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洗冤集录
定价:24.00元
作者:(宋)宋慈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26474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卷之一
一 条令
二 检覆总说上
三 检覆总说下
四 疑难杂说上
卷之二
五 疑难杂说下
六 初检
七 覆检
八 验尸
九 妇人
附 小儿尸并胞胎
十 四时变动
十一 洗罨
十二 验未埋瘗尸首
十三 验坟内及屋下攒殡尸
十四 验坏烂尸
十五 无凭检验
十六 白僵死瘁死
卷之三
十七 验骨
十八 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
十九 自缢
二十 被打勒死假作自缢
二十一 溺死
卷之四
二十二 验他物及手足伤死
二十三 自刑
二十四 杀伤
二十五 尸首异处
二十六 火死
二十七 汤泼死
二十八 服毒
二十九 病死
三十 针灸死
三十一 札口词
卷之五
三十二 验罪囚死
三十三 受杖死
三十四 跌死
三十五 塌压死
三十六 外物压塞口鼻死
三十七 硬物致死
三十八 牛马踏死
三十九 车轮拶死
四十 雷震死
四十一 虎咬死
四十二 蛇虫伤死
四十三 酒食醉饱死
四十四 醉饱后筑踏内损死
四十五 男子作过死
四十六 遗路死
四十七 死后仰卧停泊有微赤色
四十八 死后虫鼠犬伤
四十九 发冢
五十 验邻县尸
五十一 辟秽方
五十二 救死方
五十三 验状说
作者介绍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人,唐相宋璟后人,南宋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压抑”的,但这种压抑感恰恰来源于作者对现实描摹的真实性。我把它放在手边,经常会思考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普通人在巨大体制面前的无力和挣扎。它不像一些稗官野史那样热衷于讲述英雄事迹或奇闻异事,它聚焦的,往往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个体命运。作者的叙事节奏很稳,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看似平静,水面下却暗流涌动着无数的悲欢离合。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阶层声音的捕捉,比如农民对官府文书的误解,以及底层书吏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所扮演的“信息扭曲者”的角色。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原本单一的“官民冲突”主题,变得富有层次感和复杂性。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共情,因为它提醒我们,历史绝非只有帝王将相的豪言壮语,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极高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中立的审慎”。它不像某些带有强烈倾向性的学术著作那样急于给出一个盖棺定论的结论,而是倾向于展示“证据链”本身,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说法的可信度。我发现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极其扎实,几乎每一个关键论断背后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原始材料,这种严谨性为全书提供了极强的公信力。在装帧设计上,虽然内容严肃,但纸张和字体选择上却显得颇为用心,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过于疲劳。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章节的专业术语和繁复的逻辑推导需要多次回读才能完全理解。但总而言之,对于有志于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治理细节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参考资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基于一手材料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慢读”之书,它的魅力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资料的罕见性。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消化其中关于赋税征收和地方治理结构的部分。作者显然在档案库里泡了很久,引用的那些地方案例和基层文书的细节,精确到了某一户人家在特定年份因为天灾而申请减免税银的具体流程。这种对“制度如何落地”的关注,是许多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所缺乏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地图和族谱来理解不同家族势力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机械结构图,将古代社会各个零部件是如何咬合、摩擦,并最终驱动整个庞大机器运转的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它没有给我带来阅读其他通俗历史读物那种立竿见影的快感,但它带来的知识积累和对历史运行机制的理解却是扎实而长远的,读完后会让人对“古代”这个概念有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来自于其文字的“锐利”和观点的“颠覆性”。它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神化”滤镜,直指核心矛盾。我读到其中关于地方官吏权力运作方式的章节时,感到脊背发凉。作者似乎通过挖掘大量的民间文书和地方志的犄角旮旯,构建了一个关于权力如何被异化和滥用的微观模型。行文风格上,与我过去读过的那些考据严谨但略显平铺直叙的旧籍截然不同,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一种现代批判的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一位隐居多年的侦探终于将尘封的卷宗公之于众。它不是在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在不断追问“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当时环境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特别是关于审讯技巧和刑讯逼供的描写,作者没有回避其残酷性,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压力和官员绩效考核体系下进行解读,提供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成因分析,这对我拓展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框架非常有启发。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法律实践的著作,读罢掩卷,心中颇有波澜。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律法条文上,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法官、胥吏乃至于普通百姓是如何周旋于错综复杂的证据和人情世故之间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冤情”的细致剖析,作者似乎对“错判”背后的人为因素有着深刻的洞察。比如,书中详述了某起涉及土地兼并的疑难案件,从最初的口供矛盾到最后关键证据的出现,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细节时所采用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调,既没有过度渲染悲情,也没有简单地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制度的腐败,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求真”这一艰难的司法实践之上。那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把握,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也参与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正义的追问之中。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司法体系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活和立体的窗口,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来得更为真实和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