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學概論 | 作者 | 章炳麟 |
| 定價 | 24.00元 | 齣版社 | 嶽麓書社 |
| ISBN | 9787807613114 | 齣版日期 | 2010-01-01 |
| 字數 | 頁碼 | 252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863Kg |
| 內容簡介 | |
| 《國學概論外一種:國學講演錄》是章炳麟1922年4—6月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由現代學者曹聚仁整理成書。書中精闢論述瞭國學的內涵以及研究國學的方法,係統介紹瞭傳統經學、哲學、文學的流變,對各個時期學術發展的特點、代錶人物、著作,都有精湛評價。為使讀者對章炳麟先生的學問有更多瞭解,此次齣版還收錄《國學講演錄》。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國學概論 自序 小識 章 概論 第二章 國學的派彆(一)——經學的派彆 第三章 國學的派彆(二)——哲學的派彆 第四章 國學之派彆(三)——文學之派彆 第五章 結論——國學之進步 外一種:國學講演錄 序 章 小學略說 第二章 經學略說 第三章 史學略說 第四章 諸子略說 第五章 文學略說 跋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我在東京曾講演過一次國學,在北京也講演過一次,今天是第三次瞭。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即如曆史,本是不能講的。古人已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現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瞭。即《通鑒》等書似乎稍簡要一點,但還是不能講;如果隻像說大書那般鋪排些事實,或講些事實夾些論斷,也沒甚意義。所以這些書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講國學,隻能指示些門徑和矯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 |
| 文摘 | |
| 在他們以前,周時有蘇綽,曾擬《大誥》,也可說是他們底濫觴。韓、柳底文,雖是彆開生麵,卻也從燕、許齣來,這是桐城派不肯說的。中唐蕭穎士、李華底文,已漸趨於奇;德宗以後,獨孤及底行文,和韓文公更相近瞭。後此韓文公、柳宗元、劉禹锡、呂溫,都以文名。四人中以韓、柳二人喜造詞,他們是主張詞必己齣的。劉、呂也愛造詞,不過不如韓、柳之甚。韓纔氣大,我們沒見他底雕琢氣,柳纔小,就不能掩飾。韓之學生皇甫浞、張籍,也很歡喜造詞。晚唐李翱彆具氣度,孫樵詰屈聱牙,和韓也有不同。駢體文,唐代推李義山,漸變為後代底《四六體》,我們把他和陸機一比,真有天壤之分。唐人常稱孟子、荀卿,也推尊賈誼、太史公,把晉人柔曼氣度掃除淨盡,返於漢代底“剛”瞭。 宋蘇軾稱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人們很不佩服。他所說八代,也費端詳。有的自隋上推閤南朝四代及晉、漢為八代。這當然不閤的;有的自隋上推閤北朝三代及晉、漢、秦為八代,那是更不閤瞭。因為司馬遷、賈誼是唐人所極尊的,東坡何至如此鬍塗?有的自隋上推閤南朝四代、北朝三代為八代,這恰是情理上所有的。 宋初承五代之亂,已無文可稱;當時大都推重李義山,《四六體》漸盛,我們正可以說李義山是承前啓後的人,以前是《駢體》,以後變成《四六》瞭。北宋初年,柳開得韓昌黎集讀之,行文自以為學韓,考、之實際,和韓全無關係;但宋代文學,他實開其源。以後穆修、尹洙輩也和《四六》離異,習當時底平文——古文一名,當時所無——尹洙比較前人高一著。北宋文人以歐陽修、三蘇、曾、王為著。歐陽本習四六,後來纔走入此途;同時和他敵對,首推宋祁。祁習韓文,著有、《新唐書》,但纔氣不如韓。他和歐陽交情深,而論文極不閤。他底長兄宋郊,習燕、許之文,和他也不同。 明人稱唐宋八大傢,因此使一般人以為唐宋文體相同。實在唐文主剛,宋文主柔,極不相同;歐陽和韓,更格格不相入。韓喜造詞,所以對於李觀、樊宗師的文很同情;歐陽極反對造詞,所以“天地豁,萬物軋,聖人茁”等句,要受他底“紅拉帛”。並且“<黃主>纊塞耳,前旒蔽明”二語,見於《大戴禮》;歐陽未曾讀過,就不以為然,他無論矣。三蘇以東坡為博,洵、轍不過爾爾。王介甫纔高,讀書多,造就也較多。曾子固讀書亦多,但所作《樂記》,隻以大話籠罩,比原道還要空泛:有人把他比劉原甫,一浮一實,擬於無倫瞭。宋人更稱曾有經術氣,更堪一笑! 南宋文調甚俗,開科舉文之端,這項文東坡已有雛形,隻未十分顯露,後來相沿而下,為明初宋濂輩底《颱閣體》;中間在元代雖有姚燧、虞集輩尚有可觀,但較諸北宋已是一落韆丈。 宋代不以文名而文佳者,如劉敞、司馬光輩謹嚴厚重,比歐陽高一等,但時人終未加以青目,這也是可惜的。 明有前七子、後七子之分,前七子(李夢陽等)恨《颱閣體》;後七子(王世貞等)自謂學秦、漢,也很庸俗。他們學問都差於韓、蘇,摹擬不像,後人因此譏他們為僞體。歸有光齣,和後七子中王世貞相抗敵,王到底不能不拜他底下風。歸所學的是歐、曾二傢,確能人其門庭,因此居僞體之上;正如孟子所說:“五榖不熟,不如荑稗’’的瞭! 桐城派,是以歸有光為鼻祖,歸本為昆山人,後來因為方、姚興自桐城,乃自為一派,稱文章正宗。歸講格律氣度甚精工,傳到顧亭林有《救文》一篇,講公式禁忌甚確,規模已定。清初汪琬學歸氏甚精,可算是歸氏底嫡傳;但桐城派不引而人之,是純為地域上的關係瞭。 方苞齣,步趨歸有光,聲勢甚大,桐城之名以齣。方行文甚謹嚴,姚姬傳承他底後,纔氣甚高,也可與方並駕。但桐城派所稱劉大櫆,殊無足取;他們競以他是姚的先生,並且是桐城人,就憑意氣收容瞭,因此引起陽湖和他對抗。陽湖派以惲敬、張惠言為巨子;惠言本師事王灼,也是桐城派的弟子,他們嫉惡桐城派獨建旗幟,所以分裂的:可惜這派傳流不能如桐城派的遠而多。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注釋和索引係統,體現瞭編者的嚴謹和對讀者體驗的極緻關注。老實說,很多學術類書籍雖然內容紮實,但常常因為注釋散落在頁腳或書末,查找起來非常費勁。但《國學概論》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每當遇到一個生僻的術語、一個典故的齣處,作者都會在正文旁用清晰的小字進行簡要說明,或者直接標注齣處,非常方便對照查閱。更絕的是,書末的索引部分,簡直是一部小型工具書。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頁碼羅列,而是將關鍵概念進行瞭主題分類,比如“古代天文曆法”、“古代官製體係”、“先秦諸子核心觀點”等,分類清晰到令人贊嘆。我曾嘗試查找一個關於“墨傢非攻”的論述,通過索引,我不僅找到瞭正文的討論頁碼,還找到瞭所有相關概念的交叉引用頁,這種細緻入微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作為工具書的使用價值。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對傳統文化脈絡的梳理,那種宏大敘事下的精妙切割,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並沒有試圖將浩如煙海的國學內容一股腦塞給你,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嚮導,帶著你沿著一條清晰的時間軸和知識樹逐步深入。比如,它在闡述“儒傢思想的演變”時,不是簡單地羅列孔孟老莊的語錄,而是巧妙地穿插瞭曆代注疏的觀點差異,並輔以清晰的圖錶來展示不同學派在核心概念上的微妙分歧。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幫助我這種初學者避免瞭概念混淆的陷阱。尤其是對“理學”和“心學”的辨析部分,作者用極為精煉的語言,抓住瞭二者在“格物”和“緻知”上的核心差異,讓我茅塞頓開,仿佛那堵在心頭多年的牆轟然倒塌。這種結構化的引導,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學思辨變得層層遞進,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探究下一個知識的交叉點。
評分這本《國學概論》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裝幀的材質帶著一種溫潤的、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質感。封麵采用的留白處理,簡潔卻不失莊重,那幾筆遒勁的書法題字,乍一看仿佛是齣自哪位清代老先生的手筆,每一個筆畫都蘊含著沉澱韆年的氣韻。我拿到書時,就忍不住細細摩挲瞭好幾遍,那種對傳統的敬意和現代設計的巧妙融閤,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沉浸在一種期待之中。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其考究,不是那種泛著工業冷光的紙張,而是略帶米黃的暖調,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值得稱贊的是,版式設計極為疏朗有緻,字體大小適中,段落之間的間距處理得當,讓人在麵對那些深奧的古代典籍引用時,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不會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壓倒。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國學”這一主題的尊重和嚴肅態度,讓人感到物有所值,非常適閤放在書房裏細細品味,時不時取齣來把玩一番,光是看著它,心情都能平靜許多。
評分從一個實用主義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因為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文化橋梁”。我過去一直覺得,學習國學似乎需要先掌握一套艱深的古漢語和復雜的曆史背景,這讓人望而卻步。但《國學概論》仿佛深諳此道,它巧妙地避開瞭這些先決條件,而是直接從最核心的思想體係入手,將“道”和“術”結閤起來進行介紹。比如,它在講授“中國古代的禮樂製度”時,不僅僅是描述製度本身,還深入探討瞭這些製度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模式和審美取嚮,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讓我開始真正理解為何我們的傳統文化會發展齣特定的思維慣性。它讓我認識到,國學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思維邏輯中的活水源頭。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變得更加立體和深邃瞭許多,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我非常喜歡的“雅而不晦”的範式。很多國學入門讀物,要麼是過於白話,失去瞭古文的韻味,要麼就是辭藻堆砌,讓讀者望而卻步。然而,作者在這裏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在引用原典時,會給予精準的、現代人能理解的白話解釋,但絕不是那種生硬的直譯。你看那些對《周易》爻辭的闡釋,既保留瞭古語的凝練和意境,又通過現代的語言邏輯將其深層含義剖析得淋灕盡緻,充滿瞭洞見。閱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坐在一間茶室裏,聽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娓娓道來,他既能引用古人的典故信手拈來,又能用你我都能理解的方式來解釋那些跨越時空的智慧。這種親切感和權威性並存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心理門檻,讓“高高在上”的國學真正走進瞭尋常百姓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