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
定价:60.00元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12900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为经学研究专号。魏建功先生遗稿一篇是一个亮点。
内容提要
随着经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已日见丰富,但从文献整理与研究来看,整体上仍不容乐观。有鉴于此,《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以经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主题,对部分经部文献如《尚书注疏》《河图括地象》《左传》等进行了版本、辑佚与训诂学研究,并在重新发掘经学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经学史的专题研究,如利用稿抄本对《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进行溯源与寻流,通过文献学研究体现对《诗经》阐释方法建构的基础性作用,重新发掘六朝礼学的地位,及考察汉哀帝时期今古文之争的学术理路及政治纠葛等。
目录
編者按   劉玉才  程蘇東
經學研究專號
完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初次的討論     魏建功 遺稿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本《尚書注疏》與宋本之關係    杜澤遜
論以禮解《詩》之限定
——從《詩論》評《關雎》説開去   常森
胡培翬《儀禮正義》的文獻取材考源    張文
《左傳》杜注“於火爲姑”探析    何晋
《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解析:溯源與尋流   虞萬里
兼聽則明:劉歆争立古文經事件再考論   程蘇東
《河圖括地象》考論
——兼論讖緯文獻的甄别與運用   曹建國
重新發掘六朝禮學
——論何佟之的經學地位   顧濤
清儒朱駿聲《易》學發微   張克賓
陳澧《切韻考》校勘條目研究
——以陳澧還原《切韻》之實踐爲中心   李林芳
“自治”與“治人”:清據學與儒家社會建設的新路徑  張循
鄉試、南巡召試與乾隆朝江南文壇
——以袁枚及其隨園文宴爲中心   鄭幸
《中峰集》現存版本叙録    錢汝平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大事記(2016年9月—12月)
徵稿啓事
來稿書寫格式
作者介绍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主编。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等。
文摘
序言
拿到《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扎实”。不同于一些轻松的文化读物,这本书从内页设计到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质。虽然我本人并非专业的国学研究者,但对这一领域的热爱促使我愿意花费时间去啃读这类书籍。在这本集刊中,我偶然翻到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论述,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历代史学的发展演变,从史官制度的萌芽,到史书编纂的体例,再到史学思想的变迁,几乎涵盖了史学史的各个重要方面。更令我惊讶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对不同时期史学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都有精准的介绍,并且能够清晰地指出不同史学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史学史介绍,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治史精神的深度挖掘。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自己过去“碎片化”的历史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厚重感。
评分这次收到《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我首先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沉静的学术力量。作为一名业余的国学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通过高质量的书籍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本集刊中,我被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深深吸引。作者以严谨的态度,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和图像研究,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服饰特征,以及其中蕴含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貌。例如,在探讨汉代服饰时,作者不仅描述了“曲裾”、“直裾”等基本形制,还深入分析了服饰的颜色、纹样、材质如何反映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和时代审美。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件衣服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细节,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这次收到《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虽然封面印着袁行霈先生的名字,但我更想从一个探索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初步感受。这本集刊的装帧设计非常素雅,散发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氛围,这与我个人对国学研究的理解不谋而合。翻阅其中,我注意到几篇关于古代文学理论探讨的文章,其论证的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度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观点,而是试图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一些经典的文学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意境”的分析,就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意境”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和丰富内涵,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精进,更是一种文化思维的拓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回避争议,不囿于传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同时又保持着对历史的尊重。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后续阅读充满信心,我相信它定能为我的学术视野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刚拿到这本《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封面上“袁行霈”的名字就让我倍感亲切。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学领域的读者,我深知袁先生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影响力,因此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心中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目前还未能深入细读,但仅仅从目录和部分篇章的浏览中,我已经能感受到一股严谨治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文字的精炼,论述的条理,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个古代文献考证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旁征博引,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文献的流传、版本差异,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讹误,这不仅仅是对学术文献的梳理,更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溯。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国学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启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国学研究,绝非空谈理论,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考证和审慎的辨析之上。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在浩瀚的国学海洋中,找到更清晰的航向。我期待着能够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一个字,去领略作者的智慧,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每次看到《国学研究》这类集刊的出版,我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次的《国学研究(第三十九卷)》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其中几篇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感到困惑,比如“道”、“气”、“理”等,总觉得难以捉摸。而这本书中,作者们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历史文献和思想流派,为我揭示了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尤其是一篇分析某位先秦诸子学说的文章,作者不仅梳理了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尝试去解释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何能够产生,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追根溯源”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深层的精神内核。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古人智慧宝库的大门,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