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消隱與迴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中國武術文化叢書
定價:42.00元
作者:王崗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1953
字數:
頁碼:25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消隱與迴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是按照篇為內容分類的。
《消隱與迴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中國武術文化叢書》共分七篇,每篇三章共21章。從問題意識齣發,按照“認知與發現、變遷與離異、媒體與問題、傳播與啓示、産業與消費、批判與選擇、迴歸與啓航”的順序,就中國武術發展成就、問題及對策進行瞭研究。關鍵詞:中國武術;發展;成就;問題;對策;選擇;路徑。
目錄
章 認知與發現
節 傳統武術。現代武術.競技武術
第二節 中國武術走嚮世界的中華文化品牌
第三節 第三隻眼睛發現中國武術發展問題
第二章 變遷與離異
節 中國武術:從“榮耀之身”到“尷尬之境”的離異
第二節 中國武術:從“草根文化”到“符號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中國武術: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武術的生存“睏境”
第三章 媒體與問題
節 近代媒介嬗變對中國武術發展的影響研究
第二節 武術傳播中媒體的作用及偶像缺失的原因
第三節 傳播學視野中央視“武林大會”的文化力
第四章 傳播與啓示
節 中國武術文化“走齣去”的成就、問題及對策
第二節 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存在的核心問題:理念缺失
第三節 奧林匹剋運動世界傳播對中國武術世界化的啓示
第五章 産業與消費
節 消費社會中中國武術的發展與研究
第二節 少林武術品牌化形成的策略與方法
第三節 聚焦武術産業:成就.問題.對策
第六章 批判與選擇
節 中國武術發展的當代抉擇:“求同乎”與“求異乎”
第二節 中國武術的發展必須思考:要“麵子”還是要“裏子”
第三節 中國武術發展的必然選擇:從“體育”走嚮“文化”
第七章 迴歸與起航
節 中國武術發展必須厘清:我是誰、為瞭誰、依靠誰
第二節 中國武術發展“頂層設計”中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
第三節 “大武術觀”視域下的中國武術發展選擇路徑研究
作者介紹
王崗.男,1965年齣生,山西臨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讀於上海體育學院,師從武術教育傢邱丕相先生,獲得博士學位。
2005年人纔引進入蘇州大學體育學院工作。
2008年被評聘為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閤作導師。
2010年7月,獲得蘇州大學“東吳學者”稱號。
2014年10月,《中國武術文化要義)一書,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
2015年,1月入職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任教,被聘為“東湖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颱作導師。
2017年被評聘為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傢社科重點項目2項。主持完成國傢體育總局項目3項。
文摘
《消隱與迴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中國武術文化叢書》:
從曆史學的分期方法來看,簡單地將武術分為“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顯然是不科學的。應該承認,從戰爭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之間的武術發展,是現代武術形成的。從體育史的視角齣發,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接受西方體育的發韌應追溯到戰爭。戰爭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近代曆史研究的特定時期。盡管這一時期中國武術的傳統性仍保持得近乎,但在西方體育的簡單化、科學化、娛樂化的影響下,部分武術的改良已經開始。以馬良所創造的“新武術”,徐一冰所倡導的學校武術,南京、重慶中央國術館所教習的武術內容及比賽項目、形式等,都可以找到西方體育、現代武術的影子,武術的體育化應該說發端於這一時期。盡管這一時期的武術發展,傳統武術仍占據著武術傳播中的主流地位,但體育化的武術發展已初見端倪。或者說它的體育化程度已經真實地存在。從新中國成立前的兩大武術傳播組織的名稱我們就可見一般,“中央國術館”更名為“中央國術館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霍元甲所創辦的“精武體育會”等,在某種程度上,都不言自明地告訴人們,武術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已經融進瞭西方體育的思想。也許它酌融入不很顯著,所占文化份額相對較低,但武術的準現代化已經開始,並開始觸動真正的傳統武術發展。
這一時期的武術,我們可以得齣這樣的結論:近代武術的發展基本形成傳統武術占主導地位,且武術的發展齣現準現代武術的形態。其錶現形態是武術教育逐漸普及化,武術競賽公開化,武術組織分層化。
現代武術的完全産生,應歸屬於新中國的成立。當傳統武術漸漸地從社會中的遊離發展狀態整閤為一種普遍的身體教育的內容後,當傳統武術從社會的底層文化逐漸地成為大眾文化的內容時,當武術的神秘不再是中國人的活命術後,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武術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於武術特有的民族特性,作為中國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深深地打上瞭行為的烙印。舉國發展體育為武術的發展創造瞭“普及、提高”的良好環境。但由於這個良好的環境是在西方體育運動的語境下形成的,所以武術的發展就逐漸地開始嚮武術運動的方嚮靠攏。
西方體育運動思想在不斷地促進著武術的改良。為瞭使武術的發展與西方體育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同步進行,為瞭武術更全麵地普及,國傢體育管理部門從西方體育運動簡單化、規範化的角度齣發,先後組織體育界、武術界的專傢於1957年編寫瞭麵嚮不同層次人群習練的武術套路22個。這次武術的改革,其核心是武術完全進入體育化發展軌道。運動的武術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曆程。建立在西方體育運動標準下的武術改革,一方麵滿足著大眾體育鍛煉的需求,成為至今為止公園廣場群眾體育鍛煉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麵,學校武術的發展也開始進入內容統一化、教學程式化的發展階段;其三,是極大地加快瞭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即建立瞭在西方體育運動模式下的武術競賽體製。在規範化的前提下,武術運動開始步人統一標準下的奧林匹剋運動競賽模式。這一模式直接對後來武術的競技體育化、奧林匹剋運動化起到瞭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從20世紀的50年代末期開始,現代武術就曆史地走進武術發展的主導地位。隨之而來的是傳統武術開始從曆史長河中漸漸地退齣武術主流文化的境遇中,成為武術發展中的配角。
當大眾武術、學校武術和競技武術成為現代武術發展場景中的主要角色後,圍繞著武術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的齣颱,競技武術在奧林匹剋運動文化的挾裹中,在舉國體製的牽引下,越來越體育運動化。在此基礎上的競技武術的發展,逐漸地甩掉傳統武術改良後的學校武術和大眾武術的成果,獨軍崛起地形成一花獨秀之態,改良著,發展著。
分道揚鑣的武術發展,其分道的大誘因是文化的“純潔”與“不純潔”,是完全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異化”問題。傳統武術、近代武術、現代武術是一個過程,今天的武術仍存在著傳統武術、近代武術和現代武術三種形式,隻是由於曆史的背景發生變化,使得各個形態的武術在武術發展中所占的份額的多少發生瞭倒置的變化而已;隻是三者的傳播人群和數量的比例發生瞭變化而已。傳統仍在其自身的文化圈中進化著,近代的也在流傳著,隻是現代的發展速度更加快捷瞭而已。而現代武術中的競技武術運動在作為武術發展的榜樣作用後,則離我們傳統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離西方體育運動文化越來越近而已。
……
序言
我對中國武術的瞭解,主要來自於電視上的功夫錶演和一些零星的武術書籍。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中國武術博大精深,但同時也感到它似乎有些“神秘”和“遙遠”。“消隱與迴歸”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緊迫感。我不知道作者的“批判”會指嚮哪裏,是那些曾經輝煌的流派,還是當下流行的某些練習方式?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武術”的,它僅僅是套路和招式,還是包含著更深層次的身體智慧和哲學理念?“迴歸”又意味著什麼?是迴到古代的戰場,還是找到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價值?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一些曆史文獻的考證,以及對當代武術現狀的細緻描繪。我更希望作者的筆觸能夠溫和而有力,既能讓人警醒,又能給予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否定。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批判與反思”這幾個字,讓我産生瞭一種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對中國武術抱有敬畏之心,但同時,我也觀察到一些變化,比如一些傳統武術似乎越來越少地齣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被一些更加“現代化”的搏擊形式所取代。這讓我不禁思考,這是否就是所謂的“消隱”?而“迴歸”又是指什麼?是迴歸到那些古老的拳譜和訓練方法,還是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武術新的生存之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中國武術發展的曆史脈絡,揭示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我也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武術“消隱”的具體證據和原因分析,並且能夠提齣一些關於如何實現“迴歸”的富有建設性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武術的錶層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吸引瞭我。“滿58包郵”這個電商的促銷語,直接觸及瞭我作為普通消費者的心理,讓我覺得這或許是一本門檻不高、內容貼近大眾的書籍。而“消隱與迴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這一部分,則激起瞭我對中國武術現狀的好奇。我一直對武術抱有濃厚的興趣,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感覺很多傳統的武術精髓似乎正在逐漸淡化,甚至是被一些錶演性質的“武術”所取代。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這種“消隱”現象的,是什麼導緻瞭這種現象的齣現?又是什麼樣的“迴歸”纔是真正符閤武術發展的方嚮?“中國武術文化叢書”的標簽,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停留在技擊層麵,而是會深入探討武術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曆史淵源以及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中國武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甚至能啓發我對自身習練武術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問題,而不是流於錶麵。
評分“滿58包郵”的營銷方式,讓我聯想到一些市麵上泛濫的武術教程,很多都打著“速成”、“秘籍”的旗號,內容卻空洞無物。但“消隱與迴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這個副標題,又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並非如此。它似乎更像是在探討一個更深層、更學術的命題。我對於“消隱”的理解,可能更偏嚮於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下,人們對於長期、艱苦的武術訓練的投入意願下降,導緻一些傳統技藝後繼無人。而“迴歸”,我猜想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現代科技、體育理念的背景下,重新發掘和傳承武術的價值。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批判”的,是指齣武術在商業化、錶演化過程中的弊端,還是對其在民族認同和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進行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中國武術,理解它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以及它在我們當下社會中的意義。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經典的武俠小說和電影畫麵。然而,“批判與反思”這幾個字,卻又讓我的期待帶上瞭一層更深的思考。我一直認為,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自我審視和調整,武術自然也不例外。在過去,武術曾是中國人強身健體、保傢衛國的象徵,承載瞭無數的民族情感。但如今,它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真的在“消隱”,還是以另一種形式在“迴歸”?我很好奇作者對於“消隱”的具體定義,是技藝的失傳,還是其精神內涵的式微?而所謂的“迴歸”,又是指嚮何方?是重拾傳統套路,還是在現代搏擊規則下尋找新的齣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有力的論據和獨到的見解,而不是空泛的感嘆。我期待作者能夠觸及一些爭議性的話題,敢於揭示武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提齣建設性的意見,幫助武術找到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的發展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