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史(上下)
定价:114.00元
作者:郑振铎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705002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次将被人轻视的“俗文学”写进《中国文学史》,进而为“俗文学”正名,可谓是“,后启来者”。★《中国文学史》的材料的丰富,在过去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是颇有特色的。书内有关文学的史料、著作,搜集很多,这对于研究文学的人,也是有帮助的。
内容提要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正统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俗文学”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目录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年),我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同时也是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沉浸式”的。 作者在构建中国文学的版图时,并非孤立地看待中国文学,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他会提及中国文学与周边国家文学的交流,古代中国与域外文明的互动,这种“世界史”的视角,让中国文学的研究不再显得局促和封闭,反而更加立体和生动。例如,在谈到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佛教经典对文学创作的启发,还深入探讨了佛教的生死观、因果论等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最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具有东方韵味的文学形象。这种跨文化的视野,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文学批评史的梳理也颇具深度,从早期对诗歌的评价,到后世批评理论的演变,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这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接受过程,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初读《中国文学史(上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那宏大而细腻的叙事视野。 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光的长河,从先秦的朴拙歌谣,一路走到近现代的百花齐放。书中对于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梳理,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深入分析其社会背景、哲学思想、政治变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文学的面貌。比如,在谈到唐诗的辉煌时,作者并未止步于“盛世出佳作”的论调,而是细致地剖析了科举制度对诗人身份的改变,文人阶层的壮大,以及佛教、道教等思想的融合,是如何共同催生了唐诗的多元与壮丽。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游戏,而是看到了其背后庞杂而生动的社会肌理。作者在阐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经典作品片段,这些片段的选取恰到好处,既能印证作者的观点,又能让我直接领略古人的风采。读来酣畅淋漓,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雅集,听他们纵论古今,吟诵诗篇。
评分《中国文学史(上下)》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原来文学可以这样读”。 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善于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具象化,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介绍“意境”这一概念时,作者并非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分析王维、李白等人的诗歌,用生动的意象组合和场景描绘,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我能够主动去感受、去体会文学的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深入剖析,也极具启发性。他会关注作家作品的独特性,分析其创作技巧的妙处,同时也会将其置于当时的文学潮流中,探讨其创新与传承。这种既“见一叶而知秋”,又“观全景而明理”的分析方法,让我在阅读中受益匪浅,对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中国文学史(上下)》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看见”感。 很多时候,我们读文学史,看到的只是名字、朝代、以及一些笼统的评价。但这本书不同,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我“看见”那些文学巨匠们创作时的心境。作者在描绘屈原的《离骚》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国诗人”的标签上,而是生动地还原了他被流放时的孤寂、悲愤,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割舍的理想与坚持。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我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温度,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区分,也做得极具匠心。例如,在比较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时,作者不仅分析了他们的文学主张,还指出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以及这种运动对当时文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与书中的文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就。
评分读完《中国文学史(上下)》,我深切体会到,文学史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脉络,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作者在梳理各个时期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例如,在讲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时,作者将其与宋代社会的开放与压抑、文人的精致生活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如何成为时代的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灵轨迹。书中对于文学批评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文学的价值并非由作者一人决定,而是经过一代代读者的解读、阐释和传承而不断丰富的。这种对文学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与中国文学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