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7 | 作者 | 屈哨兵 陆志强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08058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编,由总报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遗产、文化环境、专题研究六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
| 作者简介 | |
| 屈哨兵,现任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1992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基础教育学校、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等多个教育领域任教任职,2007年任广州大学副校长,2011年10月起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2016年10月起任现职。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参编及参著教材、词典多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和《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应用语言学。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规划项目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及其他厅局级项目多项。主要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会长等。近年来工作重心逐渐从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领域转移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曾被评为羊城教坛新秀、广州市教育系统党务工作者、广州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陆志强,男,汉族,1965年1月生,广东广州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书记。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党,广东省委党校政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80年9月至1983年8月于广州市师范学校学习。1983年8月至1989年6月任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教师。1989年6月至1991年7月任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团委副书记。1991年7月至1993年2月任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1993年2月至1995年7月任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华南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星火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星火木地板厂厂长(挂职)。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任广州市东山区芳草工商联合公司经理。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任广州市东山区芳草街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1998年6月至2000年11月任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委书记。2000年11月至2003年2月任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工委书记。2003年2—2008年12月任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年12-2009年10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9年10—2014年4月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副书记。2014年4至今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书记。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发展研究院院长。1978年起,先后进入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湖南省委讲师团)工作。1991年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1993年获评聘为副研究员,1998年获评聘为研究员。1992年担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科研开发处副处长。1993-2002年任《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2003-2010年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6月调入广州大学,担任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广东省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文化软实力以及西方哲学、唯物史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屈哨兵,现任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1992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基础教育学校、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等多个教育领域任教任职,2007年任广州大学副校长,2011年10月起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2016年10月起任现职。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参编及参著教材、词典多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和《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应用语言学。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规划项目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及其他厅局级项目多项。主要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会长等。近年来工作重心逐渐从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领域转移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曾被评为羊城教坛新秀、广州市教育系统党务工作者、广州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发展研究院院长。1978年起,先后进入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湖南省委讲师团)工作。1991年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1993年获评聘为副研究员,1998年获评聘为研究员。1992年担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科研开发处副处长。1993-2002年任《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2003-2010年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6月调入广州大学,担任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广东省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文化软实力以及西方哲学、唯物史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
| 目录 | |
| Ⅰ 总报告 1 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2017年展望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001 一 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形势/002 二 广州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012 三 2017年广州文化发展态势与对策建议/016 Ⅱ 文化产业篇 2 推动广州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广州市委政研室文化研究处】/024 3 加快广州时尚产业发展打造时尚之都的几点建议 【广州市委政研室文化研究处】/033 4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州市越秀区发改局2016年课题调研组】/043 5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科技融合与创新研究报告【张 延】/061 6 打造广州市荔湾区滨水创意产业带的思考【温朝霞 谢小娜】/074 Ⅲ 文化事业篇 7 打造岭南特色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研究报告 【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087 8 广州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骆 璨 关文明】/104 9 西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广州市人民研究室社会发展处课题组】/114 Ⅳ 文化遗产篇 10 2016年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119 11 关于广州市珠江两岸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胡晓宇】/134 12 广州文化古籍资源整理与利用研究 【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160 13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赵宏宇】/184 14 广府庙会的文化价值、运作特征及对策建议【梁凤莲】/193 Ⅴ 文化环境篇 15 广州市高端文化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霍秀媚】/201 16 基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践与思考 【荔湾区委党校课题组】/209 17 好人标杆在社区文明创建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李 鸿】/220 18 企业文化在广州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及提升路径研究【朱玉尊 杨朝娇】/229 Ⅵ 专题研究篇 19 关于促进广州网络文艺繁荣的对策研究【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242 20 提升“广州奖”国际影响力的对策研究【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55 21 提升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文化支撑【李仁武】/266 22 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产业化策略研究【皮泽红 周建珊 帅曼萍】/281 Abstract/291 Contents/293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说,这本《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发展报告”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展现了2017年广州文化的勃勃生机。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数字,更注重挖掘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例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它不只是简单地说“增长了多少”,而是通过采访当地的创业者,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难,让我切实感受到文化创新者们的热情与智慧。另外,书中对于广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图书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到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政府在提升市民文化可及性方面的努力。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部分,书中通过几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社区居民如何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这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如何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我不是文化研究的专家,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充分体会到,文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增长,更关乎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它让我对广州这座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成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广州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读到了一本名为《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的书,虽然我并不是特别研究文化发展的专业人士,但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了多年的普通市民,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座我深爱的城市。从这本书的标题就能看出,它聚焦于2017年这一特定年份,这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数据所吸引。报告似乎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和案例,描绘出2017年广州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上的发展态度。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部分,书中深入探讨了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等在年轻一代中的推广情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焕发新的生机。此外,书中对广州作为一个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也有着深刻的阐述,提及了国际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电影节等如何丰富了广州市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广州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2017年的广州,亲历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虽然我并非所有数据和理论都能完全吃透,但书中所呈现出的关于广州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无疑为我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细节、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创新共同推动的结果。
评分不得不说,从《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中,我窥见了2017年广州文化发展的一幅宏大画卷,其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深邃思考。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触动。我被书中对文化创新活力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例如,在博物馆、美术馆等传统文化场所,如何通过引入互动体验、科技手段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让文化变得“好玩”起来。书中对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广州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塑造和推广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吸引国内外关注,这一点在我看来至关重要。报告中对广州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构建更广泛的文化连接,也引发了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涌动,它让我看到了广州在文化领域所展现出的自信和潜力。这本书不是一份简单的年终总结,更像是一份对未来文化的期许和规划,充满了前瞻性和启发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外来文化接受度很高的城市,广州在2017年又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文化动态呢?《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了解那一年广州文化图景的大门。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广州的文化发展是多元且包容的。书中详细阐述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如何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依然坚守和发扬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广府文化”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粤语、粤剧、粤菜等元素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和创新,以及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书中还提到了广州在数字文化领域的探索,比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催生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及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发展。这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发展并非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看到了广州在文化领域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活力,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幅生动的城市文化画卷,让我流连忘返。
评分《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以一种非常系统且深入的方式,剖析了2017年广州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之前总觉得文化发展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报告中对于文化产业的构成、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有着详尽的分析。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广州在电影、音乐、出版、动漫等产业上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数据和案例,展现了这些产业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报告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例如人才吸引、版权保护、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问题,这让我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文化消费模式的演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2017年,随着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正在兴起?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细致的解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引发了我对广州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它让我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