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王徵集 | 作者 | 王徵(1571-1644)著,林乐昌编校 |
| 定价 | 128元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435077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王徵,字良甫,号葵心,明陕西西安府泾阳县人。王徵一生广交“奇人”,喜读“奇书”,善制“奇器”,是儒学和西学思想家、科技发明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书共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率地说,我对古籍的阅读习惯一直比较挑剔,很多古籍的注释习惯性地堆砌原文典故,读起来像是在迷宫里绕圈子。然而,这本书的注释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采取的不是那种僵硬的“句后注”模式,而是非常灵活地将解释性、辨析性的文字融入到篇章的特定语境中,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每当遇到关键的理论突破口或复杂的逻辑转折,总能在旁侧找到那种恰到好处的“点拨”,犹如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在你身边低语指引,而不是生硬地打断你的思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编校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一些原本被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窥探的精深学问,对有志于此的普通爱好者也变得触手可及,体现了极高的可读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手工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米白色的哑光纸,光线反射柔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研读古籍的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上看得出编辑的用心,注释和正文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行距适中,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不像有些版本那样把文字挤得密密麻麻,读起来让人心生压抑。而且,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卷首的导读部分,清晰地梳理了作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的核心脉络,为初次接触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入门向导,避免了直接面对繁复古文时的无从下手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历史文献整理本,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两用”需求:既能供专业人士进行细致的学术辨析,又能让普通读者进行愉快的知识探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从装帧的精致程度来看,它完全配得上放入任何一个重要图书馆的珍藏书架;而从其内部的易读性设计来看,它又非常适合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我尤其欣赏它在保留原貌和增添现代理解力之间的拿捏分寸——它没有过度“今注今译”而削弱原典的韵味,却又通过精准的校勘和必要的注解,清除了阅读障碍。这种对原典精神的尊重与对读者体验的关怀,完美地统一在一个坚实的学术成果中,实属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页设计虽然出色,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其整体的学术定位和它所能引发的思考深度。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原了历史文本,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平台,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文本中展现出的那种坚守、那种对学术纯粹性的执着所感染。比如其中对于某些社会治理理念的探讨,虽然置于数百年之前,但其中蕴含的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在当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它迫使我跳出当下的时空框架,去思考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跨越时间河流的,这种思想上的共振,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抱有极高的期待,毕竟能被西北大学出版社这样严肃的学术机构出版,想必在校勘和注释上必定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意对比了手头几本零散的旧抄本片段,发现这版在对一些争议性词句的辨析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新见解,尤其是对王徵先生某些晦涩难懂的论述,编校者林乐昌先生的解读清晰而富有洞察力,有效地避免了望文生义的误读。特别是在考证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点时,新增引用的史料和地方志,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可信度,这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增益。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文献的简单汇编,更是一次深入细致的学术重构,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在与古人进行着一次坦诚而深刻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