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平俗曲略
定价:78.00元
作者:李家瑞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805546841
字数: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以系统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北平的“俗曲”为主旨,分说书、戏剧、杂耍、杂曲、徒歌五个种属,将六十二个艺术品种逐一加以论述。其中,属于曲艺现行曲种的近二十种,如说唱鼓书、子弟书、竹板书、快书、南词、滩簧、牌子曲、莲花落、数来宝、双簧、道情等;属于现行曲种的曲调或曲牌的近三十种,如〔利津调〕、〔湖广调〕〔马头调〕〔靠山调〕〔边关调〕〔五更调〕〔扬州歌〕〔四川歌〕〔老八板〕〔剪靛花〕〔银纽丝〕〔清江引〕等;余者为戏曲、杂技、歌曲等形式。 n
作者以文论引证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评介了各种俗曲的沿革、演变、特色及流布情况,并于文末附该种俗曲的一篇词文与工尺谱示例。诸多示例系从《百本张抄本》《车王府曲本》《升平署抄本》《北平图书馆乌丝阑抄书》等三千余种俗曲抄本中精选,除《红绣鞋》一种外,均原文抄录,未行删节。 n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家瑞(1895-1975),原名辑五,男,白族。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家,文物考古专家。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本校中文系。1925年起师从刘半农。1928年在刘半农的介绍下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工作,专门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出版《北平俗曲略》《北平风俗类征》两种文献集成,发表了多篇文章。1949年起,先后在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云南省博物馆工作,历任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古文、省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省史学会理事等职。 n
文摘
序言
《北平俗曲略》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鲜活的生活图景。它所描绘的“俗曲”,并非仅仅是单纯的音乐形式,而是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和时代印记的民间艺术。书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传唱的曲调,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旋律,却以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反映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抒发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他们的情感与希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不仅仅是对曲子的罗列和介绍,更是在字里行间注入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能想象到,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围炉而坐的人们,听着一曲悠扬的俗曲,驱散了寒意;也能想象到,在热闹的市集,孩子们追逐嬉戏,耳边回荡着欢快的曲调。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北平,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历史角落里,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故事,也让我对民间艺术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初闻香气不甚浓烈,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悠长的韵味。我之所以对《北平俗曲略》产生兴趣,完全是被其古朴的书名所吸引,它带着一种独特的市井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书页,繁体字的排版和古雅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并非曲艺界的专家,对俗曲的了解也仅限于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以一种极为亲切、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了解北平市井文化的大门。它没有冗长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分析,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将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流传的曲子,那些唱响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旋律,一点点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那抑扬顿挫的唱腔,看到那生动形象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些曲子所承载的精神寄托。《北平俗曲略》,不单单是一本关于俗曲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北平市井风情的生动写照,一本描绘那个时代人民心灵的画卷,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切的体悟。
评分初读《北平俗曲略》,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与其他严肃的学术著作不同,这本书没有将目光聚焦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承载着时代最真实生活气息的群体。它所描绘的“俗曲”,并非高雅的宫廷乐章,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阳春白雪,而是根植于市井烟火,反映着百姓日常生活,承载着他们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的民间艺术。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曲子背后的故事、演唱的场景、听众的反应,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能看到,在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老宅的窗棂,照在一个说书先生身上,他抑扬顿挫的唱腔,吸引着一群围坐在茶馆里的老少爷们;亦或是夏日的夜晚,街头巷尾,阵阵悠扬的曲调,伴随着人们纳凉聊天,消磨着时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它的质朴,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北平,也让我对那些被历史忽略的普通人,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像一本陈年的老酒,初尝时也许不以为意,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它深藏的韵味。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北平俗曲略》的,当时只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带着一种浓浓的市井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拿到书后,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古朴的排版和繁体的字迹所吸引,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北平。虽然我并非曲艺专家,对俗曲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市井文化的大门。它没有艰涩的理论,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分析,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将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的曲子,那些唱响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旋律,一点点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那咿咿呀呀的唱腔,看到那眉飞色舞的表演,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精神寄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俗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北平市井风情的生活史,一本关于那个时代人民心灵的缩影。它让我对那个离我们既遥远又似乎从未离开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切的感受。
评分阅读《北平俗曲略》,总让我想起童年时听长辈讲故事的情景。那是一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讲述方式,没有多少花哨的辞藻,却句句都带着真情实感。这本书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它所介绍的“俗曲”,不是那种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根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贴近大众情感的民间曲调。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这些曲子是如何在市井中流传,又是如何陪伴着人们度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仿佛能看到,在街头巷尾,说书人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故事,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也能听到,在家庭的温馨时刻,大家围坐在一起,哼唱着熟悉的旋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音乐,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北平,一个充满烟火气,充满人情味,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它让我明白了,艺术的生命力,往往就藏在最普通、最贴近生活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