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研究(第28辑)(2017年 春)
定价:79.00元
作者:陶东风 周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201050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辑《文化研究》主要由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就现代性理论中的总体性思想逻辑展开讨论,力图呈现交往论视野下启蒙现代性立场的思想指向。“形象学研究”专题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关注诸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文本中的美国形象、美国文化中的中国饮食形象等的异国形象问题。“德勒兹研究”专题从“生成—动物”、情感、身体、关系美学等目前*受关注的几个德勒兹研究主题展开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西方文化理论界和哲学界流行的“动物转向”和“情感转向”的*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由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就现代性理论中的总体性思想逻辑展开讨论,力图呈现交往论视野下启蒙现代性立场的思想指向;“形象学研究”专题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关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文本中的美国形象、美国文化中的中国饮食形象等问题;“德勒兹研究”专题从“生成一动物”、情感、身体、关系美学等目前*受关注的几个德勒兹研究主题展开论述,是西方文化理论界和哲学界流行的“动物转向”和“情感转向”的*研究成果。
目录
专题一 现代性理论中的总体性问题
主持人语【吴兴明】
直面解分化或文化向基础领域的进入
——简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规范性转型的思想视野【吴兴明】
一种“新的科学规划”是否应当,以及何以可能?
——对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之间的一场“论争”的思考【邱晓林】
现代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哈贝马斯与列奥·施特劳斯的思想对话【汪尧翀】
理性化抑或理性压抑的历史?
——重审阿多诺对韦伯音乐社会学思想的批判【赵良杰 李竹梅】
专题二 形象学研究
主持人语【陈国战】
从他乡到“故乡”
——全球流动视野中的美国形象嬗变【高 翔】
找寻自洽到想象自足的寻梦之旅
——199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中的美国叙事【农 郁】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与1990年代【张伯存】
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变革及其文化意义【刘晓卉】
专题三 德勒兹研究
主持人语【汪民安】
如何认识德勒兹的“生成—动物”问题
——从德里达的质疑说起【邰 蓓】
于克斯屈尔的动物理论
——从海德格尔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庞红蕊】
创造的概念:论德勒兹“情感”理论的生成【郝 强】
连接“关系美学”——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张 晨】
其他论文
历史的概念:古代的与现代的【〔美〕汉娜·阿伦特 著 陶东风 译】
“两种文化”论争的文化研究【魏家川】
晚清海外见闻与公园观念的引进【朱 楠】
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
——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王丽媛】
流动、表演与权力: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流动性问题【耿 波 陈 爽】
作者介绍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文摘
序言
手捧这本《文化研究(第28辑,2017年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学术的温度和思想的厚度。陶东风与周宪老师的合力,想必为这本辑刊注入了独特的学术气质。虽然我无法细致地展开每一篇论文的内容,但仅从这本刊物的定位和出版时间来看,我便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2017年的春天,正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那个时期文化脉络的一次有力梳理和深刻解读。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文化研究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我可以想象,其中的探讨必定是多元的,可能是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性反思,也可能是对边缘文化的关注与发掘,抑或是对新兴文化形态的敏锐捕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与几位思想敏锐的智者围坐,听他们娓娓道来,每一次的对话都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观点都发人深省。它让我明白,文化研究并非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论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文化研究(2017年春,第28辑)》,便被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所吸引。虽然我无法深入到每一篇文章的具体论证之中,但从整体的编排和主编(陶东风、周宪)的学术声望来看,可以预见其内容必定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打磨的。我能想象到,在2017年的春天,当这些文章汇聚在一起时,它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当时文化现象的记录,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和思考。这本书仿佛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迷宫般的文化现象,指出其中的关键节点和值得关注的趋势。即使我不是该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密度和学术的严谨。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文化环境的独特视角,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文化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而精妙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去审视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文化细节,去理解那些我们可能误读的文化信号。
评分这本《文化研究(第28辑,2017年春)》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虽然书中具体的论文内容我在此不便一一详述,但我能感受到陶东风与周宪老师作为主编,在选择和组织这些专题时所注入的匠心。拿到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学术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内页排版也十分考究,翻阅起来极具质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特定年份(2017年春)推出的这个辑次,仿佛为我们捕捉了那个时代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微妙脉络和前沿思潮。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规格的学术沙龙,各路学者们在此就某个文化议题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他们或立足当下,剖析新的文化现象,或回溯历史,挖掘其深层根源,又或是放眼未来,预测文化的演变趋势。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文化研究这个领域有了更立体、更宏观的认识。即使不深入每一篇文章的细节,单凭这份编选的整体视野和学术品味,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世界。
评分这本《文化研究(2017年春,第28辑)》,由陶东风、周宪二位老师担纲主编,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虽不便在此细致描述书中具体的学术论点,但我能感受到这本刊物所散发出的严谨而又富于活力的学术气息。2017年的春天,世界格局与国内社会都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面貌,文化研究恰逢其时地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审视。我可以预见,书中收录的文章,定然涵盖了当时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并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这些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本书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盛宴,汇集了不同学者对于文化现象的独特见解,他们或挑战固有观念,或提出创新理论,又或在不同学科之间搭建桥梁。即使我不是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学术前沿的脉动,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它让我意识到,文化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科,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并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单就《文化研究(第28辑,2017年春)》这本书的整体感觉而言,我便能体会到陶东风、周宪两位主编在学术视野和编选眼光上的独到之处。虽然我在此不深入探讨具体论文的内容,但我从刊物的整体风格和所代表的学术领域,就能感受到其分量。2017年的春天,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文化研究的视角往往能够捕捉到最细微的时代脉搏。我可以想象,这本辑刊汇聚了彼时对于重要文化议题的深度探讨,可能涉及媒介变迁、身份认同、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当下文化的复杂图景。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辨的智识空间,各种观点在此交锋、碰撞、融合,展现出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动态学科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集合,更是一种鼓励独立思考、批判性审视的学术精神的体现。即使不详读每一篇,单凭这份严谨的学术姿态和前瞻的选题意识,就足以让我对它心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