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古籍稿钞本经眼录 | ||
| 作者 | 黄裳著 | ||
| 定价 | 32.00元 | ||
| ISBN号 | 9787101095456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黄裳先生是当代藏书,学问渊博,文笔雅健,所撰藏书题跋尤见功力,为文献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所重视。黄氏来燕榭藏书中偶有宋元旧刻,足以傲人,但其藏书重要的特色是稿钞本和明清稀少见刊本,其中稿钞本更是以拥有明末清初祁氏澹生堂数代著述,以及如张岱稿本等重要文献,而为世人所知。黄裳也极为重视其所藏稿钞本,大多数都撰有题跋,甚至写有专文,详述得书经过,并考证作者生平及版本源流,介绍稿钞本的基本情况。稿钞本因其文本上的性,文献及史料价值极高。来燕榭所藏稿钞本绝大多数仍秘藏中,外人无以得见,因此黄裳所撰稿钞本题记成为藏书界和学界了解其基本情况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稿钞本题记和专文分散在黄氏各种著作中,检阅不便。因此,今拟将黄裳所撰稿钞本的的题跋和专文辑录编为《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如此庶可一窥来燕榭所藏稿钞本之全貌,有利于读者作进一步之研讨。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汉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记者。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 |
| 序言 | |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处理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一上手就能感受到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质感。书页泛黄得自然,边缘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不至于让人觉得脆弱难持。特别是那种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穿透时空,让我瞬间沉浸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氛围之中。装帧的线装工艺考究,针脚细密有力,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页的摹印细节,那种拓印出来的纹理和层次感,与现代印刷品有着天壤之别,充满了手工的温度和匠人的精神。对于我这样的老书迷来说,光是触摸和闻嗅这些物理特质,就足以算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保存的文物。这本书的选材和制作,无疑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让人由衷赞叹。
评分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过分雕琢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精准有力,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力量感。叙述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克制的情感,比直接的抒情更具穿透力,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情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心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视角,既不过分美化,也不苛刻批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冷静而深刻的观察框架。这种成熟的文笔,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体会到文字之美。与现在流行的一些快餐式写作相比,这本书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初闻平淡,细品之下,方觉醇厚绵长,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极高的系统规划能力。它并非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每一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精密齿轮的咬合,上一环为下一环做了完美的铺垫,使得整个论述浑然一体,逻辑严密得几乎找不到一丝松动的缝隙。特别是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法”,非常高明,他总能找到一个读者熟悉的、生活中的参照物,来解释那些抽象难懂的理论,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画思维导图,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脉络,这本身就说明了其组织架构的强大与清晰。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人来说,这样的结构无疑是最友好的向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我固有思维模式的挑战。作者在某些关键论断上,大胆地提出了与传统观点相悖的看法,并且用扎实的考据和严密的论证为自己的立场站稳脚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也有些地方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片面认知。它鼓励读者不要盲目接受既有的权威,而是要保持批判性的眼光,去追溯源头,去质疑表象。这种“启发思考”的能力,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有价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拓宽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这是一本真正能“教人思考”的书,而不是仅仅“告知信息”的书,非常值得深入研读和反复回味。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有着将复杂概念清晰梳理出来的天赋,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转折中,抛出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观点。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反而是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人欲罢不能。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思他引用的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典故,是如何巧妙地契合到主旨之中的。这种阅读体验,与那些只追求流畅性而内容单薄的现代读物完全不同,它需要读者投入心神,去解码、去构建知识的网络。高潮部分的处理尤其精彩,节奏的把握拿捏得极准,总是在你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用一个精妙的总结或一个惊人的发现来帮你理清思绪,然后又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耐心品读、细细咀嚼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