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北京婚恋史话
定价:25.00元
作者:李劭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17078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老北京婚俗婚恋显中华文化,解放后北京人的婚恋随时代而变化,北京名人的婚恋,和谐社会中的现代婚恋。
内容提要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当代北京婚恋史话》这本书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类。它以北京这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载体,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婚恋观的演变轨迹,内容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 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婚恋现象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从建国初期新婚姻法的颁布如何影响传统的婚姻模式,到改革开放后个人主义思潮兴起所带来的婚恋观念的转变,再到如今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婚恋模式层出不穷。每一个时期的描述都非常详实,并辅以大量真实的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时,人们在情感领域所经历的阵痛与解放。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客观与细腻。比如,对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演变,书中没有简单地将其归为历史遗留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动因,以及它如何与时代的进步交织在一起,逐渐被新的婚恋模式所取代。又比如,对于当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的“剩男剩女”现象,书中也给出了多维度的解读,既有社会结构性原因,也有个体选择的因素。 这本书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熔炉,在这里,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汇聚,他们的婚恋故事也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复杂与精彩。书中对北京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婚恋特点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部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当代北京婚恋史话》不仅仅是一部婚恋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它让我得以窥见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也让我对当下和未来中国人的情感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关心社会发展和情感议题的读者细细品读。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当代北京婚恋史话》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好奇的,但同时也带着一丝犹豫。北京,这个我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它的历史变迁我耳熟能详,但婚恋观的演变,这其中的细腻之处,总觉得是件颇为私密的事情,不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然而,翻开书页,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夹杂着时代烙印的婚恋图景,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视为“封建糟粕”的传统婚姻礼仪,是如何在北京这座古都的角落里,悄悄地留存、变形,又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新的出口的。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如今的自由恋爱,这中间跨越的不仅仅是几十年,而是几代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女性地位提升、城市化进程加速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尤其对书中描写的关于“下海潮”时期,那些大胆追求经济独立和情感自由的女性形象印象深刻。她们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去拥抱变化,去定义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这本书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肌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家庭悲欢离合、情感纠葛的巨大舞台。那些曾经的胡同里,那些老旧的居民楼中,流传着多少关于爱情的誓言,又隐藏着多少关于婚姻的无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记忆,重新勾勒出来,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亲身感受那份属于北京特有的,既有烟火气又不失浪漫的婚恋氛围。 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社会变迁,而是深入到个体生命的微观层面。书中那些关于“闪婚闪离”、“丁克家庭”、“异地恋”等当代婚恋现象的剖析,都非常接地气。它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也不回避情感的脆弱性。读到那些关于为了事业放弃爱情,又在多年后重逢的故事,我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重新点燃曾经的情感火苗? 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由情感、责任、牺牲和共同成长构筑的精神家园。在经历过不同年代的婚恋模式后,当代北京人的家庭观念也在不断演变。我从中看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稳定、幸福婚姻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始终没有改变。它让我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也让我更加理解身边的人。
评分一开始拿到《当代北京婚恋史话》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史话”两个字听起来就有些厚重,可能会比较枯燥。但当我翻开它,却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亲切的语言,讲述了在北京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婚恋故事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的。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对不同社会经济时期下,婚恋观念的转变的分析。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社会稳定和集体利益的考量,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情感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书里提到的很多小故事,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比如,那些曾经因为“成分”问题而受阻的恋情,和改革开放后,人们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城市。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婚恋观也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情感价值,又拥抱了现代的自由观念。书中关于“老北京”和“新北京”人婚恋观的对比,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婚恋现象的解读。比如,关于“大龄青年”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成因和解决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又比如,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选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这种转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这本书也让我对婚姻和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它提醒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真诚、理解、包容的情感诉求,始终是维系一段健康关系的关键。它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公式,而是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他人,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当代北京婚恋史话》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读物。我原本对这类“历史”题材的书籍不太感兴趣,总觉得会比较严肃和缺乏趣味性。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方式,讲述了北京人在婚恋路上的喜怒哀乐。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描绘。从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情味浓厚的年代,到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但情感似乎也变得更加复杂的时代,人们的婚恋观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塑造、被改变的。书中那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上山下乡”运动对青年男女的婚恋关系产生的影响,或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自由恋爱的懵懂与尝试,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那些老北京人之间特有的表达爱意的方式,那些在胡同里悄悄萌芽的青涩恋情,以及在单位分房、孩子抚养等现实问题面前,情侣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故事更加鲜活,让人物更加立体,也让我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韧性与活力。在经历了各种社会变革之后,北京人的婚恋观也在不断地演进和适应。它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对新事物的开放。这种多元化的婚恋文化,正是北京这座城市迷人之处的体现。 读完这本书,我对“爱情”和“婚姻”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幸福的婚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双方共同的经营、付出和成长。它也让我意识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是如此不同,但对幸福的向往却始终如一。
评分在书店随意翻看,偶然间被《当代北京婚恋史话》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乍一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随手翻开几页,里面的文字却散发着一种别样的魅力,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没有用冷冰冰的理论去阐述,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北京这座城市在婚恋观上经历的种种变迁,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巨大的时光隧道。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年代婚恋习俗的对比描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情感更为纯粹的年代,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观念的解放,人们在婚姻选择上变得更加自主和多元,再到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婚恋模式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婚姻的期待,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与选择。 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关于“门当户对”观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从最初的家族背景、经济条件,到后来的教育程度、职业发展,再到如今更注重精神契合和生活方式的匹配,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变化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调整。还有关于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变化,从传统的家庭主妇到如今职场女性的崛起,她们在追求事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挑战。 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的活力。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婚恋观也呈现出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书中提到的许多故事,都充满了京味儿的幽默感和现实的无奈,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坚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我常常在想,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底蕴,塑造了北京人特有的婚恋观。 这本书让我对“幸福”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环境以及个人成长而不断调整的。有人在物质富足中寻找幸福,有人在精神契合中追求圆满,也有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温暖。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