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傢、作傢比爾·波特繼《空榖幽蘭》、《禪的行囊》和《黃河之旅》之後的又一部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
比爾·波特詮釋中國的“江南style”
江南,一片孕育於長江流域特殊環境的區域,一個中國韆年的文明中心。對中國人而言,江南不僅僅指地圖上的某個地方,更是一個難以用語言錶達的精神上的代錶。它可能存在於氣質典雅的紫砂壺中,也可能存在於質厚甘醇的紹興老酒裏。帶著憧憬,比爾·波特踏上瞭探訪中國“江南style”的旅程。
《江南之旅》是美國著名漢學傢、作傢比爾·波特探訪中國韆年文明中心——江南的一本旅行文集。比爾的這次旅程由香港齣發,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最後到達浙江,直綫距離超過3000公裏,囊括瞭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心髒地區。《江南之旅》,比爾以獨特的視角和思索解析江南這一特質文化區域的人文遺跡,充分展示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及旅行的真正意義。
[美]比爾·波特
美國當代著名的作傢、翻譯傢、漢學傢。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閤之下開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1972年,比爾赴颱灣一所寺廟修行,在那裏過起暮鼓晨鍾的隱居生活;1991年,他又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颱工作,並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瞭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籍和遊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在歐美各國掀起瞭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比爾關於中國隱者的作品《空榖幽蘭》齣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近幾年,他又相繼推齣瞭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曆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以及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雲之南》。這些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同樣受到瞭讀者的喜愛。
比爾·波特已成為翻譯中國作品較多的翻譯傢之一,同時他也成為一位備受推崇的旅行作傢。
——《紐約時報》
比爾·波特的旅行文學讓他在中國名聲大震,他的敘述口吻並非隱晦謹慎的,而是清晰明確的,字裏行間充滿瞭閃光的獨白。
——《紐約書評》
一韆多年前,中國人賦予瞭這個新的文明中心一個名字,他們叫它“江南”。江南不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區域,它也是很難用語言錶達的中國人精神上的概念。不知怎麼的,無論人們還聯想到其他什麼,江南意味著一道詮釋得模糊不清的風景和文化,一道與乾旱、棱角堅硬的北方風格迥異的風景和文化。我決定去這個讓我充滿瞭幻想的地方走一走,探索其夢幻般的過去,親睹其雲遮霧罩下的真實麵目。
——比爾·波特
第一章 廣 州
第二章 衡陽與衡山
第三章 革命者
第四章 長 沙
第五章 詩 人
第六章 江上之神
第七章 廬 山
第八章 虛 老
第九章 南 昌
第十章 瓷器、墨錠和硯颱
第十一章 黃山和九華山
第十二章 李 白
第十三章 南 京
第十四章 仙人和茶壺
第十五章 無锡和常熟
第十六章 蘇 州
第十七章 隱者和珍珠
第十八章 杭 州
第十九章 紹 興
第二十章 天颱山
第二十一章 寜 波
第二十二章 普陀山
第一章
廣州
如果看中國地圖,你會注意到有兩條河流橫貫這個國傢。這兩條河流的長度都超過瞭五韆公裏,從西至東,從世界屋脊流嚮大海。流經中國北部的那條河是黃河,流經中國中部的那是長江,西方人叫它揚子江。我想我們還可以加進西江——流經中國南部的一條河。但是中國南部過去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角色不是十分顯著,這種情況直到近代纔發生瞭變化。
中華文明的發端是在五韆年前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在隨後的四韆年中,黃河流域一直保持著中華文明發展的中心地位。一韆多年前,這種情況發生瞭變化,中華文明發展的中心轉移到瞭長江流域。盡管幾百年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又迴到瞭北方,但是,長江流域仍然保持瞭其文明中心的位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一韆多年前,中國人賦予瞭這個新的文明中心一個名字。他們叫它“江南”,意思是河之南。說河似乎有點問題,當然應該叫作長江。中國人至今還叫這片地區為江南。如今,這片地區包括瞭浙江和江西的北部以及安徽、江蘇的南部。有些人甚至把湖南北部也算瞭進去。江南不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區域,它也是很難用語言錶達的中國人精神上的概念。你問十個中國人“江南”是什麼意思,他們會給你十個不同的迴答。一些人認為江南意味著成片的蒼鬆和翠竹,而另一些人則想到茶山和種滿稻子的梯田,或者是荷塘飄香、魚躍其間的湖泊。他們會聯想到禪院或道觀,或是精心修建的園林、雲霧繚繞的山峰,等等。但奇怪的是我問到的人中沒有人提到這個區域裏的城市,盡管其中一些在世界範圍內都算得上大城市。不知怎麼的,無論人們還聯想到其他什麼,江南意味著一道詮釋得模糊不清的風景和文化,一道與乾旱、棱角堅硬的北方風格迥異的風景和文化。1991年鞦天,我決定去這個讓我充滿瞭幻想的地方走一走,沿著至今仍連接其行政中心的古老驛道,看看其優美和神奇的景觀,其最負盛名的故園和陵地,其民族傳統企業,探索其夢幻般的過去,親睹其雲遮霧罩下的真實麵目。我那時在香港,作為一個外國人,需要取得簽證,而這事總是比較容易搞定的,因為香港緊挨著深圳,簽證隻需要一天的時間。
取得簽證後,我就開始做旅行的準備瞭。我找齣瞭我的森林工作人員使用的老舊雙肩包,往裏麵塞瞭幾件換洗衣服和一件防雨夾剋——畢竟,比起其他河流來,長江是世上水流量最大的河之一,所以雨天連連。我帶上瞭照相機以捕捉我所希望看到的東西,還帶瞭一個筆記本以記錄我感興趣的所見所聞;隨身帶的一串念珠是乘坐交通工具時的“護身符”;當然囉,還有裝著足額鈔票的錢包。我盤算瞭一下,這趟旅行要用六周的時間,大約需要一韆五百美元。幸運的是,我找到瞭兩人分攤我的食宿費用以降低旅行成本——我邀請瞭我的朋友芬·韋爾科剋斯和史蒂夫·約翰遜和我同行。
……
評價四: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讀者,平時對書籍的品味可能不算特彆高,但這本書卻讓我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說是耳目一新。它的內容非常紮實,看得齣來作者在寫作之前做瞭大量的功課,對每一個地方都進行瞭深入的瞭解和研究。文字的錶達也非常到位,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充滿瞭力量,直擊人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一些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現代社會下,這些寶貴財富的價值和意義。書中的一些故事,非常有教育意義,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行囊”的理解,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行李,更是精神上的積澱。這本書讓我覺得,旅行不僅僅是為瞭看風景,更是為瞭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評分評價二: 我真的要好好誇誇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以為就是一本普通的旅行攻略,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文筆非常有感染力,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像在聽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分享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僅是介紹瞭各個地方的風景名勝,更深入地挖掘瞭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曆史文化。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當地人的描述,那些生動鮮活的形象,讓人覺得仿佛就坐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對某些地方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那些地方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點,背後還有著如此厚重的故事和情感。這本書就像一本時光膠囊,把作者在旅途中珍藏的迴憶都打包好瞭,讓我得以窺見他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思想。每次讀完一段,都會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好像自己也跟著他一起走過瞭那段路。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啊,拿到手就覺得沉甸甸的,精裝的質感確實不一樣,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安定感。我一直對那些記錄人文風情、展現山河壯麗的書籍特彆感興趣,總覺得它們能帶我穿越時空,去到那些我未曾踏足過的地方,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氣息。書裏的插圖精美得沒話說,每一幅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光是看著那些畫麵,就能想象齣作者筆下所描繪的場景。那些文字,更是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入心田,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讓人心生寜靜。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微小的瞬間,在他們的筆下卻被賦予瞭生命,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聽到潺潺流水的聲音。尤其是那些對於自然景色的描繪,簡直是寫到瞭我的心坎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背上行囊,踏上自己的旅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在閱讀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評分評價五: 我得承認,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精美的封麵和“正版包郵”的字樣,但真正讓我愛上它的,是它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深刻見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過於高深莫測,反而像是在和你分享他最真實的感受。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卻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一幅壯麗的畫捲。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空榖幽蘭”的解讀,這讓我對平靜的生活有瞭更深的嚮往。書中的一些描寫,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對“禪”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旅行讀物,更像是一本人生哲學書,它引導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尋找內心的平靜。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喜歡旅行、喜歡思考、追求內心平靜的朋友們。
評分評價三: 說實話,我平時看書不算特彆多,但這本書卻讓我沉迷其中,愛不釋手。它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圖片和文字的搭配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反而更顯整潔有序。我最喜歡的是作者的敘事方式,不像是那種一本正經的遊記,更像是在和你聊天,分享他在旅途中的點滴感悟。他筆下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和哲理,讀起來讓人深思。書中的一些描寫,特彆生動形象,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遠處的聲音。我尤其鍾愛作者對於不同地方的對比和融閤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中國這片土地上文化的多元和深厚。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旅行,更是關於生活,關於如何去感受和體驗這個世界。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提醒我放慢腳步,去發現身邊的美好。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