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
定价:32.00元
作者:樊炳有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7220157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樊炳有教授的《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作为一种开创性研究,较好地阐述了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与价值,并且从时间、要素、层次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框架结构,以及从记忆的来源、载体、途径等构建了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基本框架体系。该研究通过体育文化记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提出了通过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促进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和文化产品发展的思路。其在以上海为对象进行的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考察过程中,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和城市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为上海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官方人士的好评。该研究为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制定的规划构想给部门建设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录
序言
自序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1.2.2 相关研究及实践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视角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框架、内容
1.6.1 研究思路框架
1.6.2 研究内容
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及价值阐释
2.1 相关的概念及特征辨析
2.1.1 集体记忆
2.1.2 社会记忆
2.1.3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特征揭示
2.1.4 文化记忆在媒介发展的阶段变化
2.1.5 功能记忆与储存记忆的区分
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特征及功能
2.2.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
2.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特征
2.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功能
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价值
2.3.1 文化价值: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综合展示
2.3.2 经济价值:文化作为发展资源
2.3.3 社会价值:价值观念的共生与融合
2.4 小结
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框架
3.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框架结构
3.1.1 时间结构:过去一现在一未来
3.1.2 要素结构:人一事一物
3.1.3 层次结构:主体一载体一客体
3.2 记忆来源:城市体育文化
3.2.1 文化释义:理解城市体育文化的起点
3.2.2 城市体育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3.2.3 城市体育文化内涵厘定
3.3 记忆要素:“人、事、物”类别及标准
3.3.1 记忆要素构成要件
3.3.2 城市记忆要素观点集纳与归类分析
3.3.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要素的确立
3.4 记忆载体
3.4.1 载体类别
3.4.2 载体特性
3.5 记忆途径:获取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3.5.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资源的含义
……
4 体育文化记忆资源展示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5 上海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现状考察分析
6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规划构想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樊炳有,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体育公共服务、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等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省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大文科新人培育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参编教材等多部,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等奖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
文摘
序言
序言
自序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1.2.2 相关研究及实践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视角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框架、内容
1.6.1 研究思路框架
1.6.2 研究内容
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及价值阐释
2.1 相关的概念及特征辨析
2.1.1 集体记忆
2.1.2 社会记忆
2.1.3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特征揭示
2.1.4 文化记忆在媒介发展的阶段变化
2.1.5 功能记忆与储存记忆的区分
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内涵、特征及功能
2.2.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
2.2.2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特征
2.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功能
2.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价值
2.3.1 文化价值: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综合展示
2.3.2 经济价值:文化作为发展资源
2.3.3 社会价值:价值观念的共生与融合
2.4 小结
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框架
3.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框架结构
3.1.1 时间结构:过去一现在一未来
3.1.2 要素结构:人一事一物
3.1.3 层次结构:主体一载体一客体
3.2 记忆来源:城市体育文化
3.2.1 文化释义:理解城市体育文化的起点
3.2.2 城市体育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3.2.3 城市体育文化内涵厘定
3.3 记忆要素:“人、事、物”类别及标准
3.3.1 记忆要素构成要件
3.3.2 城市记忆要素观点集纳与归类分析
3.3.3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要素的确立
3.4 记忆载体
3.4.1 载体类别
3.4.2 载体特性
3.5 记忆途径:获取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3.5.1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信息资源的含义
……
4 体育文化记忆资源展示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5 上海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现状考察分析
6 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规划构想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作者,樊炳有,名字给我一种循循善诱的感觉,仿佛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准备将自己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心得娓娓道来。虽然我对这位学者并不熟悉,但我从书名和出版社的信息来看,这本书很可能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更有画面感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城市的体育世界。比如说,作者会不会在书中穿插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那些黑白照片中的运动员,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动作,是不是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又或者,作者会不会引用一些当时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来描绘出那个年代的体育氛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体育活动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相互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着城市的面貌。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种画面: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手捧着这本书,品一杯香茗,随着作者的文字,穿越时光,亲临那些久远的体育现场,感受那份热血与激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研究体育,更是在研究“人”和“城市”。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与城市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的。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体育是否成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工具?或者,当城市面临经济转型时,体育产业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宏观的视角,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得到体现。同时,我也关注这本书对于“记忆”的探讨。记忆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流动的存在,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作者是如何去“研究”和“重构”这些零散、甚至可能存在偏差的城市体育记忆的?是通过采访、档案分析,还是其他更具创造性的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启示,让我们看到如何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评分读这本书,我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我个人与体育相关的零星记忆。比如,在我小时候,家门口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每天傍晚都会聚集很多的大人和小孩,一起打球,那种热闹的氛围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会不会也提到类似这样贴近生活的、属于普通市民的体育场景呢?我非常希望它能捕捉到那些属于“我”们时代的体育记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很多时候,一座城市的文化,恰恰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之中。那些街头巷尾的运动爱好者,那些在业余时间组织起来的球队,那些在学校操场上挥洒汗水的年轻人,他们才是城市体育文化最鲜活的组成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体育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体育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我,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城市剪影的运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年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模糊却又充满故事感的运动员的形象,感觉他身上承载着无数的汗水和荣耀。拿到书后,书的纸张触感也很好,厚实且带有一点点纹理,翻阅的时候没有那种廉价的漂浮感,让人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触碰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唤起城市集体记忆的读物,特别是那些关于体育的记忆,因为我知道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城市精神的载体,是人们情感的寄托。这本书的书名《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那些老照片、老故事,那些曾经辉煌的球队、令人难忘的比赛,还有那些在街头巷尾流传的关于体育的传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拼凑出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构建出一个更完整、更生动的城市体育文化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它的过去,它的现在,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研究》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新颖的阅读体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细致的分析,试图挖掘出城市体育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体育场馆变迁的部分感到好奇。我知道很多城市的老体育场馆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们的兴衰往往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轨迹。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具体的物质空间与抽象的文化记忆联系起来的呢?他有没有引用一些口述史料,让那些曾经亲历过这些辉煌时刻的老一辈人,能够通过文字再次“发声”?我非常期待看到他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独特的见解。同时,这本书的引文和参考文献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这让我相信作者的研究是有根基的,而不是凭空想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付出的心血,也更能建立起对内容的信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