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型縴維狀電子材料與器件
定價:118.00元
作者:彭慧勝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304668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圓脊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新型縴維狀電子材料與器件》可作為化學、物理、材料、能源、生物、醫學等相關專業的教師、博士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參考書,也可供有誌於推動柔性電子器件和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內容提要
《新型縴維狀電子材料與器件》重點介紹瞭縴維狀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光電轉換與儲能集成器件以及聚閤物發光電化學池。與闆狀和塊狀的電子器件相比,這些縴維狀的電子器件體積更小、質量更輕,可三維扭麯變形,並可以像化學縴維那樣被進一步編成織物,成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嚮。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緒論1
1.1能量轉換和儲存器件的發展1
1.1.1能量轉換1
1.1.2能量儲存1
1.2傳統平麵狀能源器件麵臨的挑戰2
1.3縴維狀能源器件的興起3
1.3.1縴維狀能量轉換器件3
1.3.2縴維狀能量儲存器件3
1.3.3縴維狀集成器件4
1.4縴維狀能源器件的**進展4
參考文獻5
第2章導電縴維7
2.1引言7
2.2金屬絲8
2.2.1鈦絲8
2.2.2不銹鋼絲10
2.2.3其他金屬絲10
2.3碳納米管縴維11
2.3.1製備方法11
2.3.2可紡碳納米管陣列15
2.4石墨烯縴維23
2.4.1石墨烯的閤成23
2.4.2石墨烯縴維的製備25
2.4.3石墨烯縴維的性能26
2.4.4復閤縴維27
2.5碳縴維和高分子縴維27
2.5.1碳縴維27
2.5.2高分子縴維27
2.6總結28
參考文獻29
第3章縴維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33
3.1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概述33
3.1.1熱力學原理34
3.1.2動力學過程37
3.1.3材料41
3.1.4錶徵43
3.1.5小結43
3.2縴維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概述43
3.2.1金屬電極44
3.2.2非金屬電極46
3.3纏繞結構的縴維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46
3.3.1工作電極47
3.3.2對電極52
3.3.3電解質57
3.4同軸結構的縴維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58
3.5縴維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功能化60
3.6展望63
參考文獻64
第4章縴維狀聚閤物太陽能電池67
4.1聚閤物太陽能電池概述67
4.1.1工作原理67
4.1.2器件結構69
4.1.3材料70
4.1.4錶徵72
4.1.5總結73
4.2縴維狀聚閤物太陽能電池概述73
4.2.1纏繞結構的縴維狀聚閤物太陽能電池73
4.2.2同軸結構的縴維狀聚閤物太陽能電池74
4.3基於碳納米管的縴維狀聚閤物太陽能電池76
4.4展望81
參考文獻81
第5章縴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83
5.1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概述83
5.1.1工作原理84
5.1.2器件結構86
5.1.3材料88
5.1.4小結89
5.2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89
5.3縴維狀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91
5.4可拉伸縴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93
5.5總結與展望97
參考文獻.97
第6章縴維狀超級電容器99
6.1超級電容器概述99
6.1.1儲能原理100
6.1.2電極材料102
6.1.3縴維狀超級電容器105
6.2纏繞結構的縴維狀超級電容器105
6.2.1概述105
6.2.2碳納米管縴維/鈦絲復閤超級電容器107
6.2.3碳納米管縴維/導電高分子復閤縴維107
6.2.4碳納米管復閤縴維108
6.2.5石墨烯縴維108
6.3同軸縴維狀超級電容器109
6.3.1結構110
6.3.2製備111
6.3.3同軸結構縴維狀超級電容器的性能112
6.4多功能縴維狀超級電容器115
6.4.1可拉伸的縴維狀超級電容器115
6.4.2智能變色的縴維狀超級電容器117
參考文獻119
第7章縴維狀鋰離子電池121
7.1鋰離子電池概述121
7.1.1基本原理122
7.1.2正極124
7.1.3負極125
7.1.4電解質126
7.2柔性鋰離子電池127
7.2.1平麵狀柔性鋰離子電池127
7.2.2可拉伸鋰離子電池128
7.2.3電纜狀的鋰離子電池129
7.3縴維狀的鋰離子電池130
7.3.1縴維狀的T/MnO2正極131
7.3.2縴維狀T/Si負極133
7.3.3縴維狀LiMn2O4-Si電池136
7.3.4縴維狀的LiMn2O4-Li4Ti5O12電池139
7.4展望144
參考文獻145
第8章縴維狀集成器件147
8.1集成器件概述147
8.1.1一體化器件147
8.1.2組裝器件149
8.1.3材料和錶徵151
8.1.4小結151
8.2縴維狀集成器件概述151
8.3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集成器件152
8.3.1同軸結構的集成器件152
8.3.2纏繞結構的集成器件155
8.4聚閤物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集成器件157
8.5可拉伸縴維狀集成器件158
8.6展望159
參考文獻160
第9章縴維狀發光器件162
9.1有機發光器件概述162
9.2有機發光二極管162
9.2.1OLED概述162
9.2.2工作機理163
9.2.3器件結構165
9.2.4材料166
9.3聚閤物發光電化學池171
9.3.1PLEC概述與研究進展171
9.3.2工作原理與器件結構171
9.3.3材料174
9.3.4PLEC性能錶徵177
9.4縴維狀發光器件179
9.4.1概述179
9.4.2縴維狀聚閤物發光電化學池179
9.5展望185
參考文獻186
0章能源織物189
10.1能源織物概述189
10.2織物狀能源器件的製備190
10.2.1織物狀光伏器件190
10.2.2織物狀超級電容器196
10.3展望201
參考文獻201
1章總結與展望202
11.1優勢202
11.2應用203
11.3挑戰和展望204
索引206
《半導體科學與技術叢書》已齣版書目207
彩圖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的工作重點轉嚮瞭柔性電子學方嚮,急需一本能夠係統梳理當前領域內最新進展的參考書。市麵上很多相關書籍要麼過於側重某一個單一的材料體係,要麼就是時間點太舊,跟不上技術迭代的速度。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它的覆蓋麵之廣,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從高分子基底的優化到新型導電油墨的配方設計,再到集成電路的柔性封裝技術,幾乎涵蓋瞭從材料製備到器件製造的全流程關鍵節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性能-結構”關聯性的深入探討。例如,在討論某類有機半導體材料的電荷傳輸機製時,作者不僅給齣瞭理論模型,還配上瞭大量的透射電鏡(TEM)和X射綫衍射(XRD)圖譜分析,清晰地展示瞭分子堆積方式如何直接影響載流子的遷移率。這種微觀層麵的解析,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進行材料結構調控的工程師來說,提供瞭寶貴的“調諧鏇鈕”。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已經成為瞭我實驗方案製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箱”,時不時就要翻閱一下,查找特定的參數範圍或製備條件。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質量堪稱業界典範。在很多技術書籍中,圖錶往往是掃描件或者低分辨率的插圖,晦澀難懂,甚至會誤導讀者。但是在這本書裏,所有的示意圖都經過瞭精心設計,綫條流暢,配色專業,即便是一些復雜的能帶結構圖或器件截麵圖,也能一目瞭然。例如,書中關於介電常數各嚮異性特性的那幾張三維空間圖,我研究瞭很久纔完全理解,而這本書裏的圖示,三言兩語加上那張精準的圖,立刻就將那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文獻方麵顯得十分審慎和權威,他並非堆砌最新的、熱門的文獻,而是選擇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和紮實基礎的經典工作進行深入剖析,同時又不乏對近兩年突破性進展的敏銳捕捉。這保證瞭內容的“站得住腳”和“麵嚮未來”。閱讀體驗上,字體選擇大小適中,行距閤理,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低於閱讀其他同類書籍。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當前電子材料領域的一些“炒作”現象感到厭倦,很多所謂的創新材料要麼實驗室數據水分太大,要麼成本高到無法商業化。因此,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更多是想看看它如何處理“工程化”和“經濟性”這兩個棘手的問題。這本書的第四篇,專門探討瞭規模化製備工藝中的挑戰,比如薄膜的均勻性控製、批次間的一緻性問題以及原材料的成本效益分析,這部分內容顯得格外實在和接地氣。作者沒有迴避這些現實中的睏難,而是提供瞭多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摺衷策略。比如,在比較溶液法和氣相沉積法時,書中不僅對比瞭它們的物理特性優勢,還直接給齣瞭不同設備投入和每平方米産齣的粗略成本估算模型,這對於進行項目可行性分析的工程師來說,是無價的信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停留在“能做齣來”的階段,而是深入到瞭“如何用得好、用得起”的層麵上,這正是許多前沿技術走嚮成熟所必需的視角轉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眼球,深邃的藍色背景上交織著一些閃爍的光點,讓人聯想到宇宙星空或是微觀層麵的復雜結構。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的質感厚實而平滑,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我本來是抱著一種略帶懷疑的心態開始閱讀的,因為這類前沿領域的書籍,往往在理論深度和實際應用之間難以找到完美的平衡點。然而,翻開第一章,作者清晰的邏輯結構和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他們沒有陷入過度晦澀的數學推導,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物理化學原理融入到對材料宏觀性能的討論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快速建立起一個基本的認知框架。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不同實驗錶徵手段的介紹非常詳盡且富有洞察力,不再是簡單的羅列公式,而是結閤實際案例闡述瞭如何通過這些手段來“看見”材料內部的微觀變化,這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導。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開篇展現齣瞭一種嚴謹又不失親和力的學術風範,讓人對後續內容的期待值大大提高。
評分我是一位在讀研究生,目前正在為畢業論文尋找一個有創新性的研究方嚮。過去幾周,我一直在海量的學術論文中摸索,感到非常迷茫,直到我拿到瞭這本教材。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優秀範本。它不像很多專著那樣直接從最前沿的成果講起,而是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階梯”。首先是基礎概念的夯實,然後是不同材料傢族的係統分類和介紹,最後纔是復雜器件的集成與挑戰。這種循序漸進的組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的陡峭程度。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可靠性與壽命預測”那一章節的處理。通常,這部分內容會被一筆帶過,但本書卻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瞭加速老化測試、環境應力篩選(ESS)等關鍵環節,甚至還涉及到瞭相關的行業標準和法規要求。這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純粹的學術探討,它真正做到瞭連接實驗室研究與工業化生産之間的橋梁作用,為我的研究選題提供瞭更具現實意義的指導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