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八路军二九师战史
定价:62.00元
作者:第二军战史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065737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军队因使命而立,军人为打仗而生。党的以来,*多次强调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的根本的标准,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打仗聚焦用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我军为民族独立自由、人民翻身解放和当家做主而战,为保卫人民和平劳动成果,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而战,辉煌战绩,彪炳史册。
今天,虽然战争年代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为帮助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了解我军光辉的战斗历程、建立的丰功伟绩、取得的宝贵经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特别是官兵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积极投身强军兴军实践,经中央军委批准立项,解放军出版社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军委立项编修出版的13部军战史进行了内容订正并重新装帧,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的形式集中再版。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4部,分别是《中国工农红军*方面军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4部,分别是《八路军*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八路军*二○师暨晋绥军区战史》《八路军*二九师战史》《新四军战史》;解放战争时期5部,分别是《*军战史》《第二军战史》《第三军战史》《第四军战史》《华北部队战史》。《中国工农红军*方面军史》是反映红一方面军历史的综合性史著,主体内容是战史,考虑到尊重历史事实、保持丛书完整性和性,故将该书纳入丛书体系,只校订内容,不更改书名。革命战争时期的其他部队战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部队战史,因种种原因,此次未能收入丛书,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就编修战史工作作出统一部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将帅对战史编修工作大力支持,有的还亲自主持编写工作,各有关单位及编写机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战史编修工作几经周折,直至上世纪80年始陆续出版。这是我军的“官修”战史,是我军战史的“标准版”,是后人了解战史、研究战史的依据。这13部军战史,相互独立,出版时间跨度较长,受历史条件和资料占有所限,书稿还存在一些人名、地名、部队番号等史实方面的讹误,以及体例格式、字词语句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这次再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校订。
丛书的校订出版,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将此事提上重要日程,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给予有力指导,专门组织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党史军史专家进行集中会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与百科研究部专家提出了宝贵的订正意见。出版社按照丛书要求和新的编纂体例规范,统一进行了编辑、排版、设计和校对。为了尊重历史,保留原书的编审机构不变,原书的说明(含编写说明、修订说明、卷首语、序、序言)、后记等也保持原貌。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系列,是因为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些部队沿革感兴趣,没想到追溯到抗战时期,其资料的严谨性同样令人信服。关于二九师战史的这部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对“地方化”和“正规化”之间拉扯的记录。一个由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部队,如何在战争的熔炉中逐渐吸收正规军的建制和战术思想,同时又必须保持其深植于民间的特色,这本书捕捉到了这种动态平衡下的诸多侧面。比如,书中提到某次与国民党友军的协同作战,描述了两支部队在指挥权和战术理念上的摩擦,这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抗战统一战线下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团和气的想象。阅读时,我一边做着批注,一边在脑海中构建那个时期的军事地理图景,试图去还原指挥官们在缺乏实时通讯条件下的决策场景。这本资料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打开这本丛书的,毕竟涉及到特定师级的战史,内容很容易陷入过于“官方”或过于“侧重宣传”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一味地歌颂,而是在描述具体战斗经过时,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写实主义笔触。例如,其中对于几次遭遇日军优势兵力的遭遇战的描述,细致到了连队如何分散突围、如何利用地形进行游击的细节,这对于研究现代游击战术的人来说,简直是活的教科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某些失利或挫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的情感——没有过度的渲染悲壮,而是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大大提升。当然,如果能配上更多当时的手绘地图或者老照片,那就更完美了,但考虑到出版年代的限制,现在的图文排版也算尽力而为了。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未经美化的视角,去观察一支部队在极端压力下如何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
评分这本关于八路军二九师战史的陈旧版本,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页泛黄,装帧虽然简单,却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与坚韧。我一直对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想了解像二九师这样基层、具体的部队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战斗的。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偏向于史料的整理与记录。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部队编制、重要战役的部署和伤亡数字的记载,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无疑是无数鲜活生命的付出与牺牲。不过,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具体战术层面的分析略显不足,更多的是对事件的罗列,少了些许对决策过程的深度剖析,这或许是那个时期史料记录的局限性所致。即便如此,对于想深入了解二九师官兵日常训练、后勤保障乃至战斗意志形成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依然提供了宝贵的、未经过多修饰的第一手资料。翻阅时,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那份在绝境中求生的不屈精神,让人在肃穆中深思,这场胜利是如何用血与火铸就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如果只是想泛泛了解一下抗战历史,这本书可能显得过于枯燥和专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小说,而是更接近于军事档案的汇编。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其他关于晋察冀边区或八路军战略部署的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二九师在特定时间点所处的战略位置和承担的任务。书中对某些关键人物的生平介绍比较简略,更多的是聚焦于“师”这一集体的行动,而非个人的英雄事迹,这体现了其集体主义的叙事倾向。但正是这种聚焦于整体的叙述方式,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建制单位在战争机器中的运作轨迹。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后勤补给的一章,在长期“以战养战”的背景下,部队的弹药、粮食以及医药是如何周转的,书中的记录虽然零散,却拼凑出了一个极度紧绷的生存网络,令人叹为观止于当时后勤人员的智慧和毅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字体选择,确实很有“年代感”,如果你期待的是现代出版物那种清晰的排版和流畅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有些不适应。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味道,更像是从图书馆的深处被重新挖掘出来的珍宝。我主要关注了其中关于部队思想建设和政治工作的部分,这部分往往在纯粹的军事战史中被轻描淡写,但对于理解军队的战斗意志至关重要。书中详细记载了“三三制”领导干部的培养、战地新闻的传播,以及如何通过简短的会议鼓舞士气,这些细节揭示了革命军队区别于传统军队的核心驱动力。它让我明白,支撑二九师走过那些绝境的,不仅仅是枪炮,更是深厚的政治认同感和坚定的信念。尽管个别章节的叙述略显冗长,但整体而言,它成功地为我们这些后人保留了一份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部队群体精神面貌的珍贵侧写,值得所有对这段历史有深度探究意愿的人仔细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