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粮库胡同往事 9787200134834

米粮库胡同往事 97872001348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雅山 著
图书标签:
  • 老北京
  • 胡同文化
  • 民国史
  • 家族史
  • 回忆录
  • 北京风情
  • 历史故事
  • 社会变迁
  • 文化遗产
  • 文学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4834
商品编码:2980061815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米粮库胡同往事 作者 吴雅山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 9787200134834 出版日期 2018-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米粮库胡同往事》一书围绕着北京城地安门内的米粮库胡同,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间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身影的历史文化名人,细腻地勾勒出来。地因人显,以胡适、梁思成、徐悲鸿、徐志摩、陈垣等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在米粮库胡同居住,,做研究,开展文化活动,为米粮库胡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具有了文化之魂和生命之魂。


   作者简介

吴雅山,1959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在地安门长大。1984年起,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报》工作,多次获国家及地方新闻奖。近年来,热衷于老北京胡同历史和文化研究,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当代北京研究》《作家文摘》等报刊发表关于老北京胡同的文章,并出版《地安门的前世今生》《当代北京地安门史话》《当代北京曲剧史话》等多部与老北京相关的著作。


   目录

引子 [ 1 ]
上篇 与米粮库胡同有关的人和物
一、皇城的北大门——地安门 [ 7 ]
1.名人笔下的地安门 [ 9 ]
2.皇城墙与米粮库胡同 [ 14 ]
二、胡同中“藏”着胡同——慈慧胡同 [ 16 ]
1.“读诗会”群星灿烂 [ 17 ]
2.胡同深处读“马列” [ 22 ]
3.《独立评论》的创办与黎昔非 [ 25 ]
三、携手相依:恭俭胡同与米粮库胡同 [ 31 ]
1.沿着郑和的足迹 [ 33 ]
2.恭俭冰窖 [ 34 ]
3.皇室贵胄开“杠房” [ 37 ]
4.“洋作家”遇“洋博士” [ 41 ]
四、油漆作胡同的“辉煌” [ 46 ]
1.“小”胡同似迷宫 [ 47 ]
2.庄士敦,教授的不仅是外国话 [ 49 ]
3.“紫禁城的黄昏” [ 53 ]
4.“洋博士”的神秘电话 [ 55 ]
五、胡同口对口——黄化门街 [ 58 ]
1.“帝师”清华学堂“行走” [ 59 ]
2.李莲英故居 [ 62 ]
3.张申府的“革命”足迹 [ 64 ]
4.青年毛住过的地方 [ 68 ]

下篇 群英荟萃米粮库
一、陈宗蕃自建“淑园” [ 73 ]
1.中西兼容筑家园 [ 73 ]
2.脚踏实地写“燕都” [ 76 ]
3.“淑园”频频易主 [ 77 ]
二、胡适的房东——袁祚廙 [ 79 ]
1.通过科举,考取功名 [ 79 ]
2.洋楼转租胡博士 [ 80 ]
3.袁家的儿媳,陈布雷的爱女 [ 82 ]
4.袁家的女婿叶公超 [ 84 ]
三、胡适在米粮库胡同的日子 [ 90 ]
1.举家入住小洋楼 [ 91 ]
2.胡适与鲁迅及其他 [ 94 ]
3.在“四十大寿”那天 [ 98 ]
4.为人师表,仗义疏财 [101]
5.“我的朋友胡适之” [103]
6.北平遗存捐北大 [105]
7.在台湾的他,就这样走了 [108]
四、“国宝”陈垣写给胡适的“信” [110]
1.陈智超忆祖父 [111]
2.陈垣办“平民中学” [114]
3.拥抱新社会 [115]
4.“国宝”也有“两难”事 [118]
5.在那担惊受怕的年代 [121]
6.师生同父子 [123]
五、傅斯年的真性情 [125]
1.《大纲》之中建真情 [126]
2.绰号“大炮”,与“汉贼”势不两立 [130]
3.拒绝官场,肝胆相照 [132]
4.侍母至孝,呵护后辈 [134]
5.“台大”楷模 [137]
六、陈半丁的“五亩之园” [140]
1.莫说同行是冤家 [140]
2.“五亩之园”结硕果 [143]
3.“周宴”受益众人 [145]
4.新社会,新问题 [147]
5.“”中的小竹车 [148]
七、梁思成与米粮库胡同的缘分 [151]
1.忆往昔,青春年少时 [151]
2.米粮库胡同的美好时光 [153]
3.北京古城被拆时 [156]
4.“梁陈方案”被否决 [158]
5.大屋顶“圆梦” [160]
6.此情可待成追忆 [162]
八、徐悲鸿的身影 [167]
1.米粮库胡同作画抒怀 [167]
2.问世间,情为何物 [170]
3.徐悲鸿卖“马” [175]
4.与白石老人的忘年交 [177]
5.却留思念在人间 [179]
九、诗人徐志摩的情感世界 [183]
1.痴情诗人别“康桥” [184]
2.被训责“用情不专” [188]
3.与泰戈尔的友情 [191]
4.离别话语“八宝箱” [193]
5.徐志摩遇难之后 [195]
6.元帅自称是学生 [198]
十、丁文江与胡适的兄弟情 [200]
1.科学化深的中国人 [202]
2.胡适“亲爱”的人 [203]
3.人格操守,令人敬仰 [206]
4.众人痛失“老大哥” [207]
十一、胡适贴心的“徒弟”罗尔纲 [210]
1.师门五年,精心指点学术 [211]
2.《师门五年记》感念恩师 [213]
3.倾心研究“太平天国史” [215]
4.“师徒”隔海相望 [217]
十二、石原皋的“神秘”身份 [221]
十三、不得不说的江冬秀 [226]
1.结识胡适,文明结婚 [227]
2.“夫唱妇随”为上策 [230]
3.女人的心思你不懂 [234]
4.痛失夫君及爱子 [237]
十四、米粮库胡同中的常客 [239]
1.不羁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239]
2.沈从文的炽热之心 [244]
3.“中国的拜伦”梁宗岱 [252]
4.“毛三爷”学问了得 [260]
5.吴晗的短暂人生 [263]

结语 [270]
后记 [271]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米粮库胡同往事》 内容简介 《米粮库胡同往事》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怀旧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上世纪特定时期北京一条寻常胡同里,普通人家的生活图景。这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关于那些细微之处的人情冷暖,关于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岁月痕迹。 书名中的“米粮库胡同”,并非某个虚构的地名,而是作者童年记忆中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在那里,他度过了懵懂的少年时代,也见证了那个年代北京城最接地气的生活脉络。胡同,作为北京城市肌理中独特的空间载体,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沉淀和人情的温度。作者将视角聚焦于此,仿佛推开一扇尘封的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院落,去感受那份属于过去年代的纯粹与质朴。 全书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篇章构成,每一篇都像是一幅定格的旧照片,或是一段被尘封的往事片段。作者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连贯性,而是以一种随性的、回忆性的方式,将那些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 其中,有关于童年玩伴的记忆。那些一起在胡同里疯跑、掏鸟窝、摔泥瓦罐的孩子们,他们的笑声、争吵、秘密,都如同昨日重现。作者笔下的伙伴们,性格各异,却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和活力。比如那个总是第一个爬上墙头探险的小胖子,那个偷偷藏着糖果却从不舍得分给别人的小姑娘,以及那个总爱讲鬼故事吓唬大家的调皮鬼。他们的名字或许已经模糊,但他们的形象却在作者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童年群像。 还有对长辈的追忆。那些生活在胡同深处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是那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作者着重描绘了他们身上那些朴实无华的品质:勤劳、善良、坚韧,以及对家庭的默默付出。他记述了奶奶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冒着热气的馒头,还有那些充满了家常味道的饭菜;记述了爷爷在午后阳光下摇着蒲扇,讲着那些听不懂却津津有味的老故事;记述了邻里之间在屋檐下乘凉时的闲聊,家长里短,互相关心,构成了一幅温暖而和谐的邻里图景。这些长辈的形象,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温情的细节。 作者也描绘了胡同里的市井百态。那些在胡同口吆喝卖货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修鞋匠,或是每天准时出现的收废品老人,他们的存在,构成了胡同最生动的日常。作者捕捉到了他们说话的腔调,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脸上岁月的痕迹,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却是胡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共同编织了那个年代北京城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画卷。 书中对物质匮乏年代的描写,不是抱怨,而是带着一种淡然的理解。作者回忆起那个年代的食物,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味道;回忆起那个年代的衣物,虽然陈旧,却带着家人的缝补和关爱。他没有渲染苦难,而是着重于人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比如,过年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虽然馅料简单,但那种团圆的喜悦却是无与伦比的。又比如,孩子们用旧报纸糊成风筝,在胡同里追逐嬉戏,那种简单的快乐,是如今许多人难以体会的。 《米粮库胡同往事》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充满感染力。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了最贴近生活、最能触动人心的词语。他的文字仿佛是缓缓流淌的溪水,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他善于运用细节来烘托情感,比如一次偶然的回眸,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段模糊的对话,都可能引发作者内心深处的回忆和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反思。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情感,忽略了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作者通过描绘米粮库胡同里那些淳朴的人们和他们真挚的情感,提醒我们去珍视那些被现代生活所遗忘的价值。那种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那种家人之间的关怀体贴,那种对平凡生活的热爱,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 这本书所呈现的“往事”,并非是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依然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依然能够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作者以一种怀旧的姿态,却不失理性地审视着过去,他没有美化苦难,也没有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将那些生命中的珍贵片段,沉淀下来,呈现给读者。 《米粮库胡同往事》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温暖的书。它像是冬日里的一杯热茶,又像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正是本书最动人之处。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如何复杂,那些最简单、最纯粹的情感,永远是我们内心最坚实的依靠。 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那些曾经温暖过自己的人们的感恩之情。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将回忆处理得如同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虽不浓烈,却意味深长。他用文字勾勒出北京老城的风貌,也用文字描绘出人心的温度。 《米粮库胡同往事》是一次真诚的生命回溯,是一曲对平凡生活的热情赞歌,更是一份珍贵的岁月馈赠。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段尘封的时光,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老北京的韵味,去体味那份朴实无华的人间温情。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米粮库胡同往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设计,朴实却不失格调,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属于过去的沉淀感。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适中,这通常意味着它是一款面向大众读者的用心之作,而非哗众取宠的商业产品。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勾勒出社会生活变迁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从个体视角出发,反映时代洪流的作品。我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会比较朴实,但字里行间又会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洞察。也许会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或者是由一系列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无论是哪种方式,我期待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对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和情感表达有着很高的期望。

评分

《米粮库胡同往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都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大小适中,颜色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它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胡同的电影和小说,那些故事总是充满了市井气息和人情味。我猜这本书会描写很多有趣的人物,他们或许有些小脾气,有些小烦恼,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我期待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细节,将这些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更能引发一些思考,比如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城市变迁等等。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它们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慰藉,也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从书名和装帧来看,都具备了这样的潜质,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我最近收到一本名为《米粮库胡同往事》的书,封面带着一种沉静的复古感,封底的介绍勾起了我对那段逝去时光的好奇。书的纸张质感很好,阅读起来很舒服,而且装帧也很精美,摆在书架上很有档次。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象,这应该是一本充满年代感的故事,讲述着某个胡同里的生活百态。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类带有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的叙事,总觉得在那些尘封的记忆里,藏着最真实的人情冷暖和世事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回那个年代,去感受米粮库胡同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相处,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不为人知的琐事,都将在我翻阅之间徐徐展开。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比如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也暗示了它可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分量,或许是某个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写照。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温度。

评分

《米粮库胡同往事》这本书的外包装显得十分用心,细节之处透露着对读者的尊重。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记录时代变迁和民间生活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能带给我们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感受。我猜测这本书会以一种温和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个久远的年代,去体验米粮库胡同里普通百姓的生活。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这本书或许能够勾起许多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唤醒他们关于过往的记忆,或者让他们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评分

读完《米粮库胡同往事》的序言,我仿佛被一股悠远的气息包裹。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的笔触,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在平淡中流露出生活的韧性。我脑海里开始勾勒出米粮库胡同的样子,灰墙黛瓦,石板路,或许还有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以及院子里孩子们追逐嬉闹的身影。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细腻的家族史,或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命运。我猜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回忆梳理,力求还原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细节的执着,往往能成就一部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体会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活哲学,去感受那些虽然平凡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种对过往的追溯,也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