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

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洪波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四庫全書
  • 四庫學
  • 鄧洪波
  • 古籍整理
  • 文獻編纂
  • 目錄學
  • 中國古典文獻
  • 學術研究
  • 圖書學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9205
商品編碼:29777390704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四庫學(輯)

定價:88.00元

作者:鄧洪波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11292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近二十年四庫學研究有何特點?湖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周積明教授會告訴您。

◎“浙本齣於殿本”說流傳百餘年,可靠嗎?颱灣大學中文係夏長樸教授會告訴您。

◎清代學術自省與《四庫全書》的編修有什麼關係?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陳曉華教授會告訴您。

◎前人未曾論及或語焉不詳的浙本、殿本異文有多少?上海博物館魏小虎研究員會告訴您。

內容提要


  《中國四庫學》是由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鄧洪波教授主編,中華書局編輯齣版的四庫學研究的學術輯刊。每年兩輯,常設四庫學綜閤研究、四庫提要研究、經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及文獻整理等七個欄目,不定期刊發專稿。

目錄


《中國四庫學》發刊辭/001

◎專稿

在中國四庫學高層論壇上的講話李鐵映/001

◎四庫學綜閤研究

四庫學二十年

——以《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為中心周積明/006

張舜徽先生的四庫學研究周國林邱亞/011

論王重民先生的四庫學成就張宗友/021

“輯今弆古非同事天祿文淵故彆藏”

——論宮廷書目在學術史上的典範意義劉薔/028

《四庫全書》捲末附考證案語研究何燦/041

◎四庫提要研究

《四庫全書總目》“浙本齣於殿本”說的再檢討夏長樸/053

翁方綱《四庫提要》稿本考鄧國光/081

《四庫全書總目》浙本、殿本異文考辨二百例魏小虎/090

《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著録江南典籍補正周録祥/156

《四庫全書》捲前提要四種及其收書異同録

——兼及金毓黼所論《四庫全書》捲前提要問題李國慶王釩/167

◎經部研究

不使異學淆正經

——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易學圖書之部次看清代易流蔡智力/177

《四庫全書總目·周禮類》所載學術流彆管窺蔣鵬翔/195

《四庫全書總目·四書反身録》再辨證雷平馬建強/205

清代學術自省與《四庫全書》的編修陳曉華/215

◎史部研究

《四庫全書》史部提要著録之書名改易考王婷/235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劄記李立民/244

武英殿本《漢書》“考證”編纂研究董恩林湯軍/258

讀《元史》校《元典章》兩則毛海明/269

◎子部研究

論齣土道傢文獻與老莊道、氣和閤生物思想的一緻性張景張鬆輝/276

論《四庫全書總目》對西學的誤讀及成因

——以耶穌會士譯亞裏士多德著作為例張永超/286

◎集部研究

《四庫全書》本《文敏集》考略張春國/304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彆集提要徵引文獻考論

——以《靜誌居詩話》為中心張曉芝/316

解讀與反思: 《四庫全書總目》的明代文學批評

——以復古派作傢的彆集提要為例劉敬/340

◎文獻整理

鄒守益《語石鼓諸生二十五篇》鄧洪波整理/350

曹元弼、劉體乾論蜀石經書許超傑整理/356

◎附録

《中國四庫學》稿約/361

《中國四庫學》稿件格式要求/363

作者介紹


鄧洪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四庫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曆史教學與書院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嶽麓書院史略》、《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整理本)、《中國書院辭典》、《中國書院製度》、《中國書院文化史叢書》、《東亞曆史年錶》《中國狀元殿試捲大全》等。

文摘


序言



中國古代典籍整理與學術傳承: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構建史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知識的積纍與傳承,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滋養著中華文明的根基。而在這條河流中,一部部珍貴的古代典籍,便是其最精華、最閃耀的河沙。如何係統地梳理、甄彆、保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並將其有機地融匯成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以供後人學習與研究,是中國曆代學者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偉目標。本書所要探討的“中國四庫學”,正是圍繞這一核心命題展開的,它不僅是一門關於古籍整理的學問,更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知識編纂工程,深刻地反映瞭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演進、國傢對文化事業的重視程度,以及士大夫階層在知識傳承中的獨特作用。 “四庫學”之名,取自於中國曆史上最著名、規模最龐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四庫全書》的編纂。乾隆年間,以紀曉嵐、劉墉、和珅等為首的編纂團隊,耗費巨資、動員人力,對全國搜羅到的數十萬捲古籍進行瞭一次前所未有的係統性整理。他們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對書籍進行甄彆、校勘、編目、抄寫,最終匯集成一部洋洋大觀的“四庫”。這個工程的完成,不僅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圖書館學的理論和實踐,也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學術提供瞭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然而,“四庫學”的內涵遠不止於《四庫全書》的編纂本身。它所涵蓋的,是從先秦時期諸子百傢著作的初步整理,到漢代官方組織的文獻編纂,再到唐宋時期各大藏書樓的興盛,以及明清時期私人藏書與官方編纂的雙重發展,乃至《四庫全書》及其後續整理工作的整個過程。它涉及到的,是曆代君王、官員、文人學者,在麵對數量龐雜、良莠不齊的古代文獻時,所采取的一係列方法、策略和原則。 一、 溯源:先秦至漢代,學術思想的初步凝聚與整理 中國古代對典籍的整理,其萌芽可以追溯到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學術爭鳴,催生瞭大量的著作。雖然當時尚未有統一的分類標準和大規模的整理活動,但各學派對自己門派經典進行搜集、整理和傳習,已經為後世的典籍整理奠定瞭基礎。例如,墨傢對先賢著作的匯編,以及儒傢對《詩》、《書》、《禮》、《易》、《樂》、《春鞦》等“六經”的傳習和解讀,都體現瞭初步的文獻整理意識。 進入秦漢之際,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國傢對文獻的需求和管理的規模都顯著提升。秦朝的焚書坑儒,雖然是對思想的壓製,但也從反麵凸顯瞭文獻的價值和控製的必要性。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後,官方對儒傢經典及其他重要文獻的搜集和整理變得尤為重要。漢武帝時期,設立“書府”,匯集天下圖書,並任命官員進行整理。特彆是“修《五經》、正《博士》”的工作,將原本零散的經典得以規範化,並確立瞭官方的學統。東漢的蔡邕,主持編纂瞭《九策》,盡管內容已失傳,但其整理文獻的意圖十分明顯。這一時期,以官府為主導的文獻整理模式逐漸形成。 二、 發展: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學術流派的興盛與藏書事業的起步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但學術思想卻呈現齣多元發展的態勢。玄學、佛學、道教的興起,帶來瞭大量的譯著和新著作。與此同時,私傢藏書也開始興盛。如石崇、張華等名士,都擁有規模可觀的私人藏書。官方層麵的文獻整理,也未完全中斷。北朝的《隋書·經籍誌》中,就記載瞭北魏時期對書籍的搜集和整理情況。 到瞭隋唐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善和文化交流的繁榮,文獻的整理和傳播迎來瞭新的高峰。隋朝的著作郎,唐朝的弘文館、崇文館等機構,都承擔著整理和校勘國傢藏書的職責。官方組織編纂的類書,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等,雖然是以類編的方式,但其對文獻的搜集和摘錄,實際上也是一種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唐代最值得稱道的,是其官方組織對史書的整理和編修。如《史記》、《漢書》等經典史書的校勘和傳本的確定,以及新史書的編纂,都體現瞭高度的學術水準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同時,私人藏書傢和書坊也日益活躍,為文獻的流傳提供瞭重要的渠道。 三、 鼎盛:宋元時期,學術分化與藏書世傢的崛起 宋代是中國古代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理學、詞學、戲麯等各種學術思潮蓬勃發展。這種學術的繁榮,自然帶來瞭對文獻的更大需求和更細緻的整理。宋代官方和私人藏書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官方方麵,設立瞭集賢院、昭文館等機構,負責國傢藏書的整理和編纂。官刻書籍也日益增多,為文獻的普及奠定瞭基礎。 私人藏書方麵,更是湧現齣眾多著名的藏書傢,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他們不僅藏書豐富,而且對書籍的校勘、題跋、研究也頗有建樹,形成瞭獨特的藏書文化。宋代還齣現瞭以藏書和刻書聞名的傢族,如福建的葉氏、四川的範氏等,他們世代經營,為文化的傳承做齣瞭巨大貢獻。 元代雖然由少數民族統治,但對中華文化的整理和繼承並未中斷。官方設立瞭集賢院,負責圖書的收藏和整理。元代在史書編纂方麵成就顯著,如《遼史》、《金史》、《元史》的編纂,都是集全國之力完成的宏大工程。同時,元代的刻書業也相當發達,尤其是在江南地區,湧現齣許多著名的書坊。 四、 集大成:明清時期,官修與私藏的輝煌與《四庫全書》的誕生 明代沿襲瞭宋元以來對文獻整理的傳統。官方設立瞭翰林院等機構,負責文獻的收藏和整理。明代最著名的官方編纂項目是《永樂大典》,這部規模空前的類書,匯集瞭當時幾乎所有的古籍,雖然原書已大部分散佚,但其編纂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知識工程,為後世保存瞭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明代私人藏書也極為盛行,齣現瞭如顧炎公、張溥等著名的藏書傢。 清代,特彆是乾隆時期,是中國古代典籍整理的巔峰。在國力鼎盛、文化昌明的背景下,乾隆皇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這項浩大的工程,動員瞭全國最頂尖的學者,曆時十年,搜集瞭近一萬種圖書,從中精選瞭三韆多種,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共七萬多捲。編纂過程中,對書籍的真僞、版本、優劣進行瞭嚴格的甄彆和考訂,形成瞭完備的編纂體例和學術規範。 《四庫全書》的編纂,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文獻的一次空前規模的整理和匯集,更重要的是,它確立瞭一套係統的圖書分類、編目、校勘和鑒定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圖書館學、目錄學、版本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四庫的分類體係,至今仍是中國圖書分類的重要基礎。 五、 延展:《四庫學》的現代意義與學術價值 “中國四庫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羅,更重要的是對其背後所蘊含的學術思想、方法論和文化精神的挖掘。 首先,《四庫學》研究揭示瞭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建構過程。從早期零散的文獻積纍,到官方和私人力量的協同作用,再到《四庫全書》這樣大規模的集大成,這一過程反映瞭中國古代知識的演進軌跡和分類智慧。 其次,《四庫學》研究是理解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重要途徑。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對文獻的整理和選擇,直接反映瞭其學術價值取嚮和治學方法。《四庫全書》的編纂,雖然有其時代局限性和政治考量,但其對經史子集的分類和取捨,依然可以窺見當時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和學術前沿。 再次,《四庫學》研究對於現代圖書館學、目錄學、版本學等學科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其中蘊含的文獻鑒定、版本比較、分類方法等,至今仍是這些學科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體例,為後世的圖書目錄編寫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最後,《四庫學》研究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精神的深刻體認。曆代學者不畏艱難,嘔心瀝血,將無數珍貴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傳,正是這種對文化負責、對後人負責的精神的體現。 因此,“中國四庫學”的研究,是連接古代與現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橋梁。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獨特而璀璨的瑰寶。

用戶評價

評分

近些年,我對中國古典學術的興趣日益增長,尤其是對清代學者的治學精神和文獻整理工作,更是著迷不已。“四庫全書”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圖書集成,其背後蘊含的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當我看到《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這本書時,便立刻被其書名所吸引。然而,這並非一本簡單羅列“四庫全書”內容的圖書,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四庫學”這一更為廣闊的學術領域。作者鄧洪波先生在這本書中,以一種係統而深入的方式,探討瞭“四庫學”的定義、範疇、曆史演變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於“四庫學”研究方法論的梳理,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不同麵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的文獻整理與學術研究,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思想潮流、文化發展緊密相連。這種研究的視野,讓我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評分

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四庫全書”自然是繞不開的一座高峰。拿到《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這本書,我本期待著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四庫全書”背後故事的細節,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文獻趣聞。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更加宏觀和學術化的視角,深入探討瞭“四庫學”本身。它不僅僅是在介紹“四庫全書”,更是在構建一個關於“四庫學”的學術體係。作者鄧洪波先生從曆史、文獻、思想等多個層麵,梳理瞭“四庫學”的發展脈絡。書中對“四庫學”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都給予瞭我深刻的啓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四庫學”與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思潮之間關係的論述,這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與時代背景之間的緊密聯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古典學術體係的全新視角,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認識“四庫學”的意義。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典學術體係的精深之處頗感興趣,特彆是“四庫全書”這一宏大工程,更是讓我魂牽夢繞。最近終於有機會翻閱瞭《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這本書,心中湧起無限感慨。這本書並非直接陳列“四庫全書”的內容,而是深入探討瞭“四庫學”這一學術領域本身,從曆史淵源、編纂過程、文獻整理、學術影響等多個維度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闡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四庫學”概念的界定與深化,他沒有將之簡單理解為對“四庫全書”的研究,而是將其拓展至與“四庫全書”編纂、收藏、利用、傳播相關的一係列學術活動、理論思潮乃至相關製度的整體。書中對清代乾嘉學派在“四庫學”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學者們嚴謹治學的精神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作者也觸及瞭“四庫學”在近現代學術轉型中的演變,以及其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新視角和新課題。讀來讓人受益匪淺,對“四庫學”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當我拿起《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這本書時,心中懷揣著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敬畏,以及對“四庫全書”這一文化寶庫的嚮往。我原以為書中會逐一介紹“四庫全書”中的精選名篇,或是對其中的某一類書籍進行深入的鑒賞。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遠超我的預期,它並沒有直接“講書”,而是“講學”。作者鄧洪波先生聚焦於“四庫學”這一學術領域,將“四庫學”看作是中國學術史上一門獨立而重要的分支。書中詳細闡述瞭“四庫學”的形成背景,追溯瞭其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源頭,並著重分析瞭清代官方與民間在文獻整理、學術研究方麵的具體實踐。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四庫學”研究方法論的討論所吸引,作者探討瞭如何從文獻學的角度,審視“四庫全書”的價值,以及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四庫學”進行創新性地解讀與發展。這種研究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學術的傳承與創新有瞭更深切的理解。

評分

接觸《中國四庫學(輯) 鄧洪波》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對中國古代藏書與文獻整理的獵奇心理。我本以為會看到大量古籍的目錄、序跋,或是對某些稀有典籍的解讀,沒想到這本書的切入點卻如此獨特,直指“四庫學”這一概念。作者鄧洪波先生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關於“四庫學”的宏觀圖景,將原本分散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術流派中的相關研究成果,匯聚成一個清晰的脈絡。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四庫學”的研究對象進行瞭界定,包括但不限於《四庫全書》本身的文獻價值、編纂過程中的學術爭議、不同版本的研究,甚至還涉及瞭與“四庫全書”相關的學術思潮、地方文獻的收集與整理、以及如何利用“四庫全書”來開展更深入的學術研究等諸多方麵。這種將“四庫學”視作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思路,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僅僅是“四庫全書”的書評,而是一種更具係統性和理論性的學術探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