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 | 作者 | 王秋滢 |
| 定价 | 72.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112429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王秋滢*的《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共分为11章,主要论述了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及相关知识。**~3章为**部分,主要介绍了惯性导航基础知识、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第4~7章为第2部分,重点论述了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包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以及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第8~11章为第3部分,重点研究基于调制型惯性系统的组合导航技术,分别介绍了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船用星敏感器抗环境干扰误差抑制技术、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基于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的计程仪误差抑制技术。 本书对从事惯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惯性技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部分 导航基础知识章 惯性导航概述 1.1 什么是惯性导航 1.2 惯性导航发展概况 1.2.1 捷联惯性导航发展现状 1.2.2 调制型惯性导航发展现状 1.2.3 无源组合导航发展现状第2章 坐标系基础知识 2.1 坐标系定义 2.2 坐标系间关系第3章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 3.1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3.2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方程 3.3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源分类第2部分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第4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 4.1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4.1.1 旋转调制基本原理 4.1.2 旋转调制误差源分类 4.2 旋转机构转动精度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2.1 旋转机构角变速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及抵消方法 4.2.2 单轴旋转转台倾角对旋转调制影响及测量方法 4.3 旋转机构测角精度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3.1 旋转机构测角延迟影响分析 4.3.2 旋转机构测角精度影响分析 4.4 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4.1 载体角运动与调制轴垂直 4.4.2 载体角运动与调制轴同向 4.4.3 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仿真分析第5章 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 5.1 惯性组件输出误差模型 5.2 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旋转方案设计原则 5.2.1 陀螺仪常值漂移抵消原则 5.2.2 陀螺仪刻度因数误差抵消原则 5.2.3 陀螺仪安装误差抵消原则 5.2.4 惯性组件误差项抵消原则 5.3 单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研究 5.3.1 单轴旋转调制正反转停方案 5.3.2 单轴转停调制系统误差方程 5.4 双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研究 5.4.1 双轴旋转调制正反转停方案 5.4.2 双轴转停调制系统误差方程第6章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 6.1 相对地球自转轴调制技术的提出 6.1.1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目的 6.1.2 地球转速抵消原则 6.1.3 IMU定轴转动性质 6.2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方案设计原则 6.2.1 陀螺常值漂移抵消原则 6.2.2 陀螺刻度因数误差抵消原则 6.2.3 陀螺安装误差抵消原则 6.3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 6.3.1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方案设计 6.3.2 相对地球自转轴调制下惯性组件调制特性 6.3.3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方案实现方法 6.3.4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导航信息误差特性第7章 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 7.1 旋转调制阻尼技术需要解决问题 7.1.1 基于串联校正的阻尼技术基本原理 7.1.2 串联校正阻尼技术频域分析 7.2 基于罗经原理的旋转调制姿态误差抑制算法研究 7.2.1 罗经回路对准基本原理 7.2.2 基于罗经原理的罗经法姿态解算 7.2.3 基于罗经原理的姿态误差抑制算法设计 7.2.4 罗经参数与阻尼系数等效关系 7.3 基于Butterworth滤波器的速度误差抑制算法研究 7.3.1 速度振荡误差抑制方法 7.3.2 Butterworth滤波器设计 7.4 基于双程序解算的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 7.5 双导航解算程序陀螺误差估算方法 7.5.1 陀螺仪误差项估算基本原理 7.5.2 陀螺仪误差六位置估算方法第3部分 组合导航第8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 8.1 星敏感器基本原理 8.2 星敏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8.3 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建立 8.3.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信息融合方案 8.3.2 基于信息耦合的信息融合方案 8.4 位置未知条件下的惯性/星敏感器粗对准方法 8.4.1 传统惯性导航粗校准基本原理 8.4.2 加速度计输出模型建立及投影转换 8.4.3 基于星敏感器/加速度计的粗对准技术第9章 船用星敏感器抗环境干扰误差抑制技术 9.1 基于ADE—BPNN的信息延迟补偿方法 9.1.1 自适应差分进化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1.2 基于ADE—BPNN的姿态预测技术 9.2 基于PSO—BPNN的系统观测量预测技术 9.2.1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2.2 基于PSOBPNN的系统观测量预测技术0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 10.1 计程仪基本原理与误差特性分析 10.1.1 计程仪基本原理 10.1.2 计程仪误差特性分析 10.2 调制型惯性导彬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 10.2.1 组合导航基本原理与可观测性分析 10.2.2 能观测性分解与运动路径设计 10.2.3 基于自适应量测噪声抑制的组合导航方法1章 基于调制型惯性导j妙计程仪的计程仪误差抑制技术 11.1 基于双导航解算程序的DvL常值误差估算方法 11.1.1 DvL常值测速误差在罗经算法中的影响 11.1.2 DvL常值误差估算方法研究 11.1.3 DVL误差估算精度分析 11.2 基于自适应联邦滤波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11.2.1 基于自适应信息分配因子的联邦滤波算法 11.2.2 多传感器抗干扰信息融合技术附录A附录B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先进传感技术:从微纳尺度到宏观应用》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聚焦于如何将微小尺度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可用的宏观信息。我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对MEMS传感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很感兴趣。书中关于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传感器的结合部分,描述得非常生动。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微通道阵列实现高通量筛选,并结合纳米材料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实现了对特定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作者在阐述这些尖端技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清晰地解释了其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例如,关于压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在能量收集和非接触式传感中的应用,书中图示非常丰富,帮助我理解了这些效应的耦合机制。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基础物理学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让我看到传感器技术未来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它激发了我对跨学科研究的热情。
评分我对《量子信息处理与纠错码》这本书的评价是:思维的挑战与智慧的盛宴。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要求读者对高等代数、线性算子和基础的量子力学概念有扎实的掌握。然而,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理解门槛,你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而优雅的理论体系。从量子比特的表征到量子门的操作,再到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详细推导,每一步都逻辑缜密,环环相扣。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量子纠错码的部分,特别是表面码(Surface Code)的构建和阈值分析。作者不仅解释了如何用物理比特实现逻辑比特的保护,更深入地探讨了现实中噪声模型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编码结构来提升容错的概率。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过程艰辛,但登顶后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对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次全方位锤炼。
评分阅读《船舶能效管理与优化控制系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极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当前全球对航运业减排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船舶管代优化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船舶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作者对螺旋桨效率、船体阻力以及主机性能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分析,特别是关于如何根据实时海况数据动态调整推进功率,以最小化燃油消耗的控制策略,我觉得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书中对系统集成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对于确保复杂控制系统在驾驶室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内容紧跟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最新要求,是船级社、船舶设计师和船管公司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技术手段,实现绿色航运的目标。
评分初次翻开《高性能计算在流体力学模拟中的应用》,我原本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理论推导而显得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工程实践和算法效率的平衡。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将这些公式有效地转化为可在超级计算机上并行执行的代码层面。例如,在讲解有限体积法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时间推进方法的稳定性和精度,并特别强调了网格自适应技术在处理复杂几何体时的性能瓶颈与优化策略。我特别欣赏它对并行编程模型的深入剖析,从MPI到OpenMP,再到CUDA编程,每种技术的使用场景和性能权衡都分析得鞭辟入里。书中附带的伪代码示例清晰明了,即便是对某个特定算法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逻辑。对于希望提升模拟效率,解决大规模计算难题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实用的“武功秘籍”。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最优”。
评分这本《深海探测中的前沿技术:声学定位与水下机器人控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在声学定位这块的讲解深入浅出,对于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过程,他都能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特别是关于多波束声呐和超短基线(USBL)系统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克服水下多路径效应,里面提到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我以前觉得很晦涩难懂,但这本书里通过实际的案例模拟,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实现难点。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不少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在强流速或高悬浮物环境下的数据质量保障,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人员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读完之后,我对整个水下导航定位的误差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设计更鲁棒的定位系统有了新的思路。书里还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了水下机器人的自主决策与路径规划,特别是结合了实时环境感知的那部分,非常前沿。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扎实,覆盖面广,非常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工程开发的专业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