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的人生智慧
定价:58.00元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54610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式管理之父、国学大师眼中的三国!
◆一样的人物和故事,不一样的解读和品评。
◆《三国演义》影响深远,品三国老少咸宜。
◆ 装帧精美,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几百年间一直受到国人的追捧和热议,而历史上三国时代群雄逐鹿的故事和人物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中国式管理之父、《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学大师曾仕强,以其深厚的国学素养和扎实的管理学功底,深入浅出地剖析三国重要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吕布、董卓、周瑜、司马懿……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新鲜、独特的角度,为大家品读出不一样的三国,揭示出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在个人修养方面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人生大智慧。
目录
作者介绍
曾仕强,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培训界泰斗级人物,《百家讲坛》主讲人。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著有《道德经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智慧》《家风:遗失的传统文化》《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等。
文摘
回顾三国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我们有三点心得,请大家参考:
,天作孽,犹可追;自作孽,不可活。
这虽然是一句老话,但历久弥新。一直到现代,仍然是金科玉律,并没有改变。大自然的灾害,从某方面看,给人类造成祸患;从另一方面看,则有相当的好处。譬如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很可能屋倒人亡。然而大家才有水喝,不致缺水,则是它的好处。人为的祸患,那就罪不可赦,必须自作自受,并没有回旋的余地。隐秩序安排司马家族一统天下,属于天作孽。大家若能体谅上天的苦心,好好做出合理的应对,其实很快就能够调整过来。人们在多元化的思潮中,不能建立共识,造成主流文化,则是自作孽,必须自己承受一切的苦难。
第二,对上天不能失望,对人们需要宽容。
年轻人对“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大多充满崇敬与向往,这是人类的可爱与可贵。年纪愈大,往往对这一句话产生动摇, 认为世界上既然没有完人, 天地之间的正气, 也值得怀疑。由此可以证明太多的人,是愈活愈糊涂。现代的老年人,贼多而宝少,成为高龄社会的一大隐忧。隐秩序代表天地正气,恒久不会变质,也不可能丧失。显秩序期待有完人出现,虽然自古迄今,真的没有完人,我们仍然要存有这样的高标准,才能够取法于上,而得其中。刘备、孔明、关羽的思想,值得我们追求。不能在他们手中完成,我们才有努力的余地。我们只要以刘备的仁厚、孔明的诚毅、关羽的忠义作为学习的典范,至于他们的缺失,我们能够谨记在心,引以为戒,也就不需要加以苛责,过多计较了。
第三,世界原本大同小异,人们必须兼顾并重。
21 世纪人类的共同问题, 即在于全球化、本土化的冲突不断,很难获得协调。全球化是不可抵挡的潮流,本土化则是各地区求生存的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和三国时代实在十分相似。曹魏、蜀汉、东吴的努力目标,都在一统天下,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全球化。但是,三个国家各有其不同的特性,似乎很不容易取得协调。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本土化的意识加强,很害怕被外来势力淹没。三国的结局,可以当作现代人类的借鉴。如果不能重视品德修养,人类的未来,实在令人忧心。每一个国家在要求与国际接轨,也就是走向全球化的时候,必定要走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才能避免为强势文化所淹没。而强大的国家,也不应该要求全世界都要向他看齐,采取同样的模式,否则便是文化侵略。显秩序既然不能涵盖隐秩序的,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造成彼此的不同。然而显秩序毕竟来自隐秩序,不可能彼此完全不一样。因此各个显秩序之间, 呈现大同小异, 乃是必然的事实。魏、蜀、吴三国,有大同的理想,也有小异的目标。当时的人们缺少以大同包容小异的经验,所以一百年不能解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21 世纪的人们,好引以为鉴,走出一条合理的光明大道!求同存异,凡事不应该要求百分之百,差不多就好了,是不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差不多”长久以来,被严重曲解,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必须正本清源,把它的真义说出来,那就是“不能差太多”。小异就是不能偏离大同的整体目标,才有资格称为差不多。蜀汉当年,如果明白这种不能差太多的差不多原则,说不定上天垂怜,不致争战这么多年,让好人几乎都了,只好让坏人当家。是不是这样?大家不妨自己认定。
……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又完全没有学究气,这是最难得的一点。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引用的史料和侧面的佐证都相当扎实。然而,他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用一种非常流畅、易于接受的白话文进行了梳理和表达,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它没有把失败仅仅归结于某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是深入分析了历史的偶然性、资源的限制以及对手的优秀程度等多个维度。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成功”与“失败”的认知边界。这本书读完后,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态度转变,让人觉得在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时,能够更加淡定从容。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本时间胶囊,它把我一下子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年代和人名,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仿佛手里拿着一把精巧的画笔,将那些历史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到赤壁之战那一段时,我几乎能闻到硝烟味,感受到曹操军队的庞大与刘备阵营的孤立无援。更妙的是,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不是简单地把他们塑造成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的内心挣扎。比如,对周瑜的描绘,既有他的雄才大略,也有他心胸狭窄的一面,这种真实感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穿插着对一些关键事件的深度剖析,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如果当时换做是另一个人会如何?”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读完之后,合上书本,仍旧沉浸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无法自拔。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解读历史背后的逻辑和人性。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抱有很强的功利性阅读目的,想从中“学点东西”,但我很快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人面对困境时,处理人际关系和做出决策的思维定势。作者在阐述古代的权谋之术时,往往会不着痕迹地带入对“人性弱点”的洞察。比如,对于“辞退”和“安抚”的艺术,书中通过描述不同君主对待功臣的不同方式,间接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维护团队稳定和个人尊严的深刻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隐忍”这一品质的探讨,它并非一味的退让,而是一种蓄势待发,一种对时局的精准判断。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那些历史人物看作是古代的英雄或枭雄,而是看到了他们身上闪烁着与我们现在职场、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共通的人性光辉和阴影。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思维框架,非常具有启发性,让人读完后能带着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眼前的琐事。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古典韵味,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老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一段陈年的往事,每一个字都带着岁月的沉淀感。它避开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使得文字极富画面感和节奏感。特别是作者在描述那些著名的谋略交锋时,那种针锋相对、暗流涌动的文字张力,看得我心跳加速。举个例子,书中对“空城计”的解析,不仅仅是讲诸葛亮如何胆大妄为,更深挖了司马懿在那一刻的心理博弈——是试探,是怀疑,还是一种对更高智慧的敬畏?这种对心理活动的细腻捕捉,让整本书的层次一下子提升了。而且,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种厚重感,翻阅起来也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段落的精妙之处。它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史书”,更像是在鉴赏一部文采斐然的散文集,充满了文学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成熟老道,一点也不拖沓,但在关键的冲突点上又会戛然而止,留给人充足的思考空间。它成功地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事件庞杂,但始终围绕着一种核心的“生存哲学”在展开。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将曹操的实用主义和刘备的理想主义进行并置,然后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哪种道路在特定环境下更为有效。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我甚至有点沉迷于追逐作者的下一句评论会是如何精彩的转折。书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僚的故事,都被作者挖掘得很有深度,使得整本书的骨架和血肉都非常饱满。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那些关于抉择和后果的片段,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你的脑海里,时不时冒出一些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