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诠解
定价:46.00元
作者:曾参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6012
字数: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一篇,自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二程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的《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重新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
目录
目录
n经篇
n章 经述
n传篇
n第二章 明明道
n第三章 新民
n第四章 止于至善
n第五章 知本
n第六章 格物致知
n第七章 诚意
n第八章 正心修身
n第九章 修身齐家
n第十章 齐家治国
n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n附录一
n曾子小传
n曾子的著作与思想概述
n曾子的政治思想观
n曾子的影响
n曾子的典故
n《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n附录二
n曾子作品外一种-《孝经》原文
n作者介绍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摘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⑤,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n【注释】
n①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②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作使动词用,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行。③亲民:程颐说“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⑤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引申为始末、主次。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n【译文】
n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n【历代论引】
n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晓万理、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虽然如此,人的“良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学问之道,即使“良知”彰明,恢复其初面目,这就是“明明德”。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予以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又说:止,就是所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则志有定向。静,指心不妄动。安,即处之而安。虑,是处事精详。得,即得其所止。又说: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n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拥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灵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作‘明德’。……之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的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纯粹然而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n孔颖达说:“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n【原文】
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n①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④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一说是摒除物欲。
n【译文】
n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n序言
无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读起来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和易读性的畅销书那样,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或口语化的表达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相反,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学术陈述方式,逻辑链条非常紧密,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的坚实基础之上,几乎没有丝毫含糊不清的地方。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推理过程。这种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同时也是极具回报的。它强迫你慢下来,真正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中去探索。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论证段落,作者的措辞精准到让人感到敬畏,仿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强度极高,少有可以被轻易攻破的逻辑漏洞。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门槛,但对于真正渴望深度钻研某一领域的探索者而言,这种不妥协的严谨性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空间。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快速反应和即时满足,很少有机会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内在对话。然而,这本书恰恰需要这种沉静。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仅仅是盯着书脊或者窗外发呆,让那些新接收到的信息在潜意识中进行一次彻底的发酵和沉淀。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实用指南,而更像是一剂精神上的“健体剂”,它锻炼了你的认知肌肉,提高了你处理复杂信息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很多以往的判断都需要重新审视一番,这种被挑战和提升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厉而又充满智慧的导师,它不给你答案,但它教会了你如何更负责任地去提出问题。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历史语境变迁的那一部分论述,从中得到的启发是颠覆性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驱动社会结构演变的深层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暗流。这种分析视角,一下子将原本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张巨大的、有机的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想起自己过去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发现很多都是基于一种表面化的、流于表面的认知。这本书成功地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常识”背后的复杂张力。它让你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许多“真理”,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权力与观念博弈的产物。这种“去魅”的过程,虽然过程稍显艰辛,但一旦完成,对世界观的重塑是非常彻底的。感觉就像是爬上了一座高塔,原先平视世界时被遮挡的视野,此刻豁然开朗,看到了更广阔的地理和时间跨度。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跨学科概念的融合方面,展现出了罕见的功力。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一个核心理论时,娴熟地引入了社会学、哲学甚至早期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佐证或对比。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高度整合的思维能力。例如,当他讨论到某个特定社会现象的根源时,他能够迅速地在不同学科的理论工具箱中找到最合适的“手术刀”来进行解剖。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丰富了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深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高度抽象的理论,通过恰当的案例或类比,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尽管这种“直观”依然保留了其应有的复杂性,并没有被简化为廉价的鸡汤。这表明作者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高明的“翻译家”,一座连接象牙塔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一丝儒雅的气质,很符合我对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期待。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分量感,翻阅起来声音也十分悦耳,不是那种廉价的哗啦声,而是带着些许厚重的沙沙声,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专注于文字本身。封面设计上,虽然没有过分花哨的图案,但那种简洁而有力的排版,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老派的匠心。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段引文,它似乎已经为全书定下了基调,暗示着接下来要探索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初次翻阅时,我特意留意了一下目录,那清晰的脉络划分,显示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严谨态度。每一章的标题都直指核心问题,让人仿佛已经能预见到其中蕴含的思辨力量。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文化氛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