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技術及應用電路項目化教程 錢裕祿

傳感器技術及應用電路項目化教程 錢裕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裕祿 著
圖書標籤:
  • 傳感器技術
  • 傳感器應用
  • 模擬電路
  • 嵌入式係統
  • 項目化學習
  • 電子工程
  • 錢裕祿
  • 電路設計
  • 實踐教程
  • 單片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德偉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21105
商品編碼:2977662860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傳感器技術及應用電路項目化教程

定價:35.00元

售價:24.2元,便宜10.8元,摺扣69

作者:錢裕祿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3012211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整體編寫思路是“模塊化 項目化”,模塊化突齣的是以“被測物理量為研究對象”,每個模塊由若乾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以某一個具體傳感器應用設計為依托。本書內容主要包括:現代檢測技術及傳感器基礎知識;典型傳感器及其應用:主要包括超聲波傳感器、光電傳感器、紅外傳感器、霍爾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和智能化數字傳感器等;物聯網與傳感器網;傳感器技術在現代檢測係統中的應用。本書可以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電子信息工程、自動控製、電子工程、應用電子技術、電氣工程、工業自動化等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現代傳感器技術與嵌入式係統設計實戰》 內容梗概: 本書是一本聚焦於現代傳感器技術前沿應用與嵌入式係統深度結閤的實踐教程。全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從傳感器原理、選型、接口設計,到嵌入式平颱開發、數據處理與應用實現的全方位知識體係。我們摒棄瞭純理論的枯燥闡述,而是將重點放在項目驅動的實戰訓練上,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典型應用案例,帶領讀者親手實踐,理解傳感器在不同場景下的工作機製,並學會如何將其高效地集成到嵌入式係統中,最終完成功能豐富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模擬信號傳感器(如溫度、濕度、光照、壓力等)到進階的數字傳感器(如加速度計、陀螺儀、GPS、圖像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以及物聯網領域日益重要的無綫傳感器網絡(WSN)技術。我們將深入探討每種傳感器的物理原理、電氣特性、精度與誤差分析,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選擇傳感器時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例如量程、分辨率、響應時間、功耗、成本和環境適應性。 在嵌入式係統設計方麵,本書選擇瞭目前主流的微控製器平颱,如Arduino、STM32係列等,並結閤常用的嵌入式操作係統(如RTOS)和開發工具鏈。讀者將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平颱采集、處理和傳輸傳感器數據,如何進行低功耗設計,如何實現各種通信協議(如I2C、SPI、UART、CAN、Wi-Fi、Bluetooth、LoRa等),以及如何構建用戶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麵。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高度的項目化導嚮。我們精心策劃瞭多個貼近實際需求的典型項目,例如: 智能傢居環境監測係統: 集成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如CO2、PM2.5),通過Wi-Fi將數據上傳至雲平颱,並實現手機App遠程查看和控製。 工業設備狀態監測與預警: 利用振動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流傳感器等,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通過CAN總綫或RS485傳輸數據,並在異常時觸發報警。 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 集成心率傳感器、血氧傳感器、體溫傳感器、運動傳感器,實現對用戶生理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並利用藍牙將數據傳輸至智能手機。 無人機姿態控製與導航: 整閤加速度計、陀螺儀、磁力計、GPS模塊,實現無人機的姿態穩定、位置感知與路徑規劃。 農業物聯網解決方案: 部署土壤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精準監測與自動化灌溉控製。 每個項目都將包含詳細的硬件選型建議、電路原理圖設計、元器件清單(BOM)、嵌入式代碼實現(包括傳感器驅動、數據采集、算法處理、通信協議棧等)、係統調試與優化方法。我們注重培養讀者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讀者在項目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擴展。 內容結構詳解: 第一部分:傳感器基礎理論與實踐 1. 傳感器概述與分類: 傳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重要參數(靈敏度、精度、分辨率、綫性度、遲滯等)。 傳感器的主要分類:按工作原理(電磁、機械、熱、光學、化學、生物等)、按輸齣信號(模擬、數字)、按應用領域(工業、醫療、環境、消費電子等)。 傳感器誤差的來源與減小方法。 2. 常用模擬信號傳感器詳解: 溫度傳感器: 熱敏電阻(NTC/PTC)、熱電偶、集成溫度傳感器(如LM35, DS18B20等)。詳細介紹其工作原理、選型注意事項、與微控製器接口的典型電路設計(如ADC采集)。 濕度傳感器: 電容式濕度傳感器、電阻式濕度傳感器。原理、特性、接口電路設計。 光傳感器: 光敏電阻(LDR)、光電二極管、光電三極管。應用場景(如光照強度測量、避障)、電路設計。 壓力傳感器: 壓阻式、電容式、壓電式。原理、選型(絕壓、錶壓、差壓)、信號調理電路。 力/力矩傳感器: 壓電傳感器、應變片式傳感器。應用(如稱重、力反饋),信號處理。 3. 常用數字信號傳感器詳解: 加速度計與陀螺儀(IMU): MEMS技術原理,三軸加速度計、三軸陀螺儀的工作原理,數據格式,I2C/SPI接口通信。 磁力計: 霍爾效應傳感器、各嚮異性磁阻(AMR)傳感器。與加速度計、陀螺儀融閤實現電子羅盤。 GPS/GNSS模塊: 工作原理,NMEA協議解析,數據輸齣。 距離傳感器: 超聲波傳感器、紅外測距傳感器、激光雷達(LiDAR)基礎。 圖像傳感器: CCD與CMOS原理,攝像頭模塊接口(如DVP)。 氣體傳感器: 半導體氣體傳感器、電化學氣體傳感器。原理、應用(如VOC、CO、CO2檢測)。 其他數字傳感器: 霍爾開關、編碼器、RFID讀寫模塊等。 第二部分:嵌入式係統平颱與開發 4. 主流嵌入式開發平颱介紹: Arduino生態係統: Arduino Uno, Nano, Mega等開發闆介紹,Arduino IDE使用,基礎語法與編程模型。 STM32微控製器: STM32係列MCU架構,CubeMX配置工具,HAL庫和LL庫的使用,Keil/STM32CubeIDE開發環境。 Raspberry Pi / BeagleBone: Linux嵌入式開發基礎,Python/C++編程,GPIO接口的使用。 5. 嵌入式係統硬件接口與通信: 模擬信號接口: ADC(模數轉換)與DAC(數模轉換)原理,采樣率、分辨率、參考電壓等參數。 數字信號接口: 串行通信: UART/USART(異步串行通信),I2C(同步串行通信),SPI(同步串行通信)。詳細講解通信時序、地址、數據傳輸。 並行通信: GPIO(通用輸入輸齣)的使用。 總綫協議: CAN總綫(控製器局域網)、USB(通用串行總綫)。 無綫通信模塊接口: Wi-Fi(ESP8266/ESP32)、Bluetooth(HC-05/06, BLE)、LoRa(長距離低功耗)。 6. 嵌入式係統軟件開發與調試: 傳感器驅動程序開發: 如何根據傳感器數據手冊編寫高效、可靠的驅動程序。 數據采集與處理: 濾波算法(均值濾波、中值濾波、卡爾曼濾波等),校準算法。 實時操作係統(RTOS)基礎: 任務調度、信號量、消息隊列、事件標誌組等核心概念,FreeRTOS在嵌入式項目中的應用。 嵌入式開發工具鏈: 編譯器、鏈接器、調試器(JTAG/SWD)的使用。 代碼優化與調試技巧: 內存管理、功耗優化、性能分析。 第三部分:項目化應用實踐 7. 智能環境監測與控製項目: 項目目標: 構建一個能夠實時監測室內溫濕度、光照強度、PM2.5指數,並能根據設定閾值自動調節風扇或開啓新風係統的智能傢居終端。 硬件選型: DHT22/SHT30溫濕度傳感器,BH1750光照傳感器,GP2Y10/PMS5003 PM2.5傳感器,ESP32/STM32微控製器,繼電器模塊。 電路設計: 各傳感器與MCU的接口電路,繼電器控製電路。 軟件實現: 溫濕度、光照、PM2.5數據采集與顯示,閾值判斷與控製邏輯,Wi-Fi網絡連接與數據上傳(MQTT協議),簡易Web服務器或App接口。 案例擴展: 加入CO2傳感器,實現遠程報警功能,接入語音助手。 8. 工業振動監測與故障預警係統項目: 項目目標: 實時監測鏇轉機械設備的振動信號,分析振動特徵,識彆潛在的早期故障,並及時發齣預警。 硬件選型: ADXL345/MPU6050加速度計,STM32F4係列微控製器,CAN收發器(若需組網),OLED顯示屏。 電路設計: 加速度計與MCU的SPI/I2C接口,CAN總綫接口電路。 軟件實現: 高采樣率數據采集,FFT(快速傅裏葉變換)分析,特徵提取(如RMS值、峰值),基於閾值或簡單頻譜分析的故障診斷算法,CAN總綫通信實現數據上報或遠程監控。 案例擴展: 集成溫度傳感器,實現多維度狀態監測;開發更復雜的故障診斷模型(如機器學習)。 9. 低功耗可穿戴健康監測原型項目: 項目目標: 設計一款能夠監測心率、運動步數、體溫等基本生理指標的低功耗可穿戴設備原型,並通過藍牙將數據發送至智能手機。 硬件選型: MAX30102(心率/血氧)/MAX32625(心率),ADXL345/LIS3DH(步數/運動),DS18B20/MLX90614(體溫),nRF52832/ESP32-C3(低功耗藍牙MCU)。 電路設計: 各傳感器與MCU的接口電路,天綫設計(若為獨立PCB)。 軟件實現: 低功耗模式下的傳感器數據采集,心率算法(PPG信號處理),步態識彆算法,藍牙BLE協議棧配置與數據透傳(GATT服務/特性),手機App端數據接收與顯示。 案例擴展: 集成GPS進行軌跡記錄;支持OTA(空中下載)固件更新;與雲平颱同步數據。 10. 嵌入式視覺與圖像識彆入門項目: 項目目標: 使用嵌入式攝像頭和微控製器實現簡單的圖像采集與目標識彆功能(如人臉檢測或特定顔色物體識彆)。 硬件選型: OV2640/OV7670攝像頭模塊,STM32F7/H7係列或ESP32-CAM開發闆,SD卡模塊。 電路設計: 攝像頭與MCU的DVP接口,SD卡接口。 軟件實現: 攝像頭驅動開發,圖像采集與格式轉換,簡單的圖像處理算法(如二值化、邊緣檢測),TinyML/CMSIS-NN庫在嵌入式設備上的模型部署與推理(如輕量級人臉檢測模型)。 案例擴展: 實現物體追蹤;與雲端AI服務對接進行更復雜的圖像分析。 第四部分:進階與展望 11. 傳感器網絡與物聯網(IoT)集成: 無綫傳感器網絡(WSN)架構: Zigbee, LoRaWAN等協議在傳感器網絡中的應用。 雲平颱接入: MQTT, CoAP等物聯網通信協議,AWS IoT, Azure IoT, Google Cloud IoT等雲平颱的數據接入與管理。 邊緣計算: 在傳感器節點或網關進行部分數據處理,降低雲端負載。 12. 傳感器技術發展趨勢與未來應用: 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傳感器。 柔性電子與可穿戴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與醫療診斷。 環境監測與智慧城市。 AI與傳感器融閤帶來的新機遇。 本書力求以詳實的技術內容、清晰的結構安排、豐富的項目實踐,為廣大高校師生、電子工程師、嵌入式開發愛好者提供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不僅能夠掌握現代傳感器技術的核心知識,更能提升嵌入式係統的設計與開發能力,為投身於智能化、物聯網化的時代浪潮做好充分準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教程的理論深度似乎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教材水平。它羅列瞭大量的傳感器類型和應用電路的框圖,但對於核心的信號調理和噪聲抑製技術,講解得極其膚淺。比如,在討論高精度電阻應變計的橋路補償時,書上隻是一帶而過,沒有深入探討實際工程中如何選擇閤適的補償元件、如何處理溫度漂移的數學模型。當我試圖通過書中的例子來實現一個低噪聲的放大電路時,發現書中給齣的元件參數選擇缺乏依據,更像是經驗式的堆砌,而不是基於係統分析得齣的結論。對於真正想深入理解傳感器前端設計,並能應對復雜工業現場環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點支撐是遠遠不夠的,更像是一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具手冊,而不是一本能建立紮實理論框架的教程。

評分

這本書的插圖簡直是災難。每一張電路圖都像是用最原始的繪圖軟件隨便畫齣來的,綫條粗糙得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對電子工程的基本審美都沒有。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分辨導綫和元件的連接關係,結果很多時候都是靠猜的。更彆提那些錶格瞭,排版混亂不堪,字體大小不一,有些數據點都快要擠齣頁麵瞭。我記得有一章講到AD轉換器的原理圖,那張圖簡直是抽象藝術品,我一個學瞭幾年電子的都得盯著看半天纔能理清信號流嚮。如果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初學者,那這種糟糕的視覺呈現無疑會極大地增加學習的門檻和挫敗感。一個好的教程,技術內容重要,但視覺的清晰度和專業性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載體。希望未來的再版能請一位專業的圖錶設計師來重新繪製這些關鍵的示意圖,否則,這部分內容對於提升學習體驗來說,幾乎是負資産。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過於枯燥和口語化,缺乏專業技術文檔應有的嚴謹性和精確性。我經常發現一些句子結構鬆散,甚至帶有明顯的口頭禪式的錶達,這讓我感覺我不是在閱讀一本嚴肅的學術教程,而是在聽一個冗長的、未經潤色的技術講座錄音。比如,在描述一個定時器的配置時,作者使用瞭“大概弄成這樣就行瞭”這樣的模糊措辭,這對於需要精確控製時序的數字電路來說是緻命的。技術書籍需要用精確的數學語言和規範的術語來構建知識體係,而這本書卻過多地依賴於含糊不清的描述和不確定的建議,這極大地削弱瞭其作為參考資料的權威性和可靠性。我期待的是清晰、有力的技術闡述,而不是這種拖遝且不確定的敘事。

評分

關於配套實驗環節的設計,隻能用“紙上談兵”來形容。教程中列齣瞭一係列基於麵包闆的實驗項目,但對於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棘手問題,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預警或排錯指導。例如,書中建議使用某個特定型號的運算放大器進行緩衝放大,但沒有提及該運放的輸入偏置電流對高阻抗傳感器的影響,也沒有給齣當信號齣現明顯寄生振蕩時,應該從哪些方麵入手進行阻尼處理。這種隻給齣理想化電路圖,卻避談現實世界中各種非理想因素的教學方式,對於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極其有害的。讀者很可能按照書上的步驟做齣來一個“完美”的理論電路,一旦拿到實際的傳感器或PCB闆上測試,就會發現完全無法工作,卻找不到書中提供的任何解決思路。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場無休止的“捉迷藏”遊戲,我總是在尋找作者的邏輯主綫。它的章節組織結構非常跳躍,前一頁還在討論霍爾效應傳感器的工作原理,下一頁就突然跳到瞭微控製器的數據采集流程,中間完全沒有平滑的過渡或者承上啓下的總結。更令人睏惑的是,一些關鍵的術語定義前後不一緻,或者在不同的章節中對同一概念使用瞭不同的錶述,這使得初次接觸這些知識的讀者極易産生混淆。我不得不頻繁地翻閱附錄和目錄,試圖重建作者的思維路徑,這極大地打斷瞭我的學習節奏。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作者多年來分散的項目筆記的簡單匯編,而沒有經過係統的、專業的編輯和結構化處理,閱讀體驗非常破碎和低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