤,导致其发生位移和损耗的?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理论解释,并配以相关的图解或模型,帮助我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特别希望能了解一些关于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吗?它是否还会影响水体质量,造成河流湖泊的淤积和污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土壤侵蚀带来的具体后果,让我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土壤侵蚀防治的知识。是否会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或者管理措施来减缓或阻止土壤侵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并可能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做出一些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清晰的书脊文字,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专业和权威。 我总觉得,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健康”状况,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土壤侵蚀,作为一个描述土地“损耗”的过程,让我觉得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生命轮回、自然平衡的深刻道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理解这个过程。 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和特征的详细介绍,比如,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面对侵蚀时,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风蚀和水蚀在视觉上和物理过程上会有哪些明显的区别?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描述,甚至配上一些照片或者示意图,让我能够区分和理解这些现象。 我对土壤侵蚀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感兴趣。它是否会导致土地退化,影响植被的生长?是否会改变地貌,影响河流的流向?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这些连锁反应,让我看到土壤侵蚀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整个环境息息相关。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监测和评估土壤侵蚀风险的知识。有没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或者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土壤侵蚀的程度和潜在危害?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思路,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一个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并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为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外包装看起来就很有质感,一种厚实的、带有细微纹理的纸张,书名“土壤侵蚀学”印在上面,颜色稳重,字体清晰,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感。 我一直对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肉眼可见但又可能被我们忽略的细微变化。土壤侵蚀,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既普遍又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个过程有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它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土壤侵蚀的驱动因素,比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过度放牧、森林砍伐)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作用。我希望它能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土壤侵蚀的发生,并且能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来印证这些理论。 作为一个对环境保护有一定关注的人,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土壤侵蚀的长期影响,比如对水资源的供给、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甚至对人类居住地的稳定性等方面。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土壤侵蚀对我们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土壤的紧迫性。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土壤侵蚀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一些科学的视角。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我希望它能给我启发,让我了解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关键的原则和技术是必须遵循的,以便能够有效地应对土壤侵蚀带来的挑战,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得很有意思,用了那种稍微有些磨砂质感的材质,文字清晰可见,就算放在书架上,一眼就能认出来。我拿到它的时候,感觉它的分量适中,拿在手里很舒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也不是那种压手得让人不适的。 我对“土壤侵蚀学”这个主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是关于大地最根本的“伤痕”和“变化”的学问。我常常在想,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一定与土壤的动态变化脱不开关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里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不同侵蚀类型(如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等)的详细分类和辨别方法。如果能有一些具体的图例或者显微镜下的土壤结构示意图,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区分这些侵蚀类型,并理解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特点,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土壤侵蚀这个概念。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土壤侵蚀的量化研究方法。比如,如何去测量土壤流失的速度?有没有一些先进的仪器或者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监测侵蚀的程度?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定性的描述,更能提供一些可以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土壤侵蚀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它可能不仅仅是“地皮”的流失,更是养分、水分的损耗,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生态灾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深层次的联系,让我明白保护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并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防治土壤侵蚀的思路和方向,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所感知和行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深褐色的背景,上面隐约可见一些像是断裂的地层纹理,中间印着沉甸甸的书名“土壤侵蚀学”,字体苍劲有力,给我一种大地深厚、历史悠久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随手翻开,就注意到它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厚实但不算太重,翻页的时候发出那种令人愉悦的沙沙声。 我一直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很着迷,尤其是那些宏大的、影响深远的。土壤侵蚀,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感,想到它可能对土地、对生态、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就觉得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值得探索的学问。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塑造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着它的面貌。 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本书里会不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历史上那些因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导致文明衰落的地区,或者反过来,那些通过科学治理成功恢复土壤健康的范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有血有肉地展现土壤侵蚀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人类为应对这一挑战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对一些直观的现象很感兴趣,比如不同地理环境下,土壤侵蚀的表现形式会有什么差异?是那种缓慢而隐蔽的流失,还是那种触目惊心的山体滑坡?这本书会不会用生动的图表或者图片来辅助说明,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我希望它能兼顾学术的严谨性和科普的易懂性,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土壤侵蚀问题的严重性。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给我打开一扇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全新视角。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土壤侵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术语,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能关系到粮食安全,关系到水资源的质量,甚至关系到我们居住环境的稳定性。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的规律,并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