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回忆史料(3)

新四军 回忆史料(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战史
  • 回忆录
  • 史料
  • 军史
  • 红色历史
  • 八路军
  • 解放战争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70
商品编码:2979147356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回忆史料(3)

定价:61.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70

字数: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回忆史料(3)》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新四军师的战斗历程
一旅在苏中
二旅的征程
战斗在苏中
攻其必救
痛歼保田大队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事
车桥之战
两军相遇勇者胜
巧断奇兵战东南
回忆兴化盐城之战
大反攻中的新一旅
高邮落日
华丰受降
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坚持淮南抗战的一支劲旅
转战淮南淮北
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
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斗争的联防部队
淮南津浦路东地方武装在战斗中成长
忆金牛山反袭击战
回忆泗五灵凤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大桥战役
桂子山战斗
占鸡岗歼灭战
血战七昼夜坚守白龙厂
变伪化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
深情怀念罗炳辉同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铁流东进:抗战烽火中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史话 作者: 历史研究者集体(化名) 篇幅: 十卷本(本册为第七卷) 页数: 约 700 页 出版年份: 2023 年 装帧: 精装,附赠 50 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及 10 余份重要文献影印件 --- 导言:烽火中的韧性与开创 本书是“铁流东进:抗战烽火中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史话”系列中的第七卷,聚焦于 1941 年至 1943 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及其创建的苏南抗日民主政府,在日伪军残酷“扫荡”与“蚕食”政策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苏南地区作为长江下游重要的抗日堡垒,成为了日军“清乡”行动和国民党顽固派“磨擦”斗争的焦点。本卷不以宏大的战略叙事为主线,而是深入挖掘抗战地方史的“毛细血管”,通过大量新近解密的档案、幸存老兵的口述实录以及尘封的民间记载,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光辉的苏南抗战图景。 本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传统传记文学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框架,转而着眼于组织体系的构建、地方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敌后根据地人民的集体生存智慧。它探讨了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并维持一个高效运转的抗日政权,如何平衡军事斗争与民生需求,以及如何在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的双重压力下,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 第一部分:“清乡”阴影下的生存策略(1941 年下半年至 1942 年初) 1941 年,日军在华中地区推行了更为严密的“以铁路为中心,以城镇为依托”的治安强化政策,并在苏南地区集中力量推行“三光”与“清乡”运动。本部分详细剖析了新四军江南、苏中部队如何应对这一空前严峻的局面。 1. 交通线的游击与渗透: 我们详尽记录了日伪军修建“囚笼工事”和铁丝网的布局,以及新四军如何利用当地复杂的水网地貌,采取“化整为零,以小胜多”的战术。本部分特别收录了关于 “破袭战” 的详细案例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对镇江-常州铁路沿线关键桥梁和涵洞的巧妙破坏与修复,以及如何利用麻雀战和地雷战构建起一张无形的“死亡之网”,使日军的“清乡”行动常常无功而返。 2. 基层政权的“针尖大学问”: 面对日伪政权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如何开展工作?本卷系统梳理了苏南抗日民主政府在基层推行的 “二五减租”政策 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来保障军民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我们特别关注了在日军严密控制下,情报人员和交通员如何以极其巧妙的身份掩护,维持着根据地与外界的生命线——“秘密交通线” 的运作细节。 3. 经济困境与“自力更生”的探索: 战争使得物资极度匮乏。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根据地军民为解决军鞋、军服、药品和火药短缺所进行的艰难尝试。其中,对 “土法制盐” 和利用植物提炼替代药品的记录尤为详实,展现了当时敌后根据地军民在物质极度匮乏下的创造力与坚韧。 --- 第二部分:在夹缝中求发展——政治与军事的平衡艺术(1942 年至 1943 年) 进入 1942 年,日军的“扫荡”逐渐从军事打击转向政治渗透和经济封锁。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新四军如何应对外部压力,并进行内部的组织巩固。 1. 针对性的反“清乡”斗争: 本部分详细记述了针对日军“清乡”行动的“反清乡”策略。这并非简单的武装对抗,而是包含政治瓦解、经济反封锁和基层动员的综合战役。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如何争取和利用汉奸队伍内部矛盾、策反地方乡绅和基层警力的史料,展现了政治攻势在敌后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 队伍的整训与思想的统一: 战争的残酷考验着队伍的意志。本卷分析了 1942 年以来,苏南部队在人员成分复杂化背景下,所进行的 “整顿三风”(作风、学风、文风) 的过程。通过分析当年的学习文件和整训会议记录,我们揭示了如何确保这支长期在地方环境中作战的部队,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明的军纪。 3. 地方社会结构的重塑: 抗日根据地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区域,更是新民主主义政权构建的实验田。本部分详细描述了 “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对地方士绅阶层带来的冲击与重组,以及根据地政府如何通过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 “三三制”政权 来吸纳各阶层民众参与抗战。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共产党在敌后如何从军事力量转变为社会领导力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链。 --- 第三部分:光影交错——人物侧影与民间记忆 本卷的最后部分,是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普通参与者的致敬。 1. 地方情报网络与交通员群像: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的人。我们记录了 渡江交通站的运作模式,以及许多世代生活在水乡的船工、渔民,如何利用他们对地理环境的熟悉,成为抵抗日军的无名英雄。这些零散但关键的个体行动,构成了支撑整个根据地生存的生命线。 2. 妇女与青年的动员: 面对兵源补充的压力,妇女和青年在后勤、医疗、政治宣传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卷收录了 苏南地区战时识字班的建立,以及妇女们参与的纺织、硝盐生产的具体数据和经验总结,突显了全民抗战的深度和广度。 3. 敌后的文化生活: 在枪炮声中,文化的力量从未消逝。本卷还搜集了关于 敌后剧团、流动放映队 的活动记录,他们如何用最朴素的文艺形式,鼓舞士气,揭露日军暴行,并向民众解释党的抗战政策。 --- 结语:苏南经验的价值 《铁流东进:抗战烽火中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史话(第七卷)》旨在提供一个去芜存菁、细致入微的视角,展现苏南新四军在极端困境下展现出的 “以弱胜强”的政治军事智慧。它清晰地勾勒出,在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后方物资断绝的背景下,敌后根据地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社会动员、坚韧不拔的经济自救以及高超的游击战术,成功地将日军的“清乡”行动,转化为一次次巩固自身政治基础的契机。本书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中地方政权构建、敌后生存策略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史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把我直接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许多鲜活的细节,那些关于行军、宿营、以及在艰苦环境下保持乐观精神的片段,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深沉的情感,那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个日夜与生死搏斗后沉淀下来的真实体验。尤其是一些人物的言行举止,被捕捉得极其精准,让人仿佛能看到他们坚毅的目光和饱经风霜的面庞。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血肉和温度的口述史,展现了革命队伍中普通一兵的伟大与不易,那种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信仰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更在于它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书中着墨刻画的那些前辈们,他们有缺点、有彷徨,但更多的是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那些关于内部思想斗争、团队协作的片段,非常引人深思。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由神祇完成的,而是由千千万个有血有肉、有信念、会犯错的普通人共同铸就的。这种对人性复杂面的坦诚书写,让作品的思想深度大大提升,值得反复推敲。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初读时略显朴实,但细细品味下来,却从中品出了时间的重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悲壮,而是用一种克制、沉稳的笔调,让历史的重量自然地压在了读者的心头。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远比煽情的叙述更具穿透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日常性”苦难的描绘——那些关于食物短缺、伤病折磨的真实写照,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渗透到每一个基层细胞的鲜活存在。通过这些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段岁月里人们真实而具体的挣扎与希望。

评分

从整体结构上看,此书的编排逻辑性极强,虽然内容庞杂,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它像是一部精心绘制的编年史,将不同时间线上发生的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把握住历史的走向。对于想要系统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不仅提供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为什么会这样”的逻辑框架。读完后,我对那个历史阶段的整体认知完成了一次系统的、结构化的重塑,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梳理和呈现上所下的苦功。这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多角度的交叉验证,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格外清晰和立体。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战役的描述,作者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力求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境和各方动态,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对我这样一个热衷于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书中穿插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信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补充材料,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军事部署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说是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些空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