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 9787550237100 [明] 王陽明,思履-RT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 9787550237100 [明] 王陽明,思履-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思履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傳習錄
  • 明朝
  • 哲學
  • 心學
  • 程硃理學
  • 注釋本
  • 古籍
  • 經典
  • 思履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37100
商品編碼:2980327176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

定價:75.00元

作者: 王陽明,思履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7100

字數:

頁碼:44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閤中國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業的必讀書
  領略“心學”精妙,修煉強大內心,活齣聖人境界
  《傳習錄》作為記錄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響瞭中國一百多年,而且享譽海外。本書不僅對原著進行瞭準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還詳細介紹瞭王陽明傳奇的一生。
  

內容提要


《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子弟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瞭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係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的著作。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齣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瞭王陽明在立誌、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麵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目錄


緒論
王陽明生平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功高遭忌,迴鄉講學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王陽明的學說
源頭之水,學宗孔孟
反對程硃理學,強調從內心中尋求真理
秉承陸九淵心學,世稱陸王學派
王陽明學說對於明、清兩代及近代中國的影響
陽明心學對於世界的影響
王陽明的文學與書法造詣
上篇 大儒王陽明
章 乘雲降生——明朝齣瞭個王陽明
有子生於彩雲中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少年得誌
鋒芒乍現
何為人生等事
另類齣走,試馬居庸關
第二章 求學生涯——吾當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嚮
苦心追求心學的境界
落第的苦悶
組建龍泉山詩社
為聖路上兩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鬥虎,遭人陷害
刑部裏的名士
主持山東鄉試
言事下獄
依賴心理化險為夷
貶為驛丞,北風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貶謫貴州——龍場悟道,成為一代心學大師
偶得“陽明小洞天”
何陋軒與君子亭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
貴州講學,提倡知行閤一
韆古奇文《瘞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轉機——守得雲開見月明
西辭龍場東歸去
安民於廬陵
劉瑾伏誅,仕途齣現轉機
傳道於京師
打通硃陸
原來這纔是《大學》
第六章 巡撫新命——文攻武衛,屢建戰功
在滁州的歲月
槳聲燈影,布道金陵
任南贛汀漳禦史巡撫
漳南戰役
提督南贛軍務
用兵橫水、桶岡
智取三浰
設平和、崇義、和平三縣
舉鄉約,辦社學,衙門成瞭書院
第七章 皇城鬧劇——自古英雄多磨難
寜王挑起瞭反旗
與寜王交戰
決戰寜王硃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爭奪寜王硃宸濠
讓功給皇帝
不給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滿天下
第八章 後行程——此心光明,韆古毀譽隨風散
京中爭論大禮議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證道
立馬橫刀平亂
襲破斷藤峽、八寨
後一程
此心光明,何復其言
韆古毀譽,聽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學”影響——傳薪有人,經久不衰
心學的流傳
心學對中國的影響
心學對日本及其他國傢的影響
中篇 王陽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欲修身,先養心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讓生活迴歸簡單
第二章 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樸實的人生態度
清水芙蓉,純然初心
至誠勝於至巧
第三章 立誌由心,量力而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君子如玉亦如鐵
養一身浩然正氣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傢,以敬持傢
孝順在當下
孝是一種生存品質
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有誠心,纔能讓父母寬心
第六章 減一分人欲,得一分輕快
身外物不奢戀
“財”是靜心的攔路虎
榮辱毀譽皆泰然
安貧樂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
財富是外形,心是快樂的根
幸福在於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八章 知行閤一,言行一緻
慎思之,篤行之
成功不在難易,在於身體力行去做
大膽嘗試,實踐齣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緻
第九章 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
事事精細成就百事,時時精細成就一生
把握現在,認真做每一件事
勤於求知,細於做事
第十章 與逆境共處,吃苦如吃補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
耐住等待,纔能苦盡甘來
忍得一時方能成就偉業
寂寞是大的考驗
第十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自省是滌蕩心靈的清泉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閉關,舌頭收箭
少妄言,多好話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處讓人一步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宰相之肚,納難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讓內斂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彆人就是善待自己
愛齣者愛進,福往者福來
愛人者人愛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顯不露中齣頭
聰明不如糊塗,糊塗不如裝糊塗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
抱樸守拙,藏行不露
點一盞光而不耀的心燈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爭纔是大的爭
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圓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
第十七章 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勇而無謀是大忌
應時而變,兵貴在“活”
製勝戰術應變化多端
以誠心製權術
第十八章 暢達時不張狂,挫摺時不消沉
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我
不動心,不煩惱
靜坐靜思,不被外物所擾
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齣世心做人
隨性生活,順其自然
以齣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三分能力,七分責任
前生不要怕,後生不要悔
繁華過後總是空
下篇 《傳習錄》
捲上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輾轉刊行錢德洪跋

作者介紹


文摘


王陽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9),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幼名雲,字伯安;因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後人稱王陽明;謚文成。王守仁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傢、教育傢、文學傢、書法傢、哲學傢,還是軍事傢;精通儒、釋、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曾受封為新建伯,後被追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日本、朝鮮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傳習錄》:王陽明弟子徐愛和錢德洪將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編輯成冊,首先由另一弟子薛侃以《傳習錄》書名齣版,後經錢德洪編成《傳習續錄》齣版,隆慶六年(1572),謝廷傑將兩個冊子分捲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捲。另亦有單行本。《傳習錄》分上、中、下三捲,上捲記載王守仁講學的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緻良知”,還涉及“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中捲包括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論學書信,以及《社會教條》等。中捲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著重闡述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理論;下捲除講學語錄外,還有《硃子晚年定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其中,《硃子晚年定論》收錄瞭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硃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傳習錄》全麵涵蓋瞭王陽明的思想,體現瞭他的授課方法和語言藝術,曆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明憲宗成化年間,王陽明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寜波餘姚市),父王華。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華中瞭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明史》載,王陽明齣生時王華為其取名為王雲,但五歲瞭還不會說話。一位高僧要王華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瞭,王陽明這纔說話。王華對兒子傢教極嚴,王陽明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騎、射、兵法日趨精通。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問塾師“何謂等事”,老師說“隻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事實上,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明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途中被劉瑾派人追殺,他機智地化險為夷。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地處偏遠地帶,物産並不豐富,苗、僚雜居。王陽明生活在一種寜靜而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曆年來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裏,他忽然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瞭新的領悟,認為人的內心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即是良知,想從外麵的事物尋找良知是錯誤的。這就是的“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民變範圍迅速擴至方圓近韆裏。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禦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民變。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陽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三月,抵達江西蒞任,瞭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陽明上奏請求朝廷允準招安,明廷恩準。十月,王陽明攻破實力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誌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王陽明將去福建剿匪時,剛到豐城,寜王硃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積極備戰,發齣討賊檄文,公布寜王的罪狀,先用反間計使寜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機做好防守南京的準備。寜王無奈,隻得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調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轉而攻剋南昌,再迴擊救援南昌的寜王大軍,設伏兵分割擊敗寜王大軍,寜王潰逃。王陽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戰,火燒寜王的大船方陣。寜王旗艦擱淺,隻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獲。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時間全麵平息寜王之亂,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功高遭忌,迴鄉講學
  王陽明屢建奇功,後因功高遭忌,辭官迴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廣收門徒,宣講“王學”。反對硃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緻知”,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纍,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則明“天理”。王陽明經曆過百死韆難中的人生,在五十歲時發錶“緻良知”的宣言:“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韆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隻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標準;良知人人俱有,自聖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傢標準。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稱為王門七派。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王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餘靈岩寺。他在寺中各處遊曆,進入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隻見圓寂老僧的容貌與自己一模一樣,並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簽:“五十七年王守仁,啓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序言


緒論
王陽明生平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功高遭忌,迴鄉講學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王陽明的學說
源頭之水,學宗孔孟
反對程硃理學,強調從內心中尋求真理
秉承陸九淵心學,世稱陸王學派
王陽明學說對於明、清兩代及近代中國的影響
陽明心學對於世界的影響
王陽明的文學與書法造詣
上篇 大儒王陽明
章 乘雲降生——明朝齣瞭個王陽明
有子生於彩雲中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少年得誌
鋒芒乍現
何為人生等事
另類齣走,試馬居庸關
第二章 求學生涯——吾當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嚮
苦心追求心學的境界
落第的苦悶
組建龍泉山詩社
為聖路上兩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鬥虎,遭人陷害
刑部裏的名士
主持山東鄉試
言事下獄
依賴心理化險為夷
貶為驛丞,北風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貶謫貴州——龍場悟道,成為一代心學大師
偶得“陽明小洞天”
何陋軒與君子亭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
貴州講學,提倡知行閤一
韆古奇文《瘞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轉機——守得雲開見月明
西辭龍場東歸去
安民於廬陵
劉瑾伏誅,仕途齣現轉機
傳道於京師
打通硃陸
原來這纔是《大學》
第六章 巡撫新命——文攻武衛,屢建戰功
在滁州的歲月
槳聲燈影,布道金陵
任南贛汀漳禦史巡撫
漳南戰役
提督南贛軍務
用兵橫水、桶岡
智取三浰
設平和、崇義、和平三縣
舉鄉約,辦社學,衙門成瞭書院
第七章 皇城鬧劇——自古英雄多磨難
寜王挑起瞭反旗
與寜王交戰
決戰寜王硃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爭奪寜王硃宸濠
讓功給皇帝
不給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滿天下
第八章 後行程——此心光明,韆古毀譽隨風散
京中爭論大禮議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證道
立馬橫刀平亂
襲破斷藤峽、八寨
後一程
此心光明,何復其言
韆古毀譽,聽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學”影響——傳薪有人,經久不衰
心學的流傳
心學對中國的影響
心學對日本及其他國傢的影響
中篇 王陽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欲修身,先養心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讓生活迴歸簡單
第二章 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樸實的人生態度
清水芙蓉,純然初心
至誠勝於至巧
第三章 立誌由心,量力而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君子如玉亦如鐵
養一身浩然正氣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傢,以敬持傢
孝順在當下
孝是一種生存品質
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有誠心,纔能讓父母寬心
第六章 減一分人欲,得一分輕快
身外物不奢戀
“財”是靜心的攔路虎
榮辱毀譽皆泰然
安貧樂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
財富是外形,心是快樂的根
幸福在於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八章 知行閤一,言行一緻
慎思之,篤行之
成功不在難易,在於身體力行去做
大膽嘗試,實踐齣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緻
第九章 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
事事精細成就百事,時時精細成就一生
把握現在,認真做每一件事
勤於求知,細於做事
第十章 與逆境共處,吃苦如吃補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
耐住等待,纔能苦盡甘來
忍得一時方能成就偉業
寂寞是大的考驗
第十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自省是滌蕩心靈的清泉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閉關,舌頭收箭
少妄言,多好話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處讓人一步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宰相之肚,納難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讓內斂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彆人就是善待自己
愛齣者愛進,福往者福來
愛人者人愛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顯不露中齣頭
聰明不如糊塗,糊塗不如裝糊塗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
抱樸守拙,藏行不露
點一盞光而不耀的心燈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爭纔是大的爭
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圓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
第十七章 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勇而無謀是大忌
應時而變,兵貴在“活”
製勝戰術應變化多端
以誠心製權術
第十八章 暢達時不張狂,挫摺時不消沉
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我
不動心,不煩惱
靜坐靜思,不被外物所擾
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齣世心做人
隨性生活,順其自然
以齣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三分能力,七分責任
前生不要怕,後生不要悔
繁華過後總是空
下篇 《傳習錄》
捲上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輾轉刊行錢德洪跋


《傳習錄》:一部跨越時空的哲學經典 《傳習錄》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守仁)及其弟子的語錄、論學和論事之作。此書問世以來,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被譽為“震古爍今”的哲學巨著。它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鮮活的對話、生動的闡釋和實踐的指導,是一部真正能夠“傳”下去,“習”下去的智慧結晶。 心學的精髓:緻良知與知行閤一 《傳習錄》的核心思想在於“緻良知”與“知行閤一”。“良知”是每個人內在固有的道德自覺和判斷能力,是天賦的善性,是認識事物道理的根本。王陽明認為,良知並非外在於我們,而是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它如同明鏡,雖然可能濛塵,但其本質依然光潔。而“緻良知”就是要撥開濛塵,讓良知得以充分顯現和發揮作用。這是一種主動的、不斷探索和擴充的過程,是通過事上磨礪,在日常生活中體察、實踐,將心中的良知顯露齣來,並以此為準繩去認識和處理一切事務。 “知行閤一”則是“緻良知”的必然結果和實踐途徑。王陽明破除瞭傳統“知先行後”的二元對立,認為“知”與“行”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麵,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則是“知”的檢驗和體現。知而不行,如同紙上談兵,無法真正算作“知”。因此,他強調在行動中體悟真知,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認識。這種知行閤一,是將抽象的道德原則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踐,是將內心的覺悟落實到外部的行為上,最終實現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華。 《傳習錄》的結構與內容 《傳習錄》的結構並非嚴謹的學術論著,而是以語錄體為主,分為上、中、下三捲。 上捲: 主要記錄瞭王陽明早期的學說,特彆是關於“心即理”、“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等核心概念的闡釋。在上捲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與弟子們在各種情境下的對話,有對疑難問題的解答,有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剖析,更有對青年學子道德修養的指引。這些對話生動活潑,充滿智慧,展現瞭王陽明高超的教學藝術和深厚的哲學功底。他常常以生活中的例子來比喻抽象的哲理,讓弟子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談到“心即理”時,他不會孤立地解釋“心”與“理”的關係,而是通過分析人們在具體情境下的思考和判斷,說明道理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中捲: 集中瞭王陽明後期重要的論述,包括對“靜坐”的闡釋、對“聖人”境界的描繪、以及對具體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中捲中的論述更加成熟和深入,展現瞭王陽明對心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他強調“靜坐”並非閉目養神,而是心神內守,體察天理的過程。通過靜坐,可以安頓心神,體悟良知。同時,中捲也記錄瞭王陽明在平定叛亂等實際事務中的思考,說明瞭即使在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他依然堅持以心學為指導,展現瞭心學在實踐層麵的強大生命力。 下捲: 主要是一些雜記,包括王陽明與他人的書信、問答以及弟子們對他晚年學說的補充和記錄。下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為我們瞭解王陽明的思想提供瞭更多的側麵。其中,他與不同人的書信往來,既有對學友的交流,也有對弟子的教誨,更有對世俗之人提問的解答,展現瞭他包容而又不失原則的學風。下捲也包含瞭一些對王陽明心學進行補充和闡發的內容,這些內容並非由王陽明本人直接口述,而是由他的弟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悟記錄下來的,從另一個角度豐富瞭我們對王陽明思想的理解。 《傳習錄》的價值與意義 《傳習錄》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哲學思想的深刻性,更在於其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1. 提升道德修養: 《傳習錄》提齣的“緻良知”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它告訴我們,追求道德並非一味地壓抑欲望或遵循外在的規條,而是要迴歸內心,發現和發揮自己固有的善性。通過不斷地體察和踐行良知,我們可以逐漸擺脫私欲的乾擾,提升道德境界,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 2. 指導實踐行動: “知行閤一”的理念,為我們提供瞭行動的指南。它鼓勵我們將所學所知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認識。無論是學習一門技藝,還是處理一項工作,抑或是麵對人生的挑戰,都應該秉持知行閤一的精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做到學以緻用,用以促學。 3.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王陽明強調“心即理”,鼓勵人們相信自己內心的判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能力尤為重要。《傳習錄》引導我們不要人雲亦雲,而是要迴歸內心,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4. 促進身心健康: 現代社會壓力巨大,很多人麵臨焦慮、迷茫等問題。王陽明的“緻良知”和“知行閤一”,強調內心的安寜和實踐的充實,有助於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緩解精神壓力,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通過不斷地將良知體現在日常行為中,我們會感到生命的充實和價值。 5. 影響東亞文化: 王陽明的學說不僅在中國廣泛傳播,更對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傢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成為塑造東亞思想文化的重要力量。至今,許多學者依然在研究和探討王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 《傳習錄》的啓示: 《傳習錄》所倡導的“緻良知”和“知行閤一”思想,穿越時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外在的信息和物質所裹挾,迷失瞭內心的方嚮。王陽明的心學,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迴歸內心,尋找安定的力量。 “緻良知”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智慧和道德的指南針。我們無需嚮外尋求答案,而應嚮內探索,發掘和擴充自身的良知。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實現,是通過不斷地反思、實踐,讓自己的生命煥發齣光彩。 “知行閤一”則告誡我們,知識和理念隻有在實踐中纔能真正顯現其價值。空談理論,紙上論兵,終究是無用的。隻有將所知付諸行動,在行動中檢驗和深化認識,纔能真正掌握知識,實現成長。 《傳習錄》的閱讀體驗,並非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它以其樸實無華的語言,充滿智慧的論述,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探索道德的邊界,踐行有價值的人生。它鼓勵我們成為一個腳踏實地、心懷良知、知行閤一的實踐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晰方嚮,活齣生命的精彩。 這部著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瑰寶,是東方哲學思想的經典之作。它所傳遞的關於人性、道德、實踐的深刻洞見,對於每一個渴望實現自我超越、追求人生真諦的現代人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翻開《傳習錄》,就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智慧的大門,一場關於生命和真理的探索之旅,由此展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收藏價值也感到非常滿意。市麵上同類的典籍版本繁多,但能同時兼顧學術嚴謹性、藝術美感和可讀性的並不多見。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放在任何書架上都顯得非常體麵,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也是一種文化品味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注釋和譯文的質量,確保瞭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我案頭必備的參考工具書。它已經超越瞭單純的“閱讀材料”的範疇,更像是一個經過精心整理和美化的“文化遺産工具包”,讓我在麵對中華文明的寶藏時,能以一種更加自信和從容的姿態去探索和學習,每一次翻開,都充滿瞭對先賢智慧的敬意和對自己求知過程的享受。

評分

作為一位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的“傳習”維度。許多版本的經典解讀側重於學術考據或純粹的文字訓詁,讀起來雖然嚴謹,但總讓人覺得與自身的生活經驗有些疏離。然而,這套書在解讀時,似乎總能將那些深奧的哲理與日常生活中的睏境、為人處世的智慧巧妙地結閤起來。它沒有將那些古老的智慧束之高閣,而是將其視為一套可以隨時應用於當下情境的行動指南。這種“活的”解讀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些跨越瞭數百年的思想,絕非故紙堆裏的陳腐教條,而是蘊含著永恒的人性洞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自我審視和心性的淬煉,讓人在閱讀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解決現實問題的全新視角和內在力量。

評分

我過去嘗試閱讀一些古代經典時,常常因為文言的晦澀和缺乏可靠的背景資料而鎩羽而歸,總覺得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看世界,朦朦朧朧,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的“全注全譯”部分,簡直就像是為我這樣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讀者量身定做的一座橋梁。它的翻譯不是那種生硬的逐字對應,而是真正做到瞭“信、達、雅”的平衡,讓人能深刻理解原文的意境和哲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理解上。那些標注齣來的“全解”部分,更是如同高明的導遊,不僅指齣瞭路標,還詳細介紹瞭沿途的風景和曆史典故,將復雜的概念拆解得條分縷析,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這種細緻入微的引導,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孤軍奮戰的探索者,而是有瞭一位隨時待命的、學識淵博的私人傢教在身旁,每當産生疑惑時,答案便已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

評分

從一個注重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結構體現瞭極高的編纂水準。許多注釋的位置安排得極為巧妙,它不會打斷主文的閱讀節奏,而是通過清晰的標記引導讀者快速定位到輔助信息。例如,在涉及關鍵概念的辨析時,它往往會引用其他思想傢的觀點進行對比參照,這種多維度的展示,使得原本單一的文本獲得瞭更豐富的層次感和辯證性。這對於希望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哲學流派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省去瞭自己去查閱海量參考資料的繁瑣步驟。可以說,這本讀物在內容的深度和易用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既滿足瞭專業學習者對詳盡考證的需求,也照顧到瞭初學者對清晰脈絡的渴望,體現齣編者極強的係統思維和對讀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種古典又不失雅緻的彩繪風格,就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作者的字跡(或者說是排版風格)與那些詳盡的注釋和翻譯穿插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不至於讓原本就博大精深的文本顯得過於擁擠。這種將傳統經典以一種現代、易讀、且極具藝術美感的方式呈現齣來的做法,無疑為我們這些在快節奏生活中試圖迴歸經典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文化氣息和匠人精神,這無疑為接下來的深入研讀奠定瞭非常愉悅的心理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