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9787550237100 [明] 王阳明,思履-RT

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9787550237100 [明] 王阳明,思履-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思履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传习录
  • 明朝
  • 哲学
  • 心学
  • 程朱理学
  • 注释本
  • 古籍
  • 经典
  • 思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7100
商品编码:2980327176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定价:75.00元

作者: 王阳明,思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7100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合中国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业的必读书
  领略“心学”精妙,修炼强大内心,活出圣人境界
  《传习录》作为记录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而且享誉海外。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详细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内容提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目录


绪论
王阳明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王阳明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作者介绍


文摘


王阳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9),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幼名云,字伯安;因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后人称王阳明;谥文成。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还是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受封为新建伯,后被追封侯爵。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日本、朝鲜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王阳明弟子徐爱和钱德洪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编辑成册,首先由另一弟子薛侃以《传习录》书名出版,后经钱德洪编成《传习续录》出版,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将两个册子分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另亦有单行本。《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王守仁讲学的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还涉及“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中卷包括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论学书信,以及《社会教条》等。中卷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下卷除讲学语录外,还有《朱子晚年定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其中,《朱子晚年定论》收录了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传习录》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授课方法和语言艺术,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明宪宗成化年间,王阳明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父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中了状元,王阳明就随父移居北京。《明史》载,王阳明出生时王华为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了还不会说话。一位高僧要王华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阳明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阳明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骑、射、兵法日趋精通。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问塾师“何谓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事实上,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明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现为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当驿丞,途中被刘瑾派人追杀,他机智地化险为夷。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地处偏远地带,物产并不丰富,苗、僚杂居。王阳明生活在一种宁静而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历年来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为人的内心自然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心即理),认识到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良知是错误的。这就是的“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民变范围迅速扩至方圆近千里。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民变。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阳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三月,抵达江西莅任,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阳明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恩准。十月,王阳明攻破实力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王阳明将去福建剿匪时,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王阳明积极备战,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先用反间计使宁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机做好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无奈,只得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调集八万大军,对外号称三十万,转而攻克南昌,再回击救援南昌的宁王大军,设伏兵分割击败宁王大军,宁王溃逃。王阳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战,火烧宁王的大船方阵。宁王旗舰搁浅,只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获。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时间全面平息宁王之乱,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王阳明屡建奇功,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广收门徒,宣讲“王学”。反对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则明“天理”。王阳明经历过百死千难中的人生,在五十岁时发表“致良知”的宣言:“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良知人人俱有,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称为王门七派。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王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归途中,他经过江西大余灵岩寺。他在寺中各处游历,进入寺中一位祖师圆寂的房间,只见圆寂老僧的容貌与自己一模一样,并在书案上发现一张字签:“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问君欲识前程事,开门即是闭门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序言


绪论
王阳明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王阳明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传习录》:一部跨越时空的哲学经典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守仁)及其弟子的语录、论学和论事之作。此书问世以来,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震古烁今”的哲学巨著。它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对话、生动的阐释和实践的指导,是一部真正能够“传”下去,“习”下去的智慧结晶。 心学的精髓: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传习录》的核心思想在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良知”是每个人内在固有的道德自觉和判断能力,是天赋的善性,是认识事物道理的根本。王阳明认为,良知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它如同明镜,虽然可能蒙尘,但其本质依然光洁。而“致良知”就是要拨开蒙尘,让良知得以充分显现和发挥作用。这是一种主动的、不断探索和扩充的过程,是通过事上磨砺,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实践,将心中的良知显露出来,并以此为准绳去认识和处理一切事务。 “知行合一”则是“致良知”的必然结果和实践途径。王阳明破除了传统“知先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知”与“行”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则是“知”的检验和体现。知而不行,如同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算作“知”。因此,他强调在行动中体悟真知,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认识。这种知行合一,是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是将内心的觉悟落实到外部的行为上,最终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 《传习录》的结构与内容 《传习录》的结构并非严谨的学术论著,而是以语录体为主,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 主要记录了王阳明早期的学说,特别是关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上卷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与弟子们在各种情境下的对话,有对疑难问题的解答,有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剖析,更有对青年学子道德修养的指引。这些对话生动活泼,充满智慧,展现了王阳明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哲学功底。他常常以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抽象的哲理,让弟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谈到“心即理”时,他不会孤立地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而是通过分析人们在具体情境下的思考和判断,说明道理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中卷: 集中了王阳明后期重要的论述,包括对“静坐”的阐释、对“圣人”境界的描绘、以及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中卷中的论述更加成熟和深入,展现了王阳明对心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强调“静坐”并非闭目养神,而是心神内守,体察天理的过程。通过静坐,可以安顿心神,体悟良知。同时,中卷也记录了王阳明在平定叛乱等实际事务中的思考,说明了即使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依然坚持以心学为指导,展现了心学在实践层面的强大生命力。 下卷: 主要是一些杂记,包括王阳明与他人的书信、问答以及弟子们对他晚年学说的补充和记录。下卷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为我们了解王阳明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侧面。其中,他与不同人的书信往来,既有对学友的交流,也有对弟子的教诲,更有对世俗之人提问的解答,展现了他包容而又不失原则的学风。下卷也包含了一些对王阳明心学进行补充和阐发的内容,这些内容并非由王阳明本人直接口述,而是由他的弟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记录下来的,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我们对王阳明思想的理解。 《传习录》的价值与意义 《传习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哲学思想的深刻性,更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1. 提升道德修养: 《传习录》提出的“致良知”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它告诉我们,追求道德并非一味地压抑欲望或遵循外在的规条,而是要回归内心,发现和发挥自己固有的善性。通过不断地体察和践行良知,我们可以逐渐摆脱私欲的干扰,提升道德境界,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2. 指导实践行动: “知行合一”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将所学所知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认识。无论是学习一门技艺,还是处理一项工作,抑或是面对人生的挑战,都应该秉持知行合一的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鼓励人们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传习录》引导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回归内心,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4. 促进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很多人面临焦虑、迷茫等问题。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实践的充实,有助于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缓解精神压力,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不断地将良知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我们会感到生命的充实和价值。 5. 影响东亚文化: 王阳明的学说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更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塑造东亚思想文化的重要力量。至今,许多学者依然在研究和探讨王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 《传习录》的启示: 《传习录》所倡导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在的信息和物质所裹挟,迷失了内心的方向。王阳明的心学,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内心,寻找安定的力量。 “致良知”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的指南针。我们无需向外寻求答案,而应向内探索,发掘和扩充自身的良知。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不断地反思、实践,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知行合一”则告诫我们,知识和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显现其价值。空谈理论,纸上论兵,终究是无用的。只有将所知付诸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深化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成长。 《传习录》的阅读体验,并非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充满智慧的论述,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道德的边界,践行有价值的人生。它鼓励我们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心怀良知、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方向,活出生命的精彩。 这部著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是东方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所传递的关于人性、道德、实践的深刻洞见,对于每一个渴望实现自我超越、追求人生真谛的现代人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翻开《传习录》,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智慧的大门,一场关于生命和真理的探索之旅,由此展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注重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结构体现了极高的编纂水准。许多注释的位置安排得极为巧妙,它不会打断主文的阅读节奏,而是通过清晰的标记引导读者快速定位到辅助信息。例如,在涉及关键概念的辨析时,它往往会引用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参照,这种多维度的展示,使得原本单一的文本获得了更丰富的层次感和辩证性。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省去了自己去查阅海量参考资料的繁琐步骤。可以说,这本读物在内容的深度和易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满足了专业学习者对详尽考证的需求,也照顾到了初学者对清晰脉络的渴望,体现出编者极强的系统思维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古典又不失雅致的彩绘风格,就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作者的字迹(或者说是排版风格)与那些详尽的注释和翻译穿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不至于让原本就博大精深的文本显得过于拥挤。这种将传统经典以一种现代、易读、且极具艺术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做法,无疑为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试图回归经典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和匠人精神,这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奠定了非常愉悦的心理基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感到非常满意。市面上同类的典籍版本繁多,但能同时兼顾学术严谨性、艺术美感和可读性的并不多见。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放在任何书架上都显得非常体面,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品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注释和译文的质量,确保了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材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个经过精心整理和美化的“文化遗产工具包”,让我在面对中华文明的宝藏时,能以一种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姿态去探索和学习,每一次翻开,都充满了对先贤智慧的敬意和对自己求知过程的享受。

评分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传习”维度。许多版本的经典解读侧重于学术考据或纯粹的文字训诂,读起来虽然严谨,但总让人觉得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有些疏离。然而,这套书在解读时,似乎总能将那些深奥的哲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为人处世的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它没有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可以随时应用于当下情境的行动指南。这种“活的”解读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跨越了数百年的思想,绝非故纸堆里的陈腐教条,而是蕴含着永恒的人性洞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自我审视和心性的淬炼,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全新视角和内在力量。

评分

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古代经典时,常常因为文言的晦涩和缺乏可靠的背景资料而铩羽而归,总觉得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世界,朦朦胧胧,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全注全译”部分,简直就像是为我这样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一座桥梁。它的翻译不是那种生硬的逐字对应,而是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让人能深刻理解原文的意境和哲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那些标注出来的“全解”部分,更是如同高明的导游,不仅指出了路标,还详细介绍了沿途的风景和历史典故,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得条分缕析,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探索者,而是有了一位随时待命的、学识渊博的私人家教在身旁,每当产生疑惑时,答案便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