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萬捲樓國學經典(升級版):傳習錄
定價:29.80元
作者: 王守仁
齣版社:萬捲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470397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傳習錄》是一部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傳習錄》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捲為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為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
為瞭讀者閱讀方便,本書對原作進行瞭精心加工,配以注釋及譯文,並輔以精美插圖,使全書更具立體感。
目錄
傳習錄
捲上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啓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作者介紹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他是我國明代的文學傢、哲學傢、思想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二程、硃、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而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摘
薛侃錄
薛侃(?—1545年),字尚謙,號中離,廣東揭揚人。王陽明的學生,力倡陽明心學。進士,後睏上疏獲罪下獄。見《明儒學案》捲三十。
【原文】
侃問:“持誌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隻死死守著,恐於工夫上又發病。”
【譯文】
薛侃問:“秉持誌嚮猶如心痛一般,一心隻在痛上,哪裏有時間說閑話,管閑事?”
先生說:“求學者開始學時,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須明白‘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隻死守誌嚮,在工夫上大概又會發生問題。”
【評析】
“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進進齣齣沒有時間的限製,也不知道它的方嚮在哪裏。這是指人的心說的。人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活物,思維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息過。思維的內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製,隻有將心念功夫落實在誌嚮上纔算得學者真正的操守。
【原文】
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
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隻是涵養,不講求隻是涵養之誌不切。”
曰:“何謂知學?”
曰:“且道為何而學?學個甚?”
曰:“嘗聞先生教,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體認天理,隻要自心地無私意。”
曰:“如此則隻須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這些私意認不真。”
曰:“總是誌未切。誌切,目視、耳聽皆在此,安有認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講求亦隻是體當自心所見,不成去心外彆有個見。”
【譯文】
薛侃問:“隻重視德行的涵養而不關心學問上的講論,把人欲認作天理,該怎麼辦?”
先生說:“人應當先懂得求學。求學講論隻是為瞭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隻是因為涵養的誌嚮不夠真切。”
又問:“什麼叫懂得求學?”
先生說:“姑且先說說為什麼而學?學習什麼?”
薛侃說:“曾聽您說,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就是天理,體認天理,隻要自己心中沒有私意就行。”
先生說:“既然如此,你隻要剋去私意就夠瞭。還擔心什麼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呢?”薛侃說:“正是擔心這些私意不能認清。”
先生說:“仍是你的誌嚮不真切的問題。誌嚮真切,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全在此處,哪有認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嚮外界尋求,求學講論也隻是體會自己心中所發現的,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見。”
【評析】
涵養德行的培養必須通過求學講論,而求學講論又主要在與誌嚮的明確與真切上。誌嚮真切,求學也真切,涵養也真切。這個真切功夫不在心外,而在於自己心中的體會和揣摩。
……
序言
言心學者必能任事,陽明輩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
——康有為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一生俯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日本近代的軍事傢)
我購買這套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套真正適閤全傢老少共同閱讀和討論的國學讀本。以往的書籍,要麼對孩子來說太深奧,要麼對我父母輩來說,字體太小或者排版太陳舊。這套升級版恰好彌補瞭這一代際鴻溝。它的清晰度、易讀性,讓我的長輩能夠輕鬆拾起,重溫經典的樂趣;同時,它的思想深度和嚴謹性,也足以讓年輕一代在學習中獲得真正的啓發。這套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跨越年齡和知識背景的橋梁,使得原本可能分散在傢庭成員間的閱讀興趣,有瞭一個共同的交匯點。我們現在經常會一起討論書中的某一個觀點,這種傢庭式的文化熏陶,是任何昂貴補習班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這套書的價值,已經超齣瞭其紙質本身,它成為瞭我們傢庭文化建設的催化劑。
評分這套書的另一個驚喜之處在於它在輔助材料上的豐富性。很多時候,一本好書的光芒會被薄弱的注釋所掩蓋,或者因為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紹而讓讀者在理解上産生偏差。但在這套書中,無論是對於特定曆史背景的交代,還是對於關鍵術語的精準釋義,都做得恰到好處。它不是那種堆砌資料的“百科全書式”注釋,而是高度精煉、直擊要害的輔助工具。例如,當提到某一曆史人物或某一特定曆史事件時,相關的背景信息會以一種不打斷閱讀流暢性的方式巧妙地嵌入,極大地節省瞭讀者去翻閱其他工具書的時間。這種“剛剛好”的輔助設計,讓閱讀體驗變得極為流暢和高效,讓人能更專注於文本本身的魅力,真正做到沉浸式地與古人的思想對話。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傳統哲學思辨的愛好者,我對於不同版本、不同解讀之間的微妙差異非常敏感。很多流傳下來的典籍,經過漫長歲月的淘洗,其間不乏後世的附會和誤解。我特彆關注的是,這套書在“升級”的過程中,對於核心思想的還原度和忠實性是否有所偏頗。從我粗略比對的幾個關鍵篇章來看,它在保持對原著精神內核的敬畏感上做得相當齣色。它並沒有為瞭迎閤現代口味而進行“過度翻譯”或“麯解發揮”,而是更側重於梳理脈絡,厘清不同觀點之間的內在聯係。這使得讀者在吸收新知的同時,也能建立起對原典的尊重,避免瞭那種隻停留在錶麵概念的膚淺理解。這種審慎的態度,對於弘揚真正的國學精髓至關重要,體現瞭對曆史智慧的敬畏心和責任感。
評分我一直覺得,學習傳統文化最怕的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很多國學讀物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晦澀的注釋和繁復的考據,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度淺白,為瞭追求通俗易懂而犧牲瞭原著的神韻和深度。然而,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找到瞭一個完美的中間地帶。它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從基礎的入門概念到核心思想的闡釋,層層遞進,如同高明的園林設計師,步步皆景,引人入勝。作者似乎很懂得讀者的睏惑點,總能在關鍵的哲學轉摺處,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語境進行巧妙的類比和延伸,使得那些看似玄妙的道理變得觸手可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方式,遠比那種生硬的灌輸要有效得多,它激發的是讀者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欲望,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點的疲憊感。每次讀完一個小章節,都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暢快感,這種學習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雅緻的封麵吸引住瞭。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的匠心。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好,摸上去光滑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保持傳統文化韻味的同時,做瞭一些非常人性化的升級處理。比如字體大小的選擇、章節標題的排布,都明顯考慮到瞭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到傳統經典的莊重,又不覺得晦澀難懂。這樣的細節處理,無疑大大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沉浸感,對於想要係統接觸國學經典的新手來說,簡直是開啓大門的鑰匙。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格調的體現。我尤其喜歡它在保持原著風貌與適度現代化之間拿捏的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種對傳統文化尊重的態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顯得尤為可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