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 第八辑
定价:78元
作者:刘一叶,钱君匋,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时,我有点担心史料过于零散会让人难以把握主线。但很快我就发现,这种“散点透视”恰恰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没有试图去建构一个完美无瑕的叙事闭环,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复杂性。其中关于敌我双方信息战的记录尤其引人深思,那些相互矛盾、相互扭曲的宣传口径,置于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反而具有了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我看到有些记载描述了战争前夕,民间社会内部对局势判断的巨大分歧,这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是被多重声音覆盖的。编辑团队在收录不同立场和身份人物的记录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克制与平衡,使得读者能够自行去拼凑和判断,而不是被单方面引导。这种开放性的史料呈现,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评分这部丛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方在文物保护和信息呈现上的用心。尤其是一些手稿的影印件,虽然辨认起来需要费些工夫,但那种触摸历史原件的错觉,让人十分过瘾。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文人团体在战时如何运作和迁徙的部分。与以往只关注军事部署的史书不同,这本书展示了知识分子阶层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如何保护文化火种,如何用笔杆子进行无声的战斗。刘一叶先生等人在收集这些资料时所花费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这套书并非那种轻松的阅读材料,它需要你带着审慎和敬畏去阅读,去思考文字背后的重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先辈的无声对话,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这部《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 第八辑》的选材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小人物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抗战的另一面。书中收录的那些日记、信件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普通民众在战争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比如,有一篇关于上海市民如何自发组织起来,在日军的封锁下维持物资供应的记载,读来令人动容。作者们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节,那些柴米油盐中的抗争,比枪林弹雨更显出民族精神的顽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当时社会心态的描摹,那种从最初的恐慌到后来的麻木与坚持,过渡得非常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消化这些鲜活的史料,思考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支撑下来的。这套丛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个体生命在历史大背景下命运的深切共鸣。
评分这部《续编》的出版,对于研究淞沪抗战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一次显著的拓展。它将焦点从传统的军事高层会议,下沉到了基层单位的行政管理和民间互助网络。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战时上海城市功能如何在极端压力下维持运转的种种机制,这些细节是构建全面抗战史图景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无数深入挖掘的线索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始素材。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文的枯燥感。每一篇材料都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尘埃,非常真实可感。它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促使读者去珍视和平来之不易,并对那些在暗处默默奉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不应只是堆砌事实和数据,更要能构建起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这册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巧妙地将不同来源的史料穿插组合,形成了一幅立体而多维的战争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次关键战役外围情况的侧写,比如对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后,前线士兵精神状态的描述,文字简练却极富张力,仿佛能闻到硝烟和汗水的味道。钱君匋先生等人的文献梳理工作,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他们对于史料的甄别和考证,为后续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是那种近乎“现场感”的记录。那些老照片的质量虽然受制于时代,但其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却是任何现代高清影像都无法比拟的。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淞沪抗战,更像是短暂地“参与”了那段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